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資源枯竭城市的轉型之路-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5

07/22

14:47
來源:
大眾新聞

一座資源枯竭城市的轉型之路

2025-07-22 14:47:01 來源:大眾新聞

  棗莊,因煤而興,被譽為“百年煤城”。十幾年前,棗莊被列為全國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時,空氣裏還飄着煤塵。

  近日,在棗莊鋰電産業園智能車間,每117秒就有一塊電池包完成組裝。

  轉型之路,艱難但堅定。當初,面對煤礦關停、工人下崗、環境惡化的窘境,棗莊堅定不移地實施城市轉型戰略,抓好工業,耐住性子培育新興産業。

  如今,棗莊有了“中國新能源電池名城”和“全國二手車交易示範基地”兩張新名片,並連續4年在全國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績效評價工作中獲評優秀檔次,成功闖出一條老工業基地浴火重生的“棗莊路徑”。

堅 守

  鋰電從“獨苗”育成全産業鏈

  這份“耐心”,首先體現在對鋰電新能源産業的堅守。

  2003年,當鋰電池還是冷門領域時,瀕臨破産的本土企業山東精工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政府基金緊急注資挽救。

  這根“獨苗”成為産業的“星星之火”。目前,該公司鋰電池産品佔據國外高爾夫球車80%以上的份額。公司總經理柯西文説,産業發展、智能化升級、産品研發等成績,離不開政府強有力的支撐。

  有了産業積累,棗莊底氣更足了。2021年,總投資約200億元的欣旺達50GWh動力電池項目落地,其産能相當於當時棗莊鋰電産能的十幾倍,産業迎來發展關鍵契機。

  “當年並沒把欣旺達列進招商計劃,但對接吉利欣旺達項目時,偶然得知他們要在北方布局動力電池基地。”棗莊高新區招商團隊相關負責人回憶,從察覺機遇起,棗莊便全力衝刺:市、區主要領導多次帶隊赴深圳洽談,招商團隊以“一個月5次密集拜訪”的頻率跟進。更關鍵的是,在前期與吉利欣旺達合作中展現的細緻服務,讓企業看到日常工作的專業度、政策兌現的誠信度,由此堅定來棗莊發展的信心。

  “從洽談到簽約,政府配備了項目幫包人員,開設了綠色通道,小到員工宿舍配套問題,大到産業鏈協同問題,都幫我們解決了。”山東欣旺達新能源有限公司工廠建設高級經理李文明説。

  20多年來,棗莊默默搭建技術&&,成立鋰電産業聯盟、建設國家鋰電池産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創辦棗莊學院鋰電産業學院……50個省級以上科研&&、180余個創新&&、授權專利2800余件,為産業厚積薄發埋下伏筆。

  2022年12月,以山東吉利欣旺達動力電池有限公司為建設主體申報的山東省鋰電産業創新創業共同體,成為全省36個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之一。創新共同體中不僅包含吉利、欣旺達、浙大等領軍企業和科研院所,還有精工電子、天瀚新能源等多家本土龍頭企業。

  “創新共同體可以降低企業研發設備投入,在和上下游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創新中提高研發速度,解決了單個企業不願意幹,不能幹,幹了不划算的問題。棗莊鋰電企業由此實現了抱團衝鋒。”山東天瀚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陳凡偉説。

  目前,棗莊建立完善“鏈長+鏈主+聯盟+基金”推動機制,搭建了從鋰礦開採加工到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電芯、檢測檢驗、終端應用和拆解回收的全産業鏈。産業發展成果不斷涌現:協氫(棗莊)氫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資10億元建設的小型燃料電池系統及氫動車應用項目建成投産;鼎譽新能源通過了綠釩等國內一線液流電池企業中試檢測驗證,實現批量供貨;頂騰新能源高端動力圓柱鈉離子電池年底前可建成試生産。

  數據顯示,棗莊已集聚278家鋰電新能源企業,産能實現正極材料16萬噸、負極材料6萬噸、電解液26萬噸、隔膜21億平方米、電芯32GWh、拆解5.5萬噸。曾經的“黑色煤城”變身“綠色能源高地”。

鋪 路

  二手車“馬路市場”升級“賣全球”

  與鋰電的“政府培育”不同,二手車産業的崛起始於草根,成於“疏堵結合”的耐心。

  20世紀90年代,大批煤礦工人下崗,一批曾經從事汽修行業的工人陸續下海經營大城市下線出租車,開辦汽修廠。因“工藝好、價格低”,自發形成了3公里長的“馬路市場”。

  面對“野蠻生長”的市場,政府沒有“一禁了之”。2000年,棗莊市中區扶持成立首家舊機動車交易市場;2002年底搬遷擴建交易市場,面積從40畝擴建至200畝;2011年,推動國企中安集團整合市場,升級檢測、金融、物流服務……

