新華全媒+丨父子攜手17載守護汶川這片“植物王國”-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5/12 15:39:14
來源:新華網

新華全媒+丨父子攜手17載守護汶川這片“植物王國”

字體:

  在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一碗水村,劉先友(右)和劉明父子在植物園大門前留影(5月9日攝)。

  在213國道汶川映秀段,由劉先友、劉明父子守護17載的民間植物園——汶川植物園蓬勃成蔭,如同苔花綻放在岷江的高山峽谷間。

  走進植物園,除了各式各樣的植物,以酒瓶碎片、馬賽克為原料設計構成的植物雕像和壁畫隨處可見,這些藝術裝置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來拍照打卡。

  2008年“5·12”汶川地震發生後,劉先友精心培育的500余種蘭花被地震滾落的巨石掩埋,毀於一旦。從那時起,劉先友和兒子劉明憑藉對植物的熱愛,四處考察,拍照記錄下植物的生存環境,收集植物種子,並於2018年啟動植物園建設項目。地處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帶,植物園模擬着從雪線到河谷的微氣候,成為高海拔植物適應其他海拔環境的場所。在年復一年的不懈努力下,截至目前,汶川植物園已收集引種野生植物種質資源2000余種。

  “目前還只完成了30%左右,未來還要增設更多功能區域,植物引種也要擴展到4000種以上。”劉先友説,他和兒子劉明會繼續守護好這片“植物王國”。

  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pagebreak

  在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一碗水村,劉先友(左)和兒子劉明在植物園的保育棚交流(5月9日攝)。

  在213國道汶川映秀段,由劉先友、劉明父子守護17載的民間植物園——汶川植物園蓬勃成蔭,如同苔花綻放在岷江的高山峽谷間。

  走進植物園,除了各式各樣的植物,以酒瓶碎片、馬賽克為原料設計構成的植物雕像和壁畫隨處可見,這些藝術裝置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來拍照打卡。

  2008年“5·12”汶川地震發生後,劉先友精心培育的500余種蘭花被地震滾落的巨石掩埋,毀於一旦。從那時起,劉先友和兒子劉明憑藉對植物的熱愛,四處考察,拍照記錄下植物的生存環境,收集植物種子,並於2018年啟動植物園建設項目。地處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帶,植物園模擬着從雪線到河谷的微氣候,成為高海拔植物適應其他海拔環境的場所。在年復一年的不懈努力下,截至目前,汶川植物園已收集引種野生植物種質資源2000余種。

  “目前還只完成了30%左右,未來還要增設更多功能區域,植物引種也要擴展到4000種以上。”劉先友説,他和兒子劉明會繼續守護好這片“植物王國”。

  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pagebreak

  在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一碗水村,劉先友給植物澆水(5月9日攝)。

  在213國道汶川映秀段,由劉先友、劉明父子守護17載的民間植物園——汶川植物園蓬勃成蔭,如同苔花綻放在岷江的高山峽谷間。

  走進植物園,除了各式各樣的植物,以酒瓶碎片、馬賽克為原料設計構成的植物雕像和壁畫隨處可見,這些藝術裝置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來拍照打卡。

  2008年“5·12”汶川地震發生後,劉先友精心培育的500余種蘭花被地震滾落的巨石掩埋,毀於一旦。從那時起,劉先友和兒子劉明憑藉對植物的熱愛,四處考察,拍照記錄下植物的生存環境,收集植物種子,並於2018年啟動植物園建設項目。地處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帶,植物園模擬着從雪線到河谷的微氣候,成為高海拔植物適應其他海拔環境的場所。在年復一年的不懈努力下,截至目前,汶川植物園已收集引種野生植物種質資源2000余種。

  “目前還只完成了30%左右,未來還要增設更多功能區域,植物引種也要擴展到4000種以上。”劉先友説,他和兒子劉明會繼續守護好這片“植物王國”。

  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pagebreak

  在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一碗水村,劉先友在植物園的保育棚給植物除草(5月9日攝)。

  在213國道汶川映秀段,由劉先友、劉明父子守護17載的民間植物園——汶川植物園蓬勃成蔭,如同苔花綻放在岷江的高山峽谷間。

  走進植物園,除了各式各樣的植物,以酒瓶碎片、馬賽克為原料設計構成的植物雕像和壁畫隨處可見,這些藝術裝置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來拍照打卡。

  2008年“5·12”汶川地震發生後,劉先友精心培育的500余種蘭花被地震滾落的巨石掩埋,毀於一旦。從那時起,劉先友和兒子劉明憑藉對植物的熱愛,四處考察,拍照記錄下植物的生存環境,收集植物種子,並於2018年啟動植物園建設項目。地處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帶,植物園模擬着從雪線到河谷的微氣候,成為高海拔植物適應其他海拔環境的場所。在年復一年的不懈努力下,截至目前,汶川植物園已收集引種野生植物種質資源2000余種。

