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青少年相聚“鼓嶺緣”:一場跨越太平洋的青春合唱-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5

07/21

12:20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8版 文化

中美青少年相聚“鼓嶺緣”:一場跨越太平洋的青春合唱

2025-07-21 12:20:1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8版 文化

▲7月10日,美國One Voice兒童合唱團團員(前排左一)在開幕式後與福州第十六中學毓英合唱團團員交流。

新華社記者魏培全攝

  瑪格麗特·卡邁克爾,一名來自美國艾奧瓦州的舞蹈演員,第三次來到中國,並登上福州東郊風光旖旎的鼓嶺。這片山林間的避暑勝地,承載着她家族跨越世紀的記憶。

  在鼓嶺·家族故事展示館裏,一張張照片訴説着福建近現代女子教育先驅莉迪婭·特林布爾(中文名:程呂底亞)不平凡的一生。

  陪同卡邁克爾參觀的,是鼓嶺研究學者、華東理工大學景觀系主任林軼南。他介紹,程呂底亞1889年來華,堅信教育能夠改變那時的中國女性和幾代人的命運。程呂底亞先後在福建平潭和龍田開辦女子小學,之後更開風氣之先,創辦華南女子大學的前身華英女子學堂。“這是中國最早的女子大學之一。我的外婆就畢業於那裏。”

  抗戰期間,程呂底亞原本已登船準備返回美國,卻因深深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毅然下船,選擇留下。她在日軍佔領福州時於華南女大病逝。

  19世紀起,一批僑居福州的外國人來到鼓嶺修建避暑別墅,外僑與當地居民和諧共居,彼此的文化與情感相互交融,令鼓嶺成為一個融匯中西的“國際社區”,並在一個多世紀後講述着段段友誼佳話。映月湖旁,仍可以尋得程呂底亞故居的墻基。

  卡邁克爾的祖母是程呂底亞的外甥女。小時,在祖母的房子裏,她常能看見從中國帶回的瓷器、桌布、銀勺等物件,燃起她對中國以及這位先人的好奇。

  如今,這些器物由卡邁克爾精心保存。“家裏經常談到程呂底亞,她是我們心中獨立、堅強的榜樣。她走出了自己的路,創造了屬於自己的人生。”

  7月10日至18日,2025年“鼓嶺緣”中美青少年合唱周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先後在福州與北京舉行,主題為“歌唱和平”,中美兩國近30支青少年合唱團逾千人參加。

  這是“鼓嶺緣”活動第三次舉辦。今年的合唱周包括豐富多彩的參訪、演出、快閃等,兩國青年在音符躍動與文化對話中增進了理解,為中美民間友好注入青春活力。此次活動是“5年5萬”倡議實施以來規模最大的主題性中美青年交流活動。

  作為“鼓嶺之友”成員,卡邁克爾受邀參加了此次合唱周。她透露,自己正在撰寫一本書,介紹程呂底亞在中國的故事,“美中之間有許多感人的友好交往,值得被更多美國人了解和銘記”。

  而合唱周期間,一段段新的友誼,也在中美青少年之間萌發。

同行:中美青少年的跨文化相遇

  此次,美國共有來自南北部、東西海岸的10支合唱團近500人到訪。許多人首次踏上中國的土地,有些人帶着好奇,有些人心懷期待。在街頭,邂逅中國真實的市井煙火;在舞&,用歌聲與中國同齡人對話,也在交流中成為彼此的朋友。

  “我從來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國家,所以我了解的也基本都是西方文化。來到這裡,就像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學到了很多新的風俗和文化,我覺得這簡直太酷了。”華盛頓州塔科馬青少年合唱團成員艾薩克·亨塞克説。

