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010-63070945
觀察家  
《春天裏》《老男孩》與“中國夢”
“中國夢”是否可以邁向新高度,中國人是否有能力捍衛“中國夢”光芒。這些問題的答案有不同的選擇,有人否定,有人以消極悲觀的“抱怨文化”將中國和自己的未來描述得暗淡灰色。[詳細]
農民市民化更需要角色再造
上海郊區53.8%的農民不願意變成市民。怎麼真正地促進農民的市民化?這是一個“係統工程”,至少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宏觀層面的制度,二是中觀層面的社會網絡,三是微觀的人力資本。[詳細]
怎樣讓我國收入分配更合理
所謂分配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認識:一是分配差距;二是分配不公。分配要解決的焦點問題,已從改革初的“平均主義”和“大鍋飯”問題,轉變為收入差距過大和扭轉差距擴大趨勢的問題。[詳細]
老齡化是否意味“人口紅利”枯竭
要實現“人口紅利”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增加就業崗位,讓眾多勞動年齡人口成為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現實生産力。二是加大教育、健康等人力資本的投入,提高勞動年齡人口的素質。[詳細]
通識教育再認識
通識教育是關于人的生活的各個領域知識和所有學科準確的一般性知識的教育,是把有關人類共同生活最深刻、最基本的問題作為教育要素的教育,“教育必須首先是人類的,然後才是專業的。[詳細]
“十二五”:平衡的難點在哪裏
在前一個階段,全球經濟的基本特點,就是兩類失衡的經濟,這兩類失衡的經濟是互補的,就像人照鏡子一樣,正好方向相反,但是因為相反兩者之間可以達到某種均衡,但是非常脆弱。[詳細]
以民生為重積極應對通脹
輪番上漲的物價不僅強化著各方對通貨膨脹的預期,更已對群眾實際生活産生了不小的影響。努力減緩通貨膨脹對民生的衝擊,應當成為近期推進和優化宏觀經濟調控的關注重點。[詳細]
四個時代的來臨與轉變發展方式難題
“十二五”很多問題已經不能繞過去了,如果還像“十一五”這樣提出好的基本目標,但在實踐中不能落實,就會對我國後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重大的負面影響。[詳細]
國際金融格局變遷與各方博弈
在美國對國際金融影響力相對削弱的情況下,新興經濟體要博得更大的話語權,既有賴于自身的實力成長,還取決于金融主導國的意願。而主要發達國家決不會輕易讓新興經濟體成為主導力量。[詳細]
低碳生活需要怎樣的價值觀支撐
一廂情願地宣傳低碳環保,如果不同個人或群體原有的價值觀相結合,難免事倍功半,甚至無功而返。所以,樹立低碳價值觀,需要在目標群體原有價值體係中找到落腳點和生長點。[詳細]
中國地方稅體係仍未成型
分稅制改革以來,基層財政困難。1994—2000年間,地方收入增幅達89%。但財權上移而事權下移。2002年以後中央新增收入統統轉作對欠發達地區的轉移支付,但未根本解決。[詳細]
未來五年,中國如何從容應對挑戰
“十二五”仍將是機遇與挑戰並存、可以大有作為的5年;但就決策層而言,應更多關注轉型之緊迫及轉型之艱難,從而需要非凡的勇氣與魄力來推進改革,完善體制機制,使轉型取得實質性進展。[詳細]
非洲:再次吹響復興號角
“非洲復興”的思想和理念曾在非洲乃至國際舞臺上産生了巨大影響。2010年南非世界杯所帶來的激情、自豪與自信,又重新點燃了非洲人民對非洲復興與發展的熱情和希望。[詳細]
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未來發展
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之路,就是在尊重這一制度的客觀規律與中國國情的基礎上,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最終將人民引入一個安全、平等、自由、尊嚴的福利社會。[詳細]
穩定經濟增長 管好通脹預期
了應對國際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為了不給社會傳達要改變貨幣政策的信號,不應改變實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的提法,但必須回到它的正確含義上來,真正執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詳細]
古巴改革不會模倣中國
20世紀80年代初,古巴就開始了改革,只是這一進程異常曲折,經常出現“進兩步,退一步”的反覆,甚至出現一定程度的間歇性。但總起來看,古巴日前的改革,是過去進程的邏輯延續。[詳細]
從調結構入手改善收入分配差距
通過調整結構來謀求收入分配的平衡,即能對症下藥,又能事半功倍。僅局限于二次收入分配的調整,不從調整結構入手,不先調整與之有關的初次分配,可能費力很大,結果反而不樂觀。[詳細]
英法聯軍為什麼要火燒圓明園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有報復清朝政府的表像,但絕不是其最主要目的。真實目的在于以此徹底摧毀清政府的抵抗意志,脅迫清政府立即投降,實現其發動戰爭的罪惡目的擴大在華權益。[詳細]
300余種地方戲出路在哪裏?
