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青年韋華放棄大城市的生活,鑽進深山做熊貓保護。他意外被熊貓咬傷,血幾乎流光,生命垂危,留下終身殘疾,他仍坦然笑對,無怨無悔。
海拔1700米的林慮山巔,無水、無車、無信號、無人煙,只有500余尊佛像,雲霧繚繞宛如仙境。守護國寶金燈寺,馮開平一守就是22年。
街道禁毒辦副主任符良玲把戒毒(康復)人員當親人,不厭其煩地為他們回歸正常生活而奔走,緊緊圍繞“全、異、情、誠、實、新‘六字真經’”,全心幫教,用愛鋪就“回歸路”。
腳趾幾乎斷裂,他卻一心想著學生,堅持拄雙拐上課。32年扎根基層,以教育幫助貧窮孩子改變命運,“最美雙拐教師”木壽永用行動詮釋師者大愛。
梁忠美從小失去左臂,但她用僅存的右臂飛針走線,把布依族傳統民間刺繡帶到了國際市場上。她還帶領更多布依族婦女憑藉自己的手藝過上好日子,成為自強的典範。
40多年的輪椅生涯沒能阻止余紹森追逐夢想,這位前運動員將全部熱情和精力投入幼兒體育教育,他説,“一切付出都是為了下一代。”
一部關注青少年暑期安全的網劇讓“李建國”紅了。這個新時期的“創客”警察群體,用接地氣的宣傳形式,讓群眾在歡笑中受到教育。
為了9個留守娃娃,55歲的鄉村教師堅守崗位。三十一年如一日,他堅信 “教育是最好的扶貧”,留守大山做一名育人的園丁。
在被稱為生命禁區的可可西裏,有一條郵路叫做“鴻雁天路”。葛軍就是這條郵路上唯一的快遞員。一個人一輛車,一走就是7年、35萬公里,他開玩笑説:“再開3萬公里我就到月球了。”
雖然文化程度不高,卻憑着一股敢闖的“牛勁兒”,帶領全村89戶村民致富,如今村民戶均年增收達到2.8萬元。2017年5月27日,余德春被選舉為黨的十九大代表。
20年法醫生涯,劉龍清秉持“只要我在場,決不讓公正缺席”,糾正465件錯誤鑒定,為黎民申冤昭雪,讓罪犯難逃法網,“當代宋慈”續寫“洗冤集錄”。
卅載寒暑,放羊作畫,她用一袋麥子換來的顏料,將中國農民畫送進世博會;也用不曾停歇的畫筆,將大地丹青畫進農家人的心中。
甘守清貧,以船為家,余家軍矢志不渝地扎根孤島18年。他將村民病情爛熟於心,風雨無阻送醫問診,救人於危難卻不收出診費,詮釋了一名普通村醫甘於奉獻的品格。
85後獨腿女孩杜誠誠,七年來,義務為盲人講電影200余場,累計服務人群超過7000人次,為50多部電影寫下近百萬字講解稿,培訓了100余名盲人電影講解員。
與共和國同一天出生的梅茂生老人,在建軍90周年之際,帶着老伴來到兒女曾經服役與獻身的部隊,重走英雄兒女路,重拾那段刻骨銘心的記憶。
王文花擔任村黨支部書記20多年來,帶領群眾在壩上苦寒之地修路、改水、搭橋,改變了下轄5個自然村的落後面貌。王文花是當地百姓的“貼心人”,是壩上的一面旗幟。
他用全部積蓄在南疆創辦小學,14年歷經艱辛,在少數民族地區教授文化知識,培養孩子成才的同時更將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注入他們心中。
二十一年如一日,年近八旬的老父何永弟用傴僂的身軀為癱瘓的兒子撐起一個家。父親説:“不要怕,你還有我。”兒子説:“如果有下輩子,我要當他的父親,像他愛我那樣愛他。”
杭州28歲女生許艾菲在網絡上以風趣的口吻詳細記錄了自己捐獻造血幹細胞的過程,帶動網友登記成為捐獻志願者,激發善意匯聚大愛。
72歲的婁志平一生都在和“綠色”打交道,年輕時為城市做綠化,退休後扎根西北戈壁12年,發明新型沙障,提出治沙新理論,為“黃沙變綠海”的夢想不斷奮鬥。
海南三亞,24歲小夥李鴻民悉心照料家中4名重病親人,放棄期待的城市生活,讓重病親人不孤單。
駱宗明是“老爺爺報告團”的帶頭人,多年來,他帶領團隊開展革命傳統、孝老敬親教育,為的是傳承老一輩人吃苦耐勞、腳踏實地的精神品質。