  “目前還只完成了30%左右,未來還要增設更多功能區域,植物引種也要擴展到4000種以上。”劉先友説,他和兒子劉明會繼續守護好這片“植物王國”。

  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pagebreak

  在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一碗水村,劉明在植物園的保育棚查看植物的生長情況(5月9日攝)。

  在213國道汶川映秀段,由劉先友、劉明父子守護17載的民間植物園——汶川植物園蓬勃成蔭,如同苔花綻放在岷江的高山峽谷間。

  走進植物園,除了各式各樣的植物,以酒瓶碎片、馬賽克為原料設計構成的植物雕像和壁畫隨處可見,這些藝術裝置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來拍照打卡。

  2008年“5·12”汶川地震發生後,劉先友精心培育的500余種蘭花被地震滾落的巨石掩埋,毀於一旦。從那時起,劉先友和兒子劉明憑藉對植物的熱愛,四處考察,拍照記錄下植物的生存環境,收集植物種子,並於2018年啟動植物園建設項目。地處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帶,植物園模擬着從雪線到河谷的微氣候,成為高海拔植物適應其他海拔環境的場所。在年復一年的不懈努力下,截至目前,汶川植物園已收集引種野生植物種質資源2000余種。

  “目前還只完成了30%左右,未來還要增設更多功能區域,植物引種也要擴展到4000種以上。”劉先友説,他和兒子劉明會繼續守護好這片“植物王國”。

  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pagebreak

  在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一碗水村,劉明在植物園的保育棚為拍攝植物精細解剖照做準備(5月9日攝)。

  在213國道汶川映秀段,由劉先友、劉明父子守護17載的民間植物園——汶川植物園蓬勃成蔭,如同苔花綻放在岷江的高山峽谷間。

  走進植物園,除了各式各樣的植物,以酒瓶碎片、馬賽克為原料設計構成的植物雕像和壁畫隨處可見,這些藝術裝置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來拍照打卡。

  2008年“5·12”汶川地震發生後,劉先友精心培育的500余種蘭花被地震滾落的巨石掩埋,毀於一旦。從那時起,劉先友和兒子劉明憑藉對植物的熱愛,四處考察,拍照記錄下植物的生存環境,收集植物種子,並於2018年啟動植物園建設項目。地處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帶,植物園模擬着從雪線到河谷的微氣候,成為高海拔植物適應其他海拔環境的場所。在年復一年的不懈努力下,截至目前,汶川植物園已收集引種野生植物種質資源2000余種。

  “目前還只完成了30%左右,未來還要增設更多功能區域,植物引種也要擴展到4000種以上。”劉先友説,他和兒子劉明會繼續守護好這片“植物王國”。

  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pagebreak

  在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一碗水村,劉明在辦公室查閱文獻資料(5月9日攝)。

  在213國道汶川映秀段,由劉先友、劉明父子守護17載的民間植物園——汶川植物園蓬勃成蔭,如同苔花綻放在岷江的高山峽谷間。

  走進植物園,除了各式各樣的植物,以酒瓶碎片、馬賽克為原料設計構成的植物雕像和壁畫隨處可見,這些藝術裝置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來拍照打卡。

  2008年“5·12”汶川地震發生後,劉先友精心培育的500余種蘭花被地震滾落的巨石掩埋,毀於一旦。從那時起,劉先友和兒子劉明憑藉對植物的熱愛,四處考察,拍照記錄下植物的生存環境,收集植物種子,並於2018年啟動植物園建設項目。地處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帶,植物園模擬着從雪線到河谷的微氣候,成為高海拔植物適應其他海拔環境的場所。在年復一年的不懈努力下,截至目前,汶川植物園已收集引種野生植物種質資源2000余種。

  “目前還只完成了30%左右,未來還要增設更多功能區域,植物引種也要擴展到4000種以上。”劉先友説,他和兒子劉明會繼續守護好這片“植物王國”。

  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pagebreak

  在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一碗水村,劉明在植物園的保育棚給報春苣苔授粉(5月9日攝)。

  在213國道汶川映秀段,由劉先友、劉明父子守護17載的民間植物園——汶川植物園蓬勃成蔭,如同苔花綻放在岷江的高山峽谷間。

  走進植物園,除了各式各樣的植物,以酒瓶碎片、馬賽克為原料設計構成的植物雕像和壁畫隨處可見,這些藝術裝置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來拍照打卡。

