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新聞照片一週精選-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4 02/10 21:22:15
來源:新華網

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新聞照片一週精選

字體:

  巡護工劉貴兵和助手“大黃”守護春運路

  2月7日,劉貴兵(前)牽着“大黃”巡護檢查。

  陰山南麓,群巒聳立,連綿起伏。我國西煤東運、旅客出行的重要鐵路通道——唐包線和京包線穿行其間。正值春運,又是多日的降雪,山上積雪、滾石倒木等增加了鐵路行車風險。這幾日,呼和浩特工務段陶卜齊路橋車間路基工區的巡護工加大檢查頻次,對山上重點區域進行細緻排查,保障春運列車安全。

  穿着一件黑色背心,兜裏放着鉗子、尺子等工具,爬山巡護衝在第一位,這是被收養了三年的流浪犬——大黃的第一個春運。手裏攥着繩子,口中時不時説着“慢點慢點”,這是收養人劉貴兵最後一個春運。

  劉貴兵是陶卜齊路橋車間路基工區的一名橋隧工,負責巡護維修116 公里鐵路沿線安全防護設施。三年前,劉貴兵巡護鐵路線時發現了一隻流浪犬,就熱心進行了投喂,沒想到狗狗自此“賴”上了他。添水喂飯,洗澡遛彎,劉貴兵收養之後悉心照顧,流浪犬有了一個溫暖的家,而劉貴兵在巡護路上也多了一個助手。

  “跟我一起巡山,大黃立了不少功。”劉貴兵説。116公里鐵路沿線溝壑縱橫、地勢險峻,巡護爬山是家常便飯。2023年初,劉貴兵第一次帶大黃巡山,當年2月22日,大黃便立了一功。當時,大黃在鐵路線一處防護柵欄下不停地叫,劉貴兵走上前一看,原來是防護柵欄下出現了一個被野生動物刨出來的洞,便立即進行了修補。

  通過敏銳的嗅覺,大黃很容易發現野生動物存留的氣味,也就找到了這些缺口。但是以前,劉貴兵和同事只能邊走邊用棍子扒開雜草檢查。近一年的時間,大黃巡山發現了十幾起類似的情況。這些功績,劉貴兵在工作簿上都會記下,並通過食物來犒勞這位“得力助手”。

  今年59歲的劉貴兵在這個崗位上幹了38年,轄區內每一座山頭、每一個防護樁、每一片防護網,他都了然於心。退休之後,劉貴兵計劃把大黃留在工區,讓它繼續發揮一技之長,陪着同事守線路。

  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pagebreak

 青島:水下舞龍賀新春

  2月3日,游客在觀看水下舞龍表演。

  近日,青島極地海洋公園推出“水下舞龍賀新春”民俗表演活動,迎接即將到來的新春佳節。

  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pagebreak

  中國南極秦嶺站建設回顧

  2月6日拍攝的中國南極秦嶺站(無人機照片)。

  2月7日,南緯74度56分,東經163度42分,南極大陸的新地標——中國南極秦嶺站開站。秦嶺站是中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將填補中國在南極羅斯海區域的考察空白。

  秦嶺站以中華民族的祖脈秦嶺命名。新站主體造型設計理念源於鄭和下西洋使用的南十字星導航,主體建築面積5120平方米,為中國現有考察站裏面積最大的單體建築,可容納度夏考察人員80人,越冬考察人員30人。

  新華社發(祝賀 攝)pagebreak

 老虎溝裏“打冰人”

  2月6日,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西寧工務段湟源橋隧車間職工在老虎溝隧道檢查拱頂。

  老虎溝隧道位於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境內,平均海拔3100米,由於晝夜溫差大,每年冬季,滲漏的地下水在隧道內容易凍結冰柱和冰錐,如果清理不及時,會給行車安全埋下隱患。為了確保春運期間行車安全,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西寧工務段湟源橋隧車間職工加大檢查頻次,及時進行除冰工作,守護青藏鐵路設備安全。

  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pagebreak

 武漢:清冰除雪守護平安出行

  2月4日,武漢高鐵工務段工人在清掃軌道上的冰雪。

  近日,湖北多地遭遇低溫雨雪冰凍天氣,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有限公司組織工人加緊對鐵路設備進行道岔積雪清掃、接觸網除冰作業,同時做好旅客疏導、應急值守工作,加大線路設備巡檢範圍,以應對雨雪天氣對鐵路帶來的不利影響。