15年,25本獻血證,累計獻血超過1萬毫升,可以為兩個成年人全身換血,“熊貓血”家庭方東鋒夫婦的夫妻小愛和人間大愛,都蘊藏在這25本獻血證裏。
母親出庭受審,嬰兒飢餓哭鬧,案子要審下去,孩子要安撫好,美麗、純真、善良的“法警媽媽”郝利娜,用溫暖的雙手撫慰百姓心靈,用甘甜的乳汁傳遞司法大愛。
從學生時代起賈憲武就因多次救人於危急時刻,被授予“見義勇為先進個人”稱號。2016年他勇救落水女童,被天津市見義勇為協會認定為見義勇為行為並表彰。
鐘瑞金是江西會昌縣小密鄉的農民,30年前收養了剛出生因軟骨病被遺棄的家古,照顧至今。已經四世同堂的鐘瑞金,如今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古,他希望自己老得慢一些,照顧家古更久一些。
大學教授方敬退休回鄉,二十六年如一日,垂范鄉里。不但傾盡200余萬積蓄資助260名寒門學子上大學,還用嘉言懿行淳化鄉風,讓小鄉鎮成了遠近聞名的省級文明鎮。
“無母不成家,為了這個家您得保重好自己。”來自湖南農家,考上研究生後不久後被查出患白血病的李真寫給母親一封家書,讓萬千網友為之感動。
十四年如一日,精心護理生命垂危漸凍症老伴,為了給老伴輸液,他在自己手上練習扎針,花費百萬,不離不棄,生死相依,詮釋一個好丈夫對妻子最深的愛。
常新成下身癱瘓,行動不便,卻以驚人的毅力走遍了江蘇省泰興市所有的鄉鎮,幫扶着300多名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
38年前,廖華在戰場上失去雙眼和左腿。戀人唐龍英毅然化作廖華的雙眼和拐杖。夫妻二人相濡以沫,風風雨雨中演繹一段美好的愛情。
大連交通大學退休教授萬維明,跨越五千里扎根貴州偏遠山區小學支教近3年,給當地的孩子們帶來了重塑命運的希望。
為幫助貧困學子,84歲的退休教師周火生22年如一日,苦行僧般跑遍昆山百所學校義賣圖書,不顧高齡千里赴金寨99次,捐款超千萬元,一步一個腳印點燃貧困山區教育的希望之光。
河北邢&農婦白茹雲身患重病,從古詩詞中汲取力量,堅強面對人生。2017年2月,她參加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精彩的表現感動了無數觀眾。
在35年鄉村教學中,她累計3000多次家訪,四年如一日接送一名學生上下學累計路程超800公里,30年前每月5元的工資幾乎都用來為學生看病……張曉峰,學生眼中的好媽媽,女兒眼中的“壞”老師。
林偉光先後負傷20多次,參與抓獲犯罪嫌疑人2500多名,破獲刑事案件3000多宗,他英勇善戰被稱為“戰神”。他追捕嫌犯身受重傷,網友祝福他早日康復。
田荘,鄭州動車段東動車所整修組地勤機械師,由於衞生間堵塞故障頻發,田莊等四人組成“‘掏糞男孩’小分隊”,通過自身行動和宣傳的力量呼籲廣大旅客文明出行。
33歲父親千里歸家,3歲稚子雨中等待——這個鏡頭在2017年春節溫暖了無數人的內心。石欣的故事,是中國千千萬萬普通家庭的一個側影——清貧中不屈奮鬥,平凡間親情濡沐。
6年光陰,夫妻列車長奉獻旅客,一家三口難團聚。夫妻倆給女兒寫請假條表達愛與歉意,16張請假條,教孩子做承諾榜樣,人生路上愛的陪伴永不缺席。
幾十年來,肖文智向困難群眾送溫暖,捐款達60余萬元;古稀之年加入中國共産黨,近9年繳納特殊黨費,捐助困難黨員子女就學,詮釋了一名共産黨員對黨的忠誠與熱愛。
環衛工夫婦丟失工資2600元,馬如鵬接警後通過朋友圈求助尋找,沒想到,愛心接力下籌集的“愛心工資”卻被老人婉拒。最終,12800元的“愛心工資”捐入福利院。
寒門學子周雨露接受社會捐助動手術後,主動提出將2萬多元募捐餘款“回捐”給更需要的人。17歲的她,懂得感恩、尊重善意。