  2008年“5·12”汶川地震發生後,劉先友精心培育的500余種蘭花被地震滾落的巨石掩埋,毀於一旦。從那時起,劉先友和兒子劉明憑藉對植物的熱愛,四處考察,拍照記錄下植物的生存環境,收集植物種子,並於2018年啟動植物園建設項目。地處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帶,植物園模擬着從雪線到河谷的微氣候,成為高海拔植物適應其他海拔環境的場所。在年復一年的不懈努力下,截至目前,汶川植物園已收集引種野生植物種質資源2000余種。

  “目前還只完成了30%左右,未來還要增設更多功能區域,植物引種也要擴展到4000種以上。”劉先友説,他和兒子劉明會繼續守護好這片“植物王國”。

  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pagebreak

  在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一碗水村,劉明在植物園外挑選酒瓶碎片(5月9日攝)。

  在213國道汶川映秀段,由劉先友、劉明父子守護17載的民間植物園——汶川植物園蓬勃成蔭,如同苔花綻放在岷江的高山峽谷間。

  走進植物園,除了各式各樣的植物,以酒瓶碎片、馬賽克為原料設計構成的植物雕像和壁畫隨處可見,這些藝術裝置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來拍照打卡。

  2008年“5·12”汶川地震發生後,劉先友精心培育的500余種蘭花被地震滾落的巨石掩埋,毀於一旦。從那時起,劉先友和兒子劉明憑藉對植物的熱愛,四處考察,拍照記錄下植物的生存環境,收集植物種子,並於2018年啟動植物園建設項目。地處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帶,植物園模擬着從雪線到河谷的微氣候,成為高海拔植物適應其他海拔環境的場所。在年復一年的不懈努力下,截至目前,汶川植物園已收集引種野生植物種質資源2000余種。

  “目前還只完成了30%左右,未來還要增設更多功能區域,植物引種也要擴展到4000種以上。”劉先友説,他和兒子劉明會繼續守護好這片“植物王國”。

  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pagebreak

  拼版照片:這是劉明拍攝的汶川植物園重點引種保育類群(資料照片)。

  在213國道汶川映秀段,由劉先友、劉明父子守護17載的民間植物園——汶川植物園蓬勃成蔭,如同苔花綻放在岷江的高山峽谷間。

  走進植物園,除了各式各樣的植物,以酒瓶碎片、馬賽克為原料設計構成的植物雕像和壁畫隨處可見,這些藝術裝置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來拍照打卡。

  2008年“5·12”汶川地震發生後,劉先友精心培育的500余種蘭花被地震滾落的巨石掩埋,毀於一旦。從那時起,劉先友和兒子劉明憑藉對植物的熱愛,四處考察,拍照記錄下植物的生存環境,收集植物種子,並於2018年啟動植物園建設項目。地處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帶,植物園模擬着從雪線到河谷的微氣候,成為高海拔植物適應其他海拔環境的場所。在年復一年的不懈努力下,截至目前,汶川植物園已收集引種野生植物種質資源2000余種。

  “目前還只完成了30%左右,未來還要增設更多功能區域,植物引種也要擴展到4000種以上。”劉先友説,他和兒子劉明會繼續守護好這片“植物王國”。

  新華社發pagebreak

  在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一碗水村,劉先友(左)給來自成都的游客介紹植物園的設計理念(5月9日攝)。

  在213國道汶川映秀段,由劉先友、劉明父子守護17載的民間植物園——汶川植物園蓬勃成蔭,如同苔花綻放在岷江的高山峽谷間。

  走進植物園,除了各式各樣的植物,以酒瓶碎片、馬賽克為原料設計構成的植物雕像和壁畫隨處可見,這些藝術裝置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來拍照打卡。

  2008年“5·12”汶川地震發生後,劉先友精心培育的500余種蘭花被地震滾落的巨石掩埋,毀於一旦。從那時起,劉先友和兒子劉明憑藉對植物的熱愛,四處考察,拍照記錄下植物的生存環境,收集植物種子,並於2018年啟動植物園建設項目。地處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帶,植物園模擬着從雪線到河谷的微氣候,成為高海拔植物適應其他海拔環境的場所。在年復一年的不懈努力下,截至目前,汶川植物園已收集引種野生植物種質資源2000余種。

  “目前還只完成了30%左右,未來還要增設更多功能區域,植物引種也要擴展到4000種以上。”劉先友説,他和兒子劉明會繼續守護好這片“植物王國”。

  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pagebreak

  在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一碗水村,劉明(前排左三)給前來研學參觀的學生們講解汶川乾旱河谷常見植物(5月10日攝)。