面對全球化文化浪潮的競爭、擠壓和侵略,今後二三十年是地方戲生死攸關的“最後關頭”。一種可能是再度振興,成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種可能是越滾越快的滑坡路,走向博物館藝術。[詳細]
收入分配改革刻不容緩
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持續下降,居民收入增長緩慢。收入分配秩序存在著不規范的現象,灰色收入成為一部分人的重要收入來源,特殊利益集團正在形成。這種格局負面效應是嚴重的。[詳細]
以“充分城市化”有效釋放內需
自古以來中國就懂得追求公共利益,中國哲學和文化裏有天下為公的理念,相信中國可以有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的智慧。否則,未來可能經濟增長和社會和諧二者皆失,而不是兩者兼得。[詳細]
解析土地財政來龍去脈
土地財政包含兩部分。一是與土地有關的稅收,如耕地佔用稅、房地産和建築業等的營業稅、土地增值稅等等。二是與土地有關的政府非稅收入,如土地租金、出讓金、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等。[詳細]
“匯率戰”、“貨幣戰”沒有贏家
過度供應的美元就不僅會導致全球金融資産價格膨脹,也會迅速導致工業制成品和消費品價格上漲。打“匯率戰”、“貨幣戰”將沒有贏家。在全球化時代,只有合作共贏才是正道。[詳細]
全球化、現代化與國際社會
資本主義産生以來,世界上至少形成了三大歷史趨勢:一是全球化趨勢,二是現代化趨勢,三是“國際社會”的形成。應如何理解這三大歷史趨勢的性質?又如何看待和分析它們之間的關係?[詳細]
怎樣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的形成只是基本解決了無法可依的問題,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要求,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還需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詳細]
中國人的“國民性”及觀念的現代化
在我們國家,不斷有人討論一個問題,即中國人的“國民性”。也有人説這是偽問題,不存在國民性。我認為是有的,簡單歸納起來,集中反映在其天下觀、倫理觀、義利觀等觀念中。[詳細]
轉變發展方式是“十二五”規劃的主線
次五中全會不僅要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還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前面特地加了“加快”二字。要強調緊迫性,強調大決心,我們不能再拖了。[詳細]
從需求結構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需求結構上來講是要擴大內需,內需裏面又包括投資和消費,重點又是擴大消費。因此,轉變發展方式第一個轉變就是要著力擴大消費,通過擴大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詳細]
深刻變革中的新問題新趨勢
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帶來一些啟示:一是過度虛擬化的經濟隱藏著巨大的風險;二是發達國家重新撿起宏觀調控和國家援助,説明完全私有化、自由化行不通;三是資本主義國家有可能轉嫁危機。[詳細]
如何健康地走過社會轉型期
社會轉型期一般是“黃金發展期”,但也容易變成“矛盾凸現期”。理性、平和的社會情緒與國民心態,對社會轉型意義重大。這不僅靠提倡和引導,更需要細致、扎實地做好各方面工作。[詳細]
創新城市與宜居城市
在歐盟,我們使用的語言各不相同,但很多內涵是相同的。中文中,我知道你們是説“和諧”,在英語中我們更多的是説社會或者政治、經濟的凝聚力。凝聚力與和諧有異曲同工之妙。[詳細]
順勢而為、梯次推進中國式工資集體協商
工資集體協商的本質內涵是確立資本與勞動平等的分配關係,我國要實施多種工資集體協商模式,包括四種模式和五種方式;要實行工資增長新模型,包括兩個創新模型。[詳細]
國際市場對我國加息為何反應如此強烈
當房地産市場預期在年底住房按揭貸利率要全部重訂時,不僅會增加已進入住房投資者的成本,而且它將改變整個房地産市場投資預期。從這個意義上説,這次加息也是國十條政策落實的延伸。[詳細]
解決分配問題應注重勞動收入份額提升
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勞動收入份額的下降和收入差距的擴大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農民工收入增長緩慢,二是城鎮企業內部職工收入增長滯後于管理人員的工資增長。[詳細]
不應漠視“國學”概念的非科學性
要求重視對儒學的研究,重視對諸子學的研究,重視對中國古代學術與傳統文化的研究,都很有必要,但一定要給它們戴上“國學”這一桂冠,並將之列為一級學科,作者卻覺得實在沒有必要。[詳細]
評析關于社會階層的四大流行理論
中央在分層問題上使用的是高、中、低收入者。這就是承認差異,這與改革以前有很大區別,改革以前是試圖消滅幾大差別。十六大報告首次提出了“擴大中等收入者在全社會的比例”的戰略。[詳細]