  合唱周開幕當天,亨塞克作為美國青少年代表登上鼓嶺,和中國同齡人一起在一幅描繪福建與北京地標的20米長卷上填上了顏色,並蓋上“和平之約”的印章。

  “我覺得‘美’是唯一能形容鼓嶺的詞——這裡鬱鬱蔥蔥、綠意盎然。我特別喜歡這裡豐厚的歷史感,因為它提醒我們,這個世界上曾經發生過真實的事情,而我們今天的生活也正是這些歷史的延續。”亨塞克&&,鼓嶺的過去與現在都對人們産生着深遠影響,友誼會創造持久的回憶,也會讓兩國人民攜手做出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2025年初,猶他州One Voice兒童合唱團在北京天壇祈年殿演唱的《如願》視頻在中國社交媒體引發關注,收穫百萬點讚,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稱讚該合唱團為促進中美友好的“新一代使者”。合唱團成員魯西·斯托爾&&,鼓嶺如今已經成為中美之間的一座情感橋梁,是個讓兩國人民都能産生共鳴的地方。“如同一個世紀前那樣,今天的我們依然可以在這裡相遇、相知。”

  合唱周的多場演出中,經常會出現福州第十六中學毓英合唱團41位成員的身影。福州第十六中學校長林碩介紹,學校前身為1859年創辦的毓英女子初級中學,曾在鼓嶺居住的美國醫生瑪麗·卡爾頓(中文名:蘭瑪麗亞)養女蘭醒球曾任該校校長。

  “通過這次合唱周,孩子們提升了專業技能,也更深入地了解了學校的歷史背景與鼓嶺文化,這非常有意義。”林碩説。

  毓英合唱團成員陳芳爍説,這是她第一次與美國同齡人合唱。

  One Voice兒童合唱團到十六中訪問時,她準備了自己親手燒制的陶瓷花瓶作為禮物送給一位美國朋友,而對方則回贈了她一枚印有合唱團標誌的手環,在接下來的合唱周演出中,這枚跨越大洋的手環一直戴在她的手腕上。

  “綵排的時候,我們教彼此游戲、語言,還聊起了喜歡的歌手,比如周深和‘霉霉’泰勒·斯威夫特。”陳芳爍説。

  “起初我有些擔心語言不通,沒想到大家都這麼熱情,很快我們就熟絡起來了。我們都關心彼此的文化,也都一樣愛唱歌、愛自拍。”陳芳爍説,在這樣的交流互動中,“你們”漸漸變成了“我們”。

  林碩對這些遠道而來的美國年輕人印象深刻:“我覺得美國的孩子對結交中國朋友、對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非常感興趣。他們充滿熱情,臉上總是洋溢着笑容。在舞&上,他們展現出極強的表現力;在參訪學校時,又表現出對中國非遺的濃厚興趣,學習認真,上手非常快。”

  演出過程中,毓英合唱團和One Voice兒童合唱團的幾位女孩牽起了手。在林碩看來,“這是一種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情感流露。音樂讓心靈相通,也讓友誼悄然生長”。

  猶他州楊百翰大學精選合唱團成員布拉登·特斯達爾&&,在北京工業大學的參訪中結識了一位很好的中國朋友,讓他驚喜的是,兩人手機裏玩的是同一款游戲。此行也讓他認真考慮來北京就讀研究生,雖然在這裡可能看不到橄欖球比賽,也會想念家人。

  合唱周期間,10支美國合唱團在不同場合用中文演唱了多首歌曲。

  “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用中文唱歌,但現在我做到了。”楊百翰大學精選合唱團成員特雷斯·格利克説。

  而他的同學特斯達爾與中國的緣分早在十幾年前就開始了。小學時的外語課,在西班牙語和中文之間,他選擇了後者。“十多年過去了,我對中國文化和語言了解得更多了。我們可以通過音樂去分享中國文化的美。”

  精選合唱團成員安吉拉·懷廷則&&,在這次合唱周收穫了一份珍貴的禮物,那就是友情。“能夠和地球另一端的人産生&&、建立友誼,彼此分享文化,這是最珍貴的回報。”