  在213國道汶川映秀段,由劉先友、劉明父子守護17載的民間植物園——汶川植物園蓬勃成蔭,如同苔花綻放在岷江的高山峽谷間。

  走進植物園,除了各式各樣的植物,以酒瓶碎片、馬賽克為原料設計構成的植物雕像和壁畫隨處可見,這些藝術裝置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來拍照打卡。

  2008年“5·12”汶川地震發生後,劉先友精心培育的500余種蘭花被地震滾落的巨石掩埋,毀於一旦。從那時起,劉先友和兒子劉明憑藉對植物的熱愛,四處考察,拍照記錄下植物的生存環境,收集植物種子,並於2018年啟動植物園建設項目。地處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帶,植物園模擬着從雪線到河谷的微氣候,成為高海拔植物適應其他海拔環境的場所。在年復一年的不懈努力下,截至目前,汶川植物園已收集引種野生植物種質資源2000余種。

  “目前還只完成了30%左右,未來還要增設更多功能區域,植物引種也要擴展到4000種以上。”劉先友説,他和兒子劉明會繼續守護好這片“植物王國”。

  新華社發pagebreak

  在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一碗水村,劉先友(中)在給來自成都的游客介紹植物園的設計理念(5月9日攝)。

  在213國道汶川映秀段,由劉先友、劉明父子守護17載的民間植物園——汶川植物園蓬勃成蔭,如同苔花綻放在岷江的高山峽谷間。

  走進植物園,除了各式各樣的植物,以酒瓶碎片、馬賽克為原料設計構成的植物雕像和壁畫隨處可見,這些藝術裝置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來拍照打卡。

  2008年“5·12”汶川地震發生後,劉先友精心培育的500余種蘭花被地震滾落的巨石掩埋,毀於一旦。從那時起,劉先友和兒子劉明憑藉對植物的熱愛,四處考察,拍照記錄下植物的生存環境,收集植物種子,並於2018年啟動植物園建設項目。地處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帶,植物園模擬着從雪線到河谷的微氣候,成為高海拔植物適應其他海拔環境的場所。在年復一年的不懈努力下,截至目前,汶川植物園已收集引種野生植物種質資源2000余種。

  “目前還只完成了30%左右,未來還要增設更多功能區域,植物引種也要擴展到4000種以上。”劉先友説,他和兒子劉明會繼續守護好這片“植物王國”。

  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pagebreak

  在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一碗水村,劉先友(左一)和來自成都的游客在以“尖被百合”為原型的“百年好合”亭中交流(5月9日攝)。

  在213國道汶川映秀段,由劉先友、劉明父子守護17載的民間植物園——汶川植物園蓬勃成蔭,如同苔花綻放在岷江的高山峽谷間。

  走進植物園,除了各式各樣的植物,以酒瓶碎片、馬賽克為原料設計構成的植物雕像和壁畫隨處可見,這些藝術裝置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來拍照打卡。

  2008年“5·12”汶川地震發生後,劉先友精心培育的500余種蘭花被地震滾落的巨石掩埋,毀於一旦。從那時起,劉先友和兒子劉明憑藉對植物的熱愛,四處考察,拍照記錄下植物的生存環境,收集植物種子,並於2018年啟動植物園建設項目。地處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帶,植物園模擬着從雪線到河谷的微氣候,成為高海拔植物適應其他海拔環境的場所。在年復一年的不懈努力下,截至目前,汶川植物園已收集引種野生植物種質資源2000余種。

  “目前還只完成了30%左右,未來還要增設更多功能區域,植物引種也要擴展到4000種以上。”劉先友説,他和兒子劉明會繼續守護好這片“植物王國”。

  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pagebreak

  這是5月9日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映秀鎮拍攝的汶川植物園(無人機照片)。

  在213國道汶川映秀段,由劉先友、劉明父子守護17載的民間植物園——汶川植物園蓬勃成蔭,如同苔花綻放在岷江的高山峽谷間。

  走進植物園,除了各式各樣的植物,以酒瓶碎片、馬賽克為原料設計構成的植物雕像和壁畫隨處可見,這些藝術裝置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來拍照打卡。

  2008年“5·12”汶川地震發生後,劉先友精心培育的500余種蘭花被地震滾落的巨石掩埋,毀於一旦。從那時起,劉先友和兒子劉明憑藉對植物的熱愛,四處考察,拍照記錄下植物的生存環境,收集植物種子,並於2018年啟動植物園建設項目。地處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帶,植物園模擬着從雪線到河谷的微氣候,成為高海拔植物適應其他海拔環境的場所。在年復一年的不懈努力下,截至目前,汶川植物園已收集引種野生植物種質資源2000余種。

  “目前還只完成了30%左右,未來還要增設更多功能區域,植物引種也要擴展到4000種以上。”劉先友説,他和兒子劉明會繼續守護好這片“植物王國”。

  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