轉變發展方式是更深刻的變革
凡一國一民族之變革,乃大勢要變,人心思變,不能不變,是“置之死地而後生”逼出來的。把一個快速奔跑了30年的巨大經濟體送上科學發展軌道,是變革,是更為深刻廣泛、前所未有的大變革。[詳細]
釣魚島爭端的來龍去脈
日本歷史文獻中標注釣魚島為中國領土。1785年,日本經世家林子平所著《三國通覽圖説》中“琉球三省並三十六島之圖”,採用中國的“釣魚臺”名,並將其和福建、浙江用同一淡紅色標出。[詳細]
“十二五”告別摸石頭過河 走向觀全局航海
陳平教授認為,中國正在告別從摸著石頭過河的時代,轉變成觀全局航海,這個全局要包括歷史的經驗,以往文明成敗的經驗。理解西方問題的根源,也就找到中國發展的機遇。[詳細]
“十二五”規劃與綠色發展
“十二五”規劃的首要任務是實現綠色發展,推動綠色革命,創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全面降低能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促進發展模式由“黑貓”向“綠貓”轉型。[詳細]
是什麼影響人們觀察和判斷收入分配不均問題
在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經濟首先回升了。首先回升意味著我們有更多的商機。但是,要使這個商機持久的話,就必須調結構。通過調結構、創品牌、自主創新來贏得更多的國際市場。[詳細]
未來五年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會是怎樣的
在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經濟首先回升了。首先回升意味著我們有更多的商機。但是,要使這個商機持久的話,就必須調結構。通過調結構、創品牌、自主創新來贏得更多的國際市場。[詳細]
中國應選擇“共同發展”模式 保護發展海外利益
過去,我們中國人講天下之大只有中國。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我們在國際體係裏面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看到了天下之大有中國。在這過程中,海外利益的發展和保護成為我們內政外交的重要問題。[詳細]
“十一五”改革盤點
“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果,但制約經濟平穩運作的矛盾和問題還不少。在一些領域改革進展仍然緩慢,改革任務仍十分艱巨。因此,必須冷靜觀察、科學判斷、把握時機。[詳細]
收入分配問題主要緣于調節手段不足
很多人把我國的收入分配問題歸因于經濟體制轉軌,但深入分析發現,這並非實質性和根本性原因,因為在經濟體制轉軌國家中也可找到收入差距雖有所擴大但並不明顯、基尼係數並不算高的例子。[詳細]
國際關係為何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人類兩三千年來的歷史基本上是一部敵對對抗歷史,包括敵對對抗最高級的形式——戰爭。 很多國家不能再採取敵對對抗的手段來實現國家利益的目標。[詳細]
中央全會備受矚目:中國政治的新景象
中央全會備受注目是當代中國的最新政治現象。所謂“注目”本意是為揭示當今中國政治生活中存在著的一種真實,真實蘊含的是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正顯崢嶸。[詳細]
二百年疑案考實:雍正是合法繼位
雍正繼位三説仍處于並立狀態,然而取得一些共識:允礽、允禩等的繼位可能性,經過討論之後排除了,而把爭儲的焦點對準允禵和雍正;改“十”字為“于”字的傳説是虛妄的,不足為據。[詳細]
住房問題要多研究點規律和國情
在過去二十年的時間裏面,人們的注意力始終在兩個關鍵詞上,一個叫房價,一個叫政策,這兩件事兒重要不重要呢?重要,但它們是不是房地産迫切最需要研究的薄弱環節呢?不一定。[詳細]
中國人要克服弱國心態
中國走到世界舞臺的中心以後,少不了被人評頭品足,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別人説我們好,不必欣喜若狂;講我們不好,也不必如喪考妣。對別人的評價要頭腦冷靜地仔細分析,這個心態非常重要。[詳細]
這幾種幹預經濟的方式,不值得提倡
全國都在組織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政府仍應起到一個領導者的作用。但是,要總結我們歷來的經驗教訓,要改善我們的方法。基本的就是政府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政府的基本職能是提供公共産品。[詳細]
如何正確把握服務型政府的內涵?
建設服務型政府,是一項早已確定的改革目標。隨著我國政府管理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一係列重大變化,對服務型政府的內涵的理解,既要防止偏差,更要不斷拓展。[詳細]
社會體制改革應先于政治體制改革
中國的改革進程中,經濟和社會改革優先于政治體制改革。在實現更充分的民主之前,應首先建立起一個基本的國家體係。亞洲有很多民主失敗的例子,西方的民主也仍然需要改進。[詳細]
美國刺激經濟新計劃,誰埋單?