  塔科馬少年合唱團由林肯中學和體育場中學兩所學校師生組成。體育場中學教師卡特裏娜·考德威爾介紹,合唱團的成員年齡大約在15到18歲之間,為了此次中國行準備了包括中國流行音樂在內的9到10首歌曲,並在過去幾個月裏精心排練。

  “這次音樂節的主題是促進友誼,希望把美國和中國的學生聚在一起,建立長久的友誼。”考德威爾説,有幸聆聽了中國許多重要人士的發言,他們都在為增進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而努力,希望她的學生回到自己的社區時,也能將這種精神傳遞開來。

  一次次握手、一段段合唱、一句句“再見”,讓這場跨越太平洋的相遇,逐漸變成了同行。

共鳴:音樂與藝術的語言

  當中文《茉莉花》從美國青少年口中唱起,當水袖的靈動與合唱的旋律交織,當一段40餘年前的友誼佳話被美國大學生用流利的中文娓娓道來……藝術悄然打破語言和文化的邊界,讓共鳴發生。

  猶他谷大學合唱團藝術總監裏德·克裏德爾(中文名:柯立德)成長於舊金山灣區。童年時期,他常被身邊的華人朋友邀請參加包餃子、賞燈會等中國傳統節日活動,這些經歷影響了他的成長。在斯坦福大學,他同時修讀聲樂表演與中文兩個專業,逐漸成為一位兼具深厚音樂造詣與漢學素養的音樂家。

  在合唱周的交流演出中,柯立德的一位學生用鋼琴伴奏,其他人則用中文合唱了《茉莉花》,清澈優美的聲音贏得了全場喝彩。

  “我的目標是建立一種中西合璧的橋梁,保留中國的旋律和發音,同時融合西方多聲部之間的配合,創作出一種能夠跨越文化邊界的音樂作品,讓它既能打動中國人的內心,也能觸動西方聽眾的情感。”柯立德説,希望他的學生能和中國建立起更深的&&,也希望他們將合唱周的美好回憶珍藏於心。

  來自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的風聲合唱團由馬克·哈伯德在上世紀80年代末創立,迄今已獲得12個格萊美獎項提名或相關獎項。十餘年前,哈伯德曾率團來上海等地演出,第二次來中國,他感到格外親切。

  “我們帶來了能量和激情,也帶來了非常棒的音樂回到中國,也想看看我們如何能夠讓美中兩國人民團結在一起,讓彼此的聲音匯聚。中國有非常豐富的文化、生命力和歷史。我的團員會帶回關於中國的一些新的視角和表達方式,這將改變他們原有的印象,而且是以一種非常積極的方式。”哈伯德告訴記者。

  一場合唱與戲曲的文化對話,也在合唱周期間展開。風聲合唱團和來自德克薩斯州的南衛理公會大學合唱團走進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節目並觀看中國學生的戲曲節目,還在表演係研究生鄒丹鴻的帶領下體驗了折扇、水袖、馬鞭等中國戲曲道具,感受其中的魅力。

  體驗了折扇的南衛理公會大學合唱團成員艾瑪·萊斯説,她曾在家附近的中國武館短暫練過功夫,那也是她對中國文化産生興趣的起點。她覺得中國戲曲中的折扇動作優雅卻不易掌握,而中國同齡人的演繹動作流暢、儀態自信,令人讚嘆。

  在食堂用餐交流時,鄒丹鴻意外得知,這些美國同齡人為了此次合唱周專門學習了《茉莉花》。她和中國戲曲學院的同學即興與美國青年共同演唱了這首歌,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猶他谷大學合唱團成員布賴恩·索思威克説,他此行聽了中國交響樂團的演出,在美國都沒聽過這樣頂級的演出。能有機會體驗、學習如此精彩的中國音樂,難以忘懷。

  1979年,楊百翰大學青年大使合唱團訪問中國,是中美建交後首個來華演出的美國團體。在北京中山音樂堂,楊百翰大學精選合唱團成員亞歷山大·基奧用流利的中文,向全場觀眾回顧了這段歷史。