  新華社記者 杜子璇 攝pagebreak

  “新生大熊貓寶寶”亮相賀新春

  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神樹坪基地,工作人員抱着大熊貓寶寶亮相(2月4日攝)。

  春節前夕,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和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聯合舉辦“龍年行大運 熊貓送福來”新春主題活動,2023年新生大熊貓寶寶集體亮相。據了解,兩家機構2023年共成功繁育大熊貓34隻,半歲左右的大熊貓寶寶成長狀態良好,萌態十足。

  新華社發(李傳有 攝)pagebreak

  除冰雪作業 保航班運行

  2月5日夜,工作人員在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對飛機進行除冰除雪作業。

  近日,受低溫冰凍雨雪天氣影響,停機坪內的飛機不同程度出現結冰現象,武漢天河國際機場與相關航司工作人員不間斷用加熱後的除冰液為飛機做“蒸汽浴”,除冰除雪,全力保障航班運行。

  新華社記者 杜子璇 攝pagebreak

  情暖人間——“狗妞”善舉溫暖人心

  2月4日,“狗妞”周勇在和老人趙小旺聊天。

  春節臨近,“狗妞”又來到認識四年多的爺爺趙小旺家裏,為他送來食物、新衣,幫他洗頭、理髮、剪指甲、收拾屋子,迎接新年到來。

  今年39歲的“狗妞”名為周勇,是河南駐馬店市汝南縣人。四年多來,她義務幫助96歲老人趙小旺的視頻,在社交媒體上引起關注。幫爺爺裝上助聽器、帶他過生日、帶沒有出過遠門的爺爺到鄭州游玩……“狗妞”的愛心溫暖百萬網友,網友紛紛為其點讚祝福。

  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pagebreak

  雨雪中的溫暖守護

  2月3日,在湖北宜昌長陽縣火燒坪鄉,國網宜昌供電公司工作人員在巡查覆冰線路。

  近日,湖北多地迎來雨雪低溫天氣,環衛、交管、熱力、電力等多部門工作人員堅守工作崗位,守護群眾過冬安全。

  新華社發(呂清元 攝)pagebreak

  重逢就是年

  2月5日,在廣西柳州站出站口,一名接站者與剛出站的女朋友碰頭互動。

  除夕將至,出站口人潮涌動。每雙眼睛都在熱切地搜尋,每顆心都在期待着重逢。

  出站的那一剎,百般辛苦皆拋腦後,眼中只有親友的笑顏;回到家的那一刻,萬種相思終得釋然,心中滿是團圓的喜悅。

  山水終相見,重逢就是年。

  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 攝pagebreak

  濃濃年味撲面來

  2月7日,市民在甘肅省蘭州市“黃河市集”置辦年貨。

  春節臨近,各地張燈結綵,喜氣洋洋。

  新華社發(侯崇慧 攝)pagebreak

 75歲老人的龍舞人生

  2月1日,羅德書(右三)與舞龍隊成員一起舞龍。

  今年75歲的羅德書家住四川省瀘州市瀘縣方洞鎮,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瀘州雨壇彩龍的代表性傳承人。羅德書4歲起便跟隨父親學習民間龍舞技藝,在繼承祖輩民間龍舞的基礎上,他吸收了雜技和外地龍舞技藝的精華,將瀘州雨壇彩龍進行了創新和發展,至今已授徒500餘人。

  據了解,清光緒年間,瀘縣藝人將原有的“草把龍”改成彩龍,到1919年,出現了第一條雨壇彩龍。自此,每逢年節,當地百姓都要舞彩龍。2006年,瀘州雨壇彩龍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pagebreak

 在“死亡之海”打造“中國深度”

  這是2月3日拍攝的深地塔科1井(無人機照片)。

  記者近日從中國石油塔裏木油田獲悉,我國首口萬米深井——深地塔科1井目前鑽探深度超過9800米,正挺進萬米大關。這個春節,130多名石油工人和科研人員將在寒冬大漠堅守。隨着鑽機一寸寸地向地底深處鑽進,一個個“中國深度”記錄將不斷被刷新。

  深地塔科1井位於“死亡之海”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於2023年5月30日開鑽,預計鑽探深度11100米。井區內,約20層樓高的鋼鐵塔架,穩穩矗立在流沙之上,重達2000多噸的鑽頭、鑽桿、套管等將深入地下,穿透白堊係等10多個地層,成為探索地球深部的“望遠鏡”。

  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pagebreak

  守護鄉村30載的“拄拐村醫”