  “政府沒另起爐灶,而是為我們‘鋪路’。”在市場摸爬滾打20年的老車商翟魯兵説,“現在我們不僅賣車,還賣檢測、質保、售後‘一條龍’服務。”

  在棗莊中安舊機動車交易市場“二手車出口一件事”窗口前,中興汽車經理徐峰剛填完表單,半小時內便辦結了阿塞拜疆訂單的跨國過戶、報關等手續。

  二手車出口涉及稅務、商務、車管、海關等多部門,以往企業需重復提交材料,輾轉多個窗口,耗時耗力。棗莊中安舊機動車交易市場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軍回憶,過去市場內的企業常因周期長錯失訂單。

  為化解這一痛點,棗莊創新打造二手車出口“一件事”服務場景。“我們像拆解汽車零件一樣拆分審批流程,科學集成服務事項,打通了4個政務系統數據壁壘,7大事項整合為‘一張表單’。”棗莊市市中區政務服務中心副主任李茜茜説,改革後,機動車轉讓待出口登記從3天縮至1天,通關時間縮短70%,退稅流程從20天減到3天。

  “得益於審批效率的提升,公司今年訂單同比增長10%。”徐峰説。

  為解決企業發展中的各種難題,棗莊持續完善“棗解決·棗滿意”訴求扎口辦理機制,廣泛開展領導幹部接熱線、局長科長坐窗口等活動,研究制定“榴花分”信用激勵措施600余項,協同發力打出環境提升“組合拳”,1-5月全市新登記市場主體2.66萬戶、增幅居全省第3位。

  2024年3月1日起,國家全面放開二手車出口資質審批,二手車出口企業面臨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棗莊市市中區商務和投資促進局副局長、區商貿流通服務中心(棗莊二手車市場服務中心)主任秦晶説:“二手車出口企業要穩步成長,必須穩紮穩打,專注售後、改裝等衍生服務。”

  這離不開政策“鋪路”。棗莊提前布局,在新疆霍爾果斯設立了分公司,通過多倉聯動,從棗莊經霍爾果斯直達中亞,每台車節約成本4000元。今年3月,在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幹建成2400平方米的綜合展廳,提供維修、保養、銷售、零配件倉儲等服務。

  如今棗莊中安舊機動車交易市場,2024年二手車交易量21萬輛,交易額達150億元,批發量居全國第一,更形成了“前展後倉”出口貿易&&,輻射中亞、俄羅斯等市場,實現“買全國、賣全球”。

撐 勁

  人才從流失到留下

  在棗莊,“耐心”不僅是産業戰略,更是對“人”的信任。

  資源枯竭讓棗莊飽受人才流失之痛:2018年—2023年,駐棗院校畢業生留棗率僅21.5%,非棗莊籍畢業生留棗率低至7.8%;企業技能人才也大量外流。為扭轉局面,2023年底,棗莊啟動“榴棗歸鄉”工程,發力推動人口規模穩中有升、人力素質持續改善、人才隊伍發展壯大。

  山東吉利欣旺達動力電池有限公司員工徐淑坤,是瀋陽師範大學畢業生,在外地工作幾年後返回棗莊:“家鄉鋰電産業越做越強,家門口就有好崗位。”

  她的選擇,是青年人才對棗莊發展投下的信任票。“榴棗歸鄉”工程實施以來,超過5萬名青年人才來棗留棗創業,被視為更有遠見的“耐心經濟”。

  在中安舊機動車交易市場“輝騰車行”,曾經的下崗工人燕夫軍從蹲守市場收車的“散兵”,目前成了有資質、守誠信的正規商戶。“參加政府組織的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後,我考下了二手車評估師資格。現在小店月均成交20多&,客戶都認我這塊牌子。産業托着我們往上走,我們也得給産業撐住勁。”

  目前,棗莊二手車經營主體460余家,帶動就業超2萬人,部分技術工人月薪破萬元。

  “吸納人口留住人才,關鍵靠産業、基礎在環境。”棗莊市委書記張宏偉&&,棗莊按照“言行必果、説到做到”的原則全面落實惠才政策,讓棗莊成為各類人才願意奔赴的活力、溫暖之城。把人的潛力轉化為産業活力,城市才有持久生命力。數據最有説服力,2024年,棗莊技能人才總量達44.88萬人,高技能人才超10萬人,較2019年大幅提升。

  “以産業留人才、以人才興産業。”山東財經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院教授董彥嶺認為,棗莊作為資源枯竭城市,如今的兩大産業是“耐心”培育出的“産業玫瑰”,即不追求短期政績速成,而是尊重産業成長的時間規律,以長期投入培育出具有核心競爭力和持續發展力的産業生態,從而突破路徑依賴,實現産業和人才的良性運轉,支撐一座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吳榮欣 孟令洋)

責任編輯:史夢佳
關鍵詞:棗莊,二手車,産業,市場,企業,機動車,新能源,旺達,電池,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