  “在楊百翰大學眾多的頭銜中,‘中國的老朋友’是我們最引以為傲的之一。正因如此,你會發現我們合唱團有些成員正在和我一樣認真學習這門優美的語言。”基奧説,雖然大家的語言和文化各不相同,但可以因音樂而結緣,共同構築起一座座音樂之橋、文化之橋、友誼之橋、心靈之橋。

  談到青年大使合唱團,楊百翰大學表演藝術管理部經理斯特茜·克裏斯滕森説他們至今依然活躍在舞&上,並將在今年10月再次來華演出。

  “我們當年選擇與中國站在一起,是正確的決定。現在,我們也在傳承和踐行那份精神。”克裏斯滕森説,人們的內心是相通的,兩國人民在幸福、和平、家庭和尊嚴等方面有着許多共同的願望與願景。

  40年來“青年大使”用歌聲拉近彼此,一首家喻戶曉的中國歌曲也連接起大洋兩岸兩座城市、兩所學校。

  福州與塔科馬,隔着浩瀚太平洋,卻擁有超過30年的深厚友誠情誼。2008年,福州教育學院附屬中學與塔科馬林肯中學簽署備忘錄,兩校迄今開展師生互訪十余次。合唱周期間,林肯中學師生到訪福州教院附中,續寫友好篇章。2015年9月,福州教院附中的5名學生,曾到訪華盛頓州並與林肯中學合唱團同&演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10年後,5名學生中的陸嘉怡和李沐霏回到母校,再度與福州和塔科馬的“學弟學妹”們唱響熟悉的旋律。

  “歌聲跨越10年,見證中美友誼在青少年中接續傳唱。願友誼永續,和平長存。”陸嘉怡有感而發。

  林肯中學合唱團教師琳恩·艾森豪爾已經七次來到中國。她將走進福州教院附中稱作“回家”。

  “見到您,我記憶就回到了十年前,在林肯中學的禮堂。”陸嘉怡的這句話,讓艾森豪爾感動落淚。

  艾森豪爾已經指導塔科馬的數百名學生學習過這首中文歌曲。“現在回想起來,這段歷史不斷延續、不斷發展,並且在很多孩子們的生活中繼續傳唱,這真的很有意義。”

  這一曲歌聲,不僅在“希望的田野上”回蕩,更在太平洋兩岸朋友們的心中久久迴響。

願景:過去與未來的連接傳承

  楊百翰大學精選合唱團成員悉妮·克蘭德爾愛上北京,是因為街頭巷尾常見的銀杏樹。

  “這是我最喜歡的樹種之一,我真希望能在秋天看到它們變黃的樣子,那一定美極了。”在她眼中,中國是個難以用單一詞語概括的國度。如果非要選擇,她會説是“廣闊”。因為這片土地蘊藏着無限的可能,讓她渴望不斷探索。

  克蘭德爾與中國的情感紐帶,早在她踏上這片土地之前便已悄然萌芽。克蘭德爾的祖父祖母曾在香港求學,叔叔也曾作為楊百翰大學青年大使合唱團的一員到訪中國。從小耳濡目染的家庭故事,讓她對這個遙遠國度懷有一份天然的親切感。

  克蘭德爾的爺爺給她起了一個中文名字——曹美玲,還為孫女準備了學習中文的卡片。

  “在北京,我給爺爺打了電話,分享了這次不可思議的旅行,説他也來就好了。爺爺告訴我,他和奶奶已經開始查看日程了,肯定會再來的。”克蘭德爾説。

  如果説克蘭德爾是帶着情感的延續而來,她的同學格利克則是在旅途中完成了一次與真實中國的“破冰”。

  “從小到大,我們會聽到很多關於不同國家的説法,但很難知道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偏見。所以這次來中國,是一次發現真相的機會。”格利克説。