器官捐獻協調員是一份神秘的職業。當患者無法救治,他們會來到悲痛的家屬身邊問:“你願意捐出他(她)的器官嗎?”即使被拒絕了無數遍,王璐也要問。因為每問一次,就可能有人因此活下去。
15年來,朱現民帶領學生深入貧困地區,不畏酷暑,揮汗如雨,為當地百姓行醫治病,被譽為“下鄉成癮的教授”。
一條“遼B961Q6車主,你在哪”的文章刷爆2017春節後大連人的朋友圈,愛心車主李傑成為“網紅”。李傑成為“網紅”並非偶然,2016年他就因熱心公益被評為“大連好人”。
履職5年,駱雲蓮不負“天梯村”村民寄望,硬化騾馬道、安裝護欄、修建索道,徹底結束了村民人背馬馱走於懸崖絕壁的歷史,並不斷探尋村莊的脫貧之路。
兩個老人,用一生心血,在溝壑與丘陵間,心懷綠色夢想,書寫苦樂人生。許志剛、許志強兄弟兩人義務植樹48年,烏發被霜染,卻使400畝荒山換新顏。
在英國留學兩年學成回國,王琪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回到家鄉做農村淘寶。扎根大地,她憑睿智鋪展鄉村電商未來路,扶貧濟困,用網絡架起農村淘寶希望橋。
今年80歲的裘志真是一位“網紅”,她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叩開了23萬粉絲的心門。誰説年紀大就一定與新事物無緣?裘志真人老心不老,她要做互聯網時代站在潮頭的“潮老太”。
為缺愛的孩子“補愛”、陪伴麻風病人、為重殘病人家屬“搭把手”……周旭才不斷創新義工工作,為公益事業注入溫暖的動力與活力。
“飛檐走壁”是他的日常,10年光陰,他與懸崖為伴,揮動着手中的鋼釬,將威脅鐵路行車安全的危石消弭於無形,上演一場場驚心動魄的“絕壁之舞”。
海南熱心漢子林啟輝,因親人意外離世後自學急救技術。陌生人暈倒,他用嘴吸痰,救人一命;救下被打女子;助路人就醫;救溺水女童……面對需要幫助的人,正如林啟輝自述:“我準備好了!”
颱風下展開生死營救,6次盲潛被淹車庫“黑水潭”,歷經3小時低溫與漏油的危情考驗,十余名潛水員自發前往、奮不顧身,最終成功救出車庫被困人員。他們的無私義舉詮釋了何謂平民英雄。
13年來,楊軍扎根新疆,以公益為紐帶,凝聚全社會和新疆各民族力量,推動少數民族民間公益健康發展,讓新疆超過10萬名各民族兒童獲益。
因患脊髓空洞症,李娟全身癱瘓。不向命運低頭的她,用嘴含筆探索電商路,不僅實現脫貧,還帶動身邊人致富。李娟用自強不息書寫着“創業夢”。
今年53歲的魏永華,是浙江省湖州市德清清禾公益組織“義剪美”義工。三年來,他拖着殘疾的雙腿風雨無阻赴“麻風村”為老人義務理髮並送去臨終關懷。
先天疾病導致魏祥雙下肢運動功能喪失,但他卻不向命運低頭。高考結束後,魏祥被清華大學錄取,他因擔心身體原因無法順利入學而向學校申請帶着母親上學。目前,魏祥已順利入學。
武漢民警陳默構建了以群防群治力量為主體的網上網下立體防控體系,有效地破解重點人員管控、教育的社會管理難題,打通了公安戶籍行政審批“關卡”,讓“數據多跑腿、群眾少跑路”成為現實。
17歲輟學的重慶男孩毛召木進城打工送外賣,但心裏卻一直想做同聲傳譯。為此他苦學英語,連送外賣都編英文短信為客戶服務……如今他被大學錄取,重新走入校園。
23年來,劉健軍遵循“關愛老人,從身邊做起”的服務理念,為65歲以上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免費為轄區居民理髮4萬餘人次,為行動不便及需要臨終關懷的老人上門免費服務3000余次。
在福建莆田消防戰士楊金輝眼中,群眾的危險就是“衝鋒號”。從軍14年,曾奮戰在火場,也曾退居幕後做一名勤務兵,但他始終不忘初心、兢兢業業,用青春和汗水踐行着錚錚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