  1月31日,在廣東省雲浮市鬱南縣東壩鎮大逕村,鄭仁才拄着拐杖走在村路上。

  廣東省雲浮市鬱南縣東壩鎮大逕村是一個偏遠山村,村裏有一位“拄拐村醫”鄭仁才,靠着一個藥箱、一副拐杖、一輛三輪車為鄉親們看病,一幹就是30年。

  初中時,因為意外受傷感染,鄭仁才失去了右腿。自身的病痛讓他對醫學産生了興趣,在當地一所中藥學校系統學習後考取了醫師執業證書。

  1994年12月,23歲的鄭仁才接過老村醫的接力棒,成為大逕村唯一的村醫。村裏常住人口多是老人和孩子,他們有個頭疼腦熱都來找鄭仁才,常見病鄭仁才都能處理,盡量讓村民少花錢,如果覺得情況嚴重,鄭仁才會第一時間幫助村民轉診到上級醫院。“有一次附近工地的工人突然肚子疼來看病,我檢查觸診以後判斷是闌尾炎,趕緊開着三輪車把他送到鎮醫院,一去就被送進手術室。鎮上醫生説,還好送得及時。”

  村裏現有170多位60歲以上的老人,很多有慢性病,鄭仁才會定期幫他們檢查身體,並把數據報到鎮裏,錄入全國慢性病管理系統,這樣當村民去其他醫院就診,醫生也能迅速了解病人的過往病史。鄭仁才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門服務,手機24小時開機,即使半夜接到電話也馬上出診。

  “出診的時候,車開不進去的地方就拄着拐杖走進去,拐杖也是自己做的,路走得多,用兩三年就得換新。”鄭仁才説,以前村裏都是泥路很容易摔跤,現在路修得更好了,出門看診方便多了。鄭仁才還經常參加上級衞生系統組織的培訓,獲取更新的醫學知識,更好為村民提供服務。

  “30年都堅持下來了,如果能做,我還會繼續當村醫為大家服務,直到做不動為止。”鄭仁才説。

  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pagebreak

  守護一方呦呦鹿鳴:冬日的寧靜

  1月24日,麋鹿在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活動。

  時至冬日,在位於湖北天鵝洲長江故道邊的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麋鹿瞇着眼睛靜靜享受着冬日的暖陽。

  不同於其他鹿種通常在夏天脫角,雄性麋鹿的鹿角一般在12月左右才會脫落。冬至前後,保護區裏的雄性麋鹿會頂着光禿禿的大腦袋混雜在鹿群中。一些脫角較早的雄鹿頭頂則會冒出兩個高高的茸包——那是新角即將長出來的地方。在此後的幾個月裏,毛茸茸的鹿角將會持續生長,直至翌年春夏之交時長成,最長可以長到80厘米。

  麋鹿擅長游泳,喜好沼澤濕地生境,多在河灘淺水周圍活動,即使是冬天也不例外。為了應對嚴寒,每年10月左右,麋鹿便會換下赤銹色的夏季體毛,換上又長又厚的保暖灰色冬毛。

  在冬春季節,長江中下游地區容易出現倒春寒,保護區內的冬青植物可能會凍死。為了保障麋鹿的食物儲備,每年秋季,保護區工作人員都會在麋鹿應急飼料基地種上充足的草料,確保麋鹿安全度過寒冬。

  近期,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組織對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野外麋鹿種群現狀進行科研調查,開展保護區內麋鹿種群健康、遺傳多樣性、疫病本底、棲息地環境及植被等調查與監測。

  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副研究員張慶勳介紹,通過開展此次調查,可以向麋鹿棲息地提供健康管理方案,為麋鹿疫源疫病防控及風險評估預警提供技術支撐,並深入研究麋鹿遺傳多樣性、近交系數等,從而為麋鹿基因庫建設及種群調控提供科學依據。

  在保護區內,一支由兩名工程師和八名巡護員組成的隊伍一直默默守護着這些麋鹿。在他們的悉心照料下,保護區內麋鹿的種群數量不斷增加。“截至去年12月底,整個保護區的麋鹿種群近2000頭。”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工程師張玉銘説。

  成立於1991年的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麋鹿的家園已有33年,如今,麋鹿將在這裡度過又一個冬天。冬日暖陽普照,保護區裏靜悄悄,寧靜的原野上,麋鹿等待着春風吹來,不久後,新生命將再次降臨,這裡又將是一片勃勃生機。四季輪迴,一曲屬於麋鹿的生命讚歌在這裡久久迴響。

  新華社記者 伍志尊 攝pagebreak

  長安夜放花千樹

  這是2月2日在西安大唐芙蓉園拍攝的花燈景色(無人機照片)。

  2月2日,2024年長安燈會啟幕,萬盞花燈在西安城墻、大唐芙蓉園、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等多個文化景點周邊同步點亮,為大眾呈現一場璀璨奪目的新春燈火盛宴。

  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糾錯】 【責任編輯:成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