  “這次旅程讓我對中國的好感更為深刻。我希望以後還能再來,繼續參與這種交流。”格利克説,回到美國後,會把他的經歷講給身邊每一個人聽,鼓勵他們也親身體驗和了解中國,他對中美的未來抱有信心。

  探索仍在繼續,合唱周也迎來了頗具象徵意義的收官時刻。

  7月16日,合唱周在北京舉行閉幕演出。整場演出分為“回望、互鑒、世界”三個篇章,200余名中美青少年組成的合唱團在&上演唱了《茉莉花》《今夜無人入眠》《我和你》《天下一家》《友誼地久天長》等多首在東西方耳熟能詳的經典曲目,每一首歌都承載着對和平的期盼與對友誼的珍視。

  “中美青年在合唱中這種共同欣賞的精神,帶來理解和團結,是我們為和平而歌目標的一個良好起點。”猶他谷大學合唱團成員特拉維斯·倫特説。

  在演出現場,還有一段溫馨的插曲:來自南卡羅來納州的Pure N Heart合唱團演唱了《我是你的朋友》,主唱戴蒙·泰瑞特意在歌詞中加入了“中國”兩個字。

  “我覺得這就是我們此行的核心意義——建立關係、搭建橋梁。也許這些橋梁以前並不穩固,但它們現在需要變得更牢固。人們可能對中國有不同的印象,但除非親自來、親身體驗,否則你不會真正了解。”他告訴記者,Pure N Heart合唱團熱愛中國,也非常期待今後再來。

  泰瑞&&,也期待中國朋友可以踏上南卡羅來納州的土地。“歡迎大家來!我們為你們準備好了好吃的、好玩的。我們應該互相走訪、了解彼此。”

  美國國務院藝術特使、歌劇歌唱家卡拉·卡納萊斯已多次到訪中國,並在2024年和2025年的“鼓嶺緣”活動上演唱《我愛你中國》。

  卡納萊斯説,在合唱周的美國青少年眼中看到了“好奇心被點燃的光芒”,有着類似經歷的她相信,這將會伴隨他們終身。

  卡納萊斯也對這些美國年輕人提出了她的期待:把這段經歷珍藏在心中,並且和中國同齡人持續保持&&。“這可能是一段長達60年的美好友情。而友誼,就像在森林中種下一朵花或一棵樹一樣,時間就是它的雨露。”

  友誼是代代接力的事業,既由青年傳承,也由前人守望。

  “鼓嶺之友”發起人埃琳·麥金尼斯(中文名:穆言靈)的公公曾任飛虎隊中尉,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支援中國抗戰,後又在福建執教。她的家庭與中國有着跨越時空的深厚情誼。

  “只有通過交流,才能成為朋友。青年之間的交流能建立起深厚友誼,為未來奠定基礎。”穆言靈説,她給此次合唱周美國青年的寄語是:玩得開心,多交流,輕鬆相處,成為朋友。

  “無論是街對面,還是遠在地球另一端,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正是我們成長的方式。它讓我們學習,讓我們合作,也讓我們攜手應對重大的挑戰。這一點對於年輕人來説尤為重要,因為毫無疑問,你們就是我們的未來。你們今天在這裡,就是國際合作不僅僅是一個流行詞的最好證明——它是真實存在的,是充滿活力的,而且正在此時此地發生着。”塔科馬副市長琪雅拉·丹尼爾斯説。

  “我們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2025年‘鼓嶺緣’中美青少年合唱周,就是希望搭建交流&&,讓兩國的青少年朋友了解到,不同文化之間其實可以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共同進步。”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沈昕&&,未來,將不斷創新活動形式,豐富活動內容,吸引更多的兩國青少年朋友積極參與“鼓嶺緣”系列活動,讓友誼的種子在兩國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翟翔 宓盈婷)

責任編輯:史夢佳
關鍵詞:中國,合唱團,青少年,美國,文化,友誼,成員,大學,演出,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