財政貨幣政策可以平緩經濟周期波幅,但無法跨越周期性調整。刺激過度,就會引發金融危機之類“暴力式”調整。我們要警惕美國新一輪刺激經濟計劃的不利,管理好自己的國際儲備資産。[詳細]
家庭財富累積影響未來社會結構
消費與財富累積上的差異對社會結構的影響深遠。它不僅影響日常生活與發展機會、制造社會隔離,而且關係到家庭財産累積上的分化關係、勞動力的社會再生産及社會不平等在代際間的延續。[詳細]
警惕市場經濟負面效應被放大
我們對市場經濟的負效應越來越有清晰的認識:激烈競爭形成的貧富分化和發展不平衡,人生、人性的貨幣化和對金錢的崇拜,資本對産業的壟斷形成的交換不公,資本對公權力的侵蝕和控制等。[詳細]
基于國家經濟安全的國際産業轉移
對國際産業轉移的經濟學分析的歷史還很短。基于國家經濟安全對國際産業轉移的經濟學分析的歷史就更短,大體上是伴隨二戰以後資訊經濟、知識經濟、市場經濟的發展而起步的。[詳細]
特區要在實現公平正義上走在前列
怎麼樣實現公平正義,關鍵還是要靠改革。一是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二是要搞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這是實現公平正義的重要環節。三是要加快建立公平正義的體制基礎。[詳細]
中國模式客觀存在 應該去政治化
改革開放,中國文明迎接了外來挑戰,對外部衝擊進行吸收消化,自己也實現了轉型,但它還是中國文明。雖然中國傳統文明的一些具體內容發生了變化,但並沒有斷裂,它的主體架構還在。[詳細]
宏觀政策要走出三大困境
在相對不長的時間周期裏,宏觀政策連續經歷4次調整,這種大起大落加劇了經濟本身面臨的困難與困境,政策的選擇也陷入了左右為難、進退維谷的艱難局面。[詳細]
低工資的中國正在消失嗎?
便宜的勞動力是過去三十年中高增長的關鍵因素,但它也造成了嚴重的收入不均,這幾年更是愈演愈烈。而持久的、越來越嚴重的不平等可能造成社會危機從而拖累增長、破壞競爭力。[詳細]
我們離共同富裕遠了嗎?
當前,收入差距擴大的勢頭仍未得到根本扭轉,收入差距仍然在持續擴大。一些人對共同富裕産生了懷疑,一些人甚至發出了我們離共同富裕的目標不是近了而是遠了的感嘆。事實果真是這樣嗎?[詳細]
“十二五”城市化的五大追問
有專家提出,當前的城市化水準已超前于工業化水準,城市化速度超過工業化速度。我認為這個判斷與實際情況相差較大。實際的狀況是,城市化嚴重滯後于工業化。[詳細]
劉易斯拐點來臨要到2020年後
當前農民工工資上漲並非由于劉易斯拐點到來,相反,即便在劉易斯拐點到來之前,農民工工資由于上述原因的上漲,是一個不可抗拒的趨勢,並會一直延續下去。[詳細]
統計部門不獨立 數字失真不可避免
“虛報周期説”能夠更好地解釋能耗與GDP之間的反常現象,經濟下行時,高報一點兒,以維持比金子還貴的信心;經濟過熱時,低報一點,以緩解政府內外要求緊縮的壓力。[詳細]
孫津:解讀中國政黨政治的兩大創制
中國政黨制度的偉大成就已是公認的事實。但現有的政治學無法解釋中國的情況,在做研究時,自覺不自覺地是以西方的價值觀來衡量中國。因此,需要真正理解中國政黨政治創制的獨特性。[詳細]
公民參與:推動社會轉型的日常民主
真正的公民參與是合作型的,政府真的想聽取你的意見,比如説一個規劃,怎麼來做,讓老百姓能夠更高興、更滿意。另外便是權力轉移,原來是政府決定的,現在變成了由政府、老百姓一起來決定。[詳細]
徐匡迪:轉變發展方式 建設低碳社會
傳統産業節能減排、發展迴圈經濟是中國走向低碳經濟的第一步。在用傳統發電、傳統汽車的同時,發展先進制造技術和採用物聯網是走向低碳經濟的突破點。[詳細]
歷史主義與當代意識
與歷史主義的口號相反,當代意識的表現形式是:“不懂得現在,就無法理解過去。”我們應該明白,當代人之所以去研究歷史,並不是出于“思古之幽情”,而是出于當代人現實生活的需要。[詳細]
陳錫文:當前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形勢
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我國農村仍將有巨量人口。因此,我們必須堅持並行不悖地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不偏廢任何一個方面,這樣才能使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共用改革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成果。[詳細]
遲福林:“十二五”應當讓農民工成為歷史
