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今年的GDP增長目標? 點擊視頻,聽專家解讀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GDP增長目標為6%以上。
此前,受疫情影響,2020年並未設置GDP增長的具體目標,因此今年的GDP增長目標備受關注。怎麼看今年經濟增長目標?2021年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增長動力來自哪?思客連線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分析今年設定GDP增長目標背後的考量。
如何看今年的GDP增長目標?
劉元春:今年的GDP增長目標設定為6%以上,這是在去年2.3%經濟增速基礎上,在疫情還沒有完全消退以及中國經濟還沒有完全復蘇的情況下所制定的一個宏觀調控目標。
這個調控目標體現了幾點:第一是底線原則,“6%以上”是維持中國經濟持續健康常態運行,把好基本盤的基本增長速度。同時,它也體現出系統性原則。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維持在6%以上的狀態下,才可能保證一些基本的參數,比如居民的收入增長速度能夠達到5%-7%,企業利潤同比增速可能達到8%-9%,政府財政收入也能夠達到7%-8%這樣的水平。這個水平是能夠保證我們各個市場主體相對平穩健康運轉的數據,也是我們開好頭、起好步的一個很重要的、紮實的數據。因此,我們不要簡單地理解GDP這個參數,它蘊含了一系列的系統性信號。
第二個很重要的一點是,為什麼要定“國內生産總值增長6%以上”的目標,而不是一個確定的參數,原因在於我們今年依然面臨着很多的不確定性,以及目前整個經濟增長復蘇的基礎不紮實,因此也不易給出過於確切的數據。
第三,現在要按照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來進行中國經濟的整體布局,因此我們就不能夠簡單地按照經濟單一指標來宏觀治理,必須要給予其他宏觀治理目標一個很好的空間,比如在控風險、促改革、在戰略布局上面要有空間,這樣才能夠使我們有更多的力量,通過創新、改革來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所以設定GDP增長目標的底線是為了經濟高質量、多元化發展目標更好達成。
▲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第四,今年GDP增長目標設定為6%以上,很重要的一點是與明年能很好地銜接。這樣我們的整個經濟調控就有保有壓,能夠具有連續性和可控性,能夠按照新發展格局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來進行布局。
中國經濟增長動力來自哪?
劉元春:中國經濟增長動能的來源有以下幾點,第一是我們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新舊動能的轉換,呈現出高技術行業、戰略性新興板塊蓬勃向上氣勢,特別是在疫情期間,人們的生産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帶來無接觸經濟快速的發展,帶來目前中國高技術行業的蓬勃發展。
第二,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新發展格局的重點是要科技自立自強,構建新型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大對於基礎研究的投放,同時激勵企業進行創新,所以我們在技術創新、科技創新這一塊,應該能夠有很好的收穫,這是中國經濟增長動能很重要的最直接的來源。
▲在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機械製造分公司生産車間,工人對“騏躍”盾構機進行安裝調試(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第三,向改革要動能。十八大以來,中國新一輪的改革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十九屆五中全會進行了很多的戰略部署,這當中改革開放依然是主要動能。這兩年的高水平對外開放,在一些重點領域的機制體制,特別是政府責任轉變這些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那麼這些成績將會轉化為我們這兩年在資源配置中的能量。
第四,今年保增長的動能在於我們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宏觀經濟政策以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會使內需有一個釋放的過程。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要實施一系列的舉措,那麼在消費、投資領域都會有結構性的變化,從而在總量上有明顯的增長,在短期成為經濟增長的動能。所以把這幾個中長短因素結合在一起,我們應該有很好的信心來保證完成今年6%以上經濟增長速度。
2021年,中國經濟面臨哪些挑戰?
劉元春:第一個挑戰依然是新冠疫情所帶來的,特別是海外疫情輸入性的問題,依然帶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第二個不確定性,是世界經濟復蘇的進程到底如何,這決定了我們整個外需的狀況。
第三是中美關係到底會走向何方,這裡面依然面臨着很多的不確定性。
▲繁忙的欽州港碼頭(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 攝
第四個不確定性是,我們過去一系列的調控政策和非常規的疫情防控政策産生的一些風險是不是能夠得到很好的管控。
第五個是就業方面。在目前恢復性增長的過程中,要想大規模地解決就業依然存在着問題。所以在政府工作報告裏面,對於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着墨很多。
我們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劉元春:實際上政府工作報告裏面對這些風險都進行了高度的關注。比如針對疫情,國家已經進行了全面的部署。針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全球經濟動能的減弱,國家已經提出了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這個布局就是要正視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來開展一系列的戰略舉措。
政府工作報告也集中體現了我們短期的布局和應對,同時對重點領域的改革,重點領域的風險,進行了一一的部署。
當然在目前這種全世界結構大變異,中國結構大轉型的時代,我們肯定還面臨着很多的“黑天鵝”事件。這些“黑天鵝”事件決定了我們在宏觀調控中要堅持底線思維。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設定在6%以上,有些人&&不理解,因為有些團隊預測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在8%以上。之所以設定在6%以上,實際上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考慮到大量的不確定性,考慮到大量的潛在風險,而這些因素我們很難在它隱藏階段就得以有效發現和有效應對。因此,需要保證我們的宏觀調控有它的彈性,有它的韌性,有它的空間安排。
6%以上的GDP增長目標,
對世界經濟意味着什麼?
劉元春:到2021年,中國GDP佔世界GDP比重估計能夠達到19%左右。如果中國經濟增長能夠達到6%,那麼這就意味着我們將拉動世界經濟增長接近1.5%這樣的水平。這個水平對於目前整個增長乏力的世界經濟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它無疑是一個增長的引擎,是一個穩定的壓艙石。
所以説中國經濟穩定是保證以中國為核心的産業鏈、供應鏈以及相應市場穩定的一個核心。在這個過程裏面,我們要進行很多新布局,要根據新發展格局來進行新的國際合作,構建新的競爭力。因此我們還將持續地通過多邊協議、周邊開放,來為與中國市場密切相連的一些經濟體提供直接的發展基礎。
▲中國鄭州至芬蘭赫爾辛基的中歐班列駛出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圃田車站(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同時,大家也會看到世界金融出現超預期的一些波動,例如近期圍繞着美元和美國1.9萬億的財政刺激,金融市場的預期開始出現大幅的震蕩。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經濟的穩定、中國宏觀經濟的穩定以及金融市場的穩定,無疑對這種金融波動起到很好的錨定效應。
策劃:劉娟
監製:唐心怡
記者:孫惠
編輯:周佳苗 舒克凡
編導:劉家欣
視頻製作:田澤陽
統籌:楊柳 王雲霞
校對:馬宇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