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殷玉珍行走在松樹林間。
4月的毛烏素沙漠乍暖還寒,雖已到了樹木抽芽吐綠的季節,但突如其來的一場大風過後,仍能讓人感受到陣陣寒意。
天剛濛濛亮,身着一襲綴花紅襖的殷玉珍匆忙地將長辮子往腦後一盤,便催促着尚在睡夢中的小兒子白國才要起身幹活了。去年大學畢業的白國才,在母親的極力勸説下,回到了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境內毛烏素沙漠深處的井背塘,這是生養他的地方,但也是一直以來他想離開的地方。
36年前,年僅19歲的殷玉珍從陜西老家嫁到了這裡,放眼四望,一片沙海。每當沙塵暴來襲,沙漠就像一頭出籠的猛獸,張牙舞爪、遮天蔽日,似乎想吞噬天地。殷玉珍發誓要降服這頭“沙老虎”,下定決心治沙造林,她曾經流着淚説:“我不想讓娃娃們以後再受這號罪!”。
可是這句話,兒子白國才已經很多年沒再聽母親提起過了。多少個寒來暑往、日夜更迭,殷玉珍用血汗淚把7萬畝黃沙變成了綠洲,昔日為害一方的“沙老虎”也早已不知所蹤。但讓白國才不解的是,母親治沙的勁頭卻絲毫沒減退,自打他回到家裏,這股勁反而更足了。每天披星戴月、早出晚歸,忙起來連飯都顧不上吃,僅3至4月間,母子倆領着十余個工人一口氣在4000畝沙地上栽下了3萬多棵松樹苗。
今年以來,起源於蒙古國的多次沙塵天氣對我國北方地區造成較大影響,特別是3月中旬出現的強沙塵暴天氣,被譽為“近10年最強沙塵天氣”。看著新聞報道中滾滾黃沙瀰漫天際的畫面,殷玉珍不由得回想起當年毛烏素沙漠那令人絕望的情景,而如今這片沙漠已經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向“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她對記者説:“我要把沙一直治下去,將來還要去蒙古國治沙,把我半輩子的造林經驗用到那裏去!”
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糾錯】
【責任編輯:薛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