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日,張巍婷(右)在與張常豐村村民交談。
今年41歲的張巍婷是法學博士,2018年從國家信訪局來到河北省海興縣蘇基鎮張常豐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張常豐村並不“常豐”,村裏土地主要為鹽鹼地,糧食靠天收、産量低,沒有規模産業。當張巍婷來到村裏時,全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有125戶,村民的日子過得緊緊巴巴。
為改善村裏的面貌,張巍婷認真研究工作思路,帶領村民開辟致富路子。她從北京請來專家培訓種養殖技術,還自掏腰包,帶著村民參觀西柏坡紀念館,到河北正定等地考察全國文明村、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等,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讓村民脫貧的心氣提了起來。
培養致富帶頭人、樹立特色品牌、推廣綠色農産品……在一家家走訪,一戶戶談心的過程中,張巍婷和扶貧工作組找到了增收的好方法。在扶貧工作組的幫助下,張常豐村成立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讓125戶貧困戶全部入股;推出係列鹽鹼旱地特色農産品,注冊了“張常豐”牌商標,搭上互聯網營銷快車。鹽鹼地還是鹽鹼地,但通過轉變加工方式和經營方式,村民的收入有了成倍增長。
如今,張常豐村摘下了“貧困”的帽子,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這片鹽鹼地是我的第二個家。”
張巍婷説,“有一家日子過不好,我也不踏實。”
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