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新聞照片一週精選-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4 09/21 20:49:32
來源:新華網

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新聞照片一週精選

字體:

  瀋陽舉行“勿忘九一八”撞鐘鳴警儀式

  這是9月18日拍攝的“勿忘九一八”撞鐘鳴警儀式現場。

  今年是“九一八”事變爆發93周年。9月18日上午,“勿忘九一八”撞鐘鳴警儀式在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殘歷碑廣場舉行。

  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pagebreak

  萬里此情同皎潔 一年今日最分明

  9月17日,圓月與南京閱江樓相映成趣。

  新華社發(蘇陽攝)pagebreak

 廣東鶴山:隔朗村的舞火龍

  9月18日,在廣東省鶴山市雅瑤鎮隔朗村,火龍在“龍珠”的引領下開始環村巡游。

  廣東省鶴山市雅瑤鎮隔朗村一直有舞火龍的習俗,每年該村都會在中秋節前後舞火龍,意在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村民幸福安康,是當地一個較有影響力的民間活動。

  新華社發(黃繼明攝)pagebreak

  多彩活動過假期

  這是9月16日在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梨小萌歡樂梨園景區拍攝的打鐵花表演。

  當日是中秋假期第二天,人們以豐富多彩的方式度過假日。

  新華社發(崔猛攝)pagebreak

  廣西南寧:洪水漸退清淤忙

  9月15日,工作人員在南寧市邕江邊清理淤泥(無人機照片)。

  當日,廣西南寧市邕江水位退至73米的警戒水位以下,當地相關部門組織人員對邕江兩岸的公園、道路、景觀等,進行清淤作業。

  9月12日,在颱風“摩羯”過境後,南寧出現2001年以來最大洪水。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pagebreak

  明月萬里送清輝

  9月17日在山東省榮成市海邊拍攝的月亮(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楊志禮攝)pagebreak

  長江文化藝術季

  9月14日拍攝的煙花表演。

  當日,首屆長江文化藝術季開幕式在武漢舉行。本次長江文化藝術季於9月14日至11月4日舉辦。藝術季以“賡續長江文脈,共創時代華章”為主題,開展美術作品展、電影周等多項活動。

  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pagebreak

 明月當空

  9月17日,月亮從貴州梵凈山金頂上空升起。

  新華社發(吳海攝)pagebreak

  電力師徒馳援海南搶修

  9月13日,在海南省文昌市龍樓鎮,陳洪飛(左二)和徒弟姚江連(左一)、李兵在檢修電力設備。

  日前,受颱風“摩羯”影響,海南多地電力系統遭受破壞。南方電網貴州遵義供電局的陳洪飛和徒弟姚江連、李兵迅速響應號召,9月7日連夜驅車從貴州馳援海南,參與電力搶修工作。抵達海南後,他們每天從清晨六點開始巡線、搶修,一直要忙碌到晚上八九點,至今已連續工作了十天。時值中秋佳節,師徒三人一起奮戰在一線,無法與家人團聚,用汗水點亮萬家燈火。“只要海南早一天全面恢復供電,就有千千萬萬的家庭可以過好這個中秋節。”陳洪飛説。

  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pagebreak

  日本學者來華披露731部隊罪證檔案

  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新聞中心,日本學者、黑龍江外國語學院特聘教授松野誠也(右)與哈爾濱市侵華日軍細菌與毒氣戰史研究會副秘書長金士成指認《陸軍高等文官名簿 陸軍書記官 陸軍技師》影印件資料(9月17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pagebreak

  璀璨花燈慶中秋

  9月15日,花燈表演隊伍在安徽省黃山市黟縣宏村巡游。

  中秋節將至,人們設置燈展,舉辦花燈巡游,喜迎佳節。

  新華社發(施亞磊攝)pagebreak

  陽光照亮天際線

  9月14日,夕陽照亮北京天際線的建築群。

  新華社記者 王建華 攝pagebreak

  “60 後”農機研發者的黑土地情結

  8月28日,王建國在用電腦繪製農機設計圖。

  “60後”的王建國,是黑龍江省嫩江市一家農機企業的“掌門人”。

  “我出生在黑土地上,轉業後被分配到機械廠工作,幹過鈑金,當過電焊工,整天和‘鐵疙瘩’打交道。”王建國説,後來跑銷售,他發現當時農機設備運輸時間長、費用高,就琢磨自己可以搞就地加工。

  做了幾年代理商的王建國,開始自己“鼓搗”農機研發,2007年他創辦了黑龍江省鑫元豐農業機械有限責任公司。

  從“兩眼一摸黑”到熟練使用軟體,“狠人”王建國硬是啃下了設計繪圖這塊骨頭。妻子溫建芳説他“有點魔怔了,半夜呼一下就爬起來,開電腦就畫圖”。在研發上王建國也夠“狠”,産品長時間反復試驗改進,溫建芳説,現在還有不少廢件堆在車間後院。

  憑着這股“狠”勁兒和“貼地皮”的研發模式,王建國一路攻堅克難。研發的産品經過十余次迭代,在全國多地作業,多項專利在身的除草松土機總作業量已超百萬畝,部分産品還走出國門…...

  “能看到我研發的農機在黑土地上耕作,農民因此能多打出糧食,就是我人生最大的成就。”王建國説,他下一步還計劃開拓農用起膜機研發領域,為夢想繼續遠航。

  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pagebreak

  葦海深處的“鶴爸爸”

  9月11日,在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鶴類繁育保護站野外,趙仕偉(右二)和同事觀察幼年丹頂鶴練習飛翔。

  丹頂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盤錦的濱海濕地則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通道中的重要停歇地、越冬地和繁殖地。

  1993年,21歲的趙仕偉從瀋陽農業大學畢業,被分配到盤錦趙圈河野生動物保護站工作。

  1996年,經人工授精,保護站成功孵化了3隻小丹頂鶴。趙仕偉第一次經歷鶴卵孵化成鶴雛的整個過程,非常興奮。“當時豁然開朗,覺得人生找到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趙仕偉説。

  今年,丹頂鶴繁育創下歷史新高,通過人工+自然繁育相結合的方式,趙仕偉和同事們共繁育雛鶴86隻。

  近三十年時間裏,趙仕偉培養了很多徒弟,但孵化這個階段,每隔兩小時就需要人工翻蛋、通風、測溫、晾蛋等作業,他始終親力親為。大家都叫他“鶴爸爸”。

  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糾錯】 【責任編輯: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