轉變發展方式,重要的是把13億人的社會需求釋放出來,以形成消費主導的基礎條件。無論是城市化還是城鄉一體化,都繞不過“農民工”這個坎。讓農民工成為歷史,農民工市民化是突破口。[詳細]
如何穩定和擴大中等收入者群體
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形成“橄欖形”分配格局,使中等收入者佔多數。這樣做有利于社會穩定,也有利于滿足大多數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還有利于經濟的均衡增長。[詳細]
樊綱:平衡中國的高儲蓄率
近些年來,中國保持著非常高的國家儲蓄率,2008年達到了國民生産總值(GDP)的52%。其高儲蓄率被認為是造成今天全球失衡的原因。但事情並不總是如此。[詳細]
國紀平:不負責任的“中國經濟責任論”
做出巨大貢獻的中國,再次成為一些國家的政客和媒體責難的對象和種種“責任”的承擔者。甚至一些好不容易開始研究“中國做對了什麼”的人,又回到尋覓“中國做錯了什麼”的老路。[詳細]
黨國英:新生代農民工見證中國大轉變
按照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的勢頭,這部分青年農民必然要大量進入城市,轉變為城市居民。國家政策好,這個趨勢會更快、更健康;不管將來遇到什麼問題,都不可能改變這個趨勢。[詳細]
厲以寧:改革城鄉二元體制需破除認識誤區
城鄉二元體制改革的滯後,增加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共同富裕、構建和諧社會的難度,為此必須加大城鄉統籌的力度。這是中國下一輪改革發展的重點,為此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艱辛。[詳細]
為什麼城鄉收入差距難縮小
2004年以來,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的相對差距和絕對差距逐年擴大。2009年,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雖然首破5000元大關,實際增幅6%以上,但與此同時,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長達到10%左右。[詳細]
閻學通:中美關係切勿太“成熟”
中美關係“三十而立”更多人用“成熟”一詞來描述。美俄外交關係是繼承了美蘇的外交關係,美蘇是1933年建交,比中美建交早了46年,但沒有人認為現在的美俄關係比中美關係更成熟。[詳細]
愛與自由是教育中不應忽視的問題
現代教育最重要的環節是什麼?這當然是個見仁見智的事情,而且可能重要的環節不止一個。針對中國的情況,我強調兩點:一是愛,對孩子的愛;二是自由,孩子要有一個比較自由的環境。[詳細]
馬立誠:在南方談話的延長線上
鄧小平破除了蘇式社會主義70多年的禁區,把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打通對接,這是傳統馬克思主義的一大突破,也是世界經濟思想史及世界經濟史的一大突破。[詳細]
葉小文:足球是一面鏡子
13億人出不了一支足球隊,怪誰怨誰?怨亞洲人吃肉少了身體素質不行?中國的足球要從爺爺抓起,從爺爺輩就多吃肉改善體質。但近鄰的日本、韓國、朝鮮人,吃的肉未必比我們多。[詳細]
左曉蕾:全球若觸發第三次大蕭條 誰之過?
美國理應盡全力恢復經濟,帶動其他經濟體走出危機,補償因引發危機而帶給全球經濟的巨大損失,而不是批評其他國家根據自身情況制定的政策,更不能讓其他國家犧牲自己的利益。[詳細]
賈康:物業稅能有效地降低房價嗎
市場經濟在不動産保有環節需要有稅收調節的制度安排。沒有保有環節的制度建設,調控還會是治標不治本,這個制度缺失需要填補起來。[詳細]
張國慶:我們需要在國際上增信釋疑
我們以往滿足于自足自樂,滿足于國內宣傳,現在我們認識到這樣是不夠的,在我們的經濟利益走出國門之後,話語權也要相應地跟上。我們還要在國際上增信釋疑。[詳細]
左曉蕾:經濟轉型期中國不需要過高增長率
從總體來説,內需包括投資和消費的增長,可以保證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達到9至10%的平穩增長水準,而凈進出口的改善,將在邊際上增加實現今年增長目標的保險係數。[詳細]
張國慶:中美關係補跌背後的磨合周期
進入2010年的中美關係,因其變數多多而備受矚目,也使得人們對未來中美關係的走勢産生了幾多疑慮:中美關係是否真的就此要江河日下了?美國是否又要把中國當作假想敵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