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滬郊這個小鎮,看到世界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胡潔菲攝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永前 胡潔菲
選擇一個城市居住,某種意義上,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
從虹橋國際交通樞紐駕車,僅六公里就能抵達上海西邊的一個小鎮——青浦區徐涇鎮。這座約38平方公里的小鎮不僅是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永久舉辦地國家會展中心的所在地、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前沿陣地,更因聚集着超1.6萬名、來自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籍人士而聞名周邊。
從來華20多年的“上海通”到來滬近10年的“進博網紅”,再到來滬求學一年多的發展中國家“公務員”……透過這些外籍人士的故事,我們不僅能看到徐涇宜居、宜業、宜學的內在魅力,更能看到中國社會的絢麗多姿和包容廣博。
生活休閒:KTV裏藏着獨有的松弛
沒事坐在“馬路牙子”上喝點小酒、放學後任由孩子在家門口晃蕩、跟周邊鄰居輕易混成好朋友……你是否也在懷念這種鄰里相親、安全感滿滿的生活?
在徐涇鎮的外國人社區夏都小鎮,這正是稀鬆平常的場景。
工作日下午兩點半,小雨淅淅瀝瀝,Joern騎車把小兒子從學校接回來後,就一頭扎進自己開的西餐廳。6歲的小兒子就在半開放式的店門口玩,一會兒聚精會神地看一集奧特曼,一會兒跑到對面的全家便利店跟店員説説自己的奇思妙想,一會兒又跟周邊的小朋友在小雨中玩起輪滑……
這是德國人Joern在上海生活的第26年。20世紀90年代末,因為一次為期三周的出差,Joern正式開啟自己在華“探險”之旅,沒想到,這一探就是20多年。
選擇留在中國的理由很多,但Joern的第一答案超乎很多人的想象——這裡有KTV。出生成長在以嚴謹著稱的德國,Joern説,上海的KTV讓他看到了中國作為“服務型”國家的特質,這裡的人們都非常擅長換位思考。儘管後來不免“入鄉隨俗”、被上海太太要求多花點時間在家庭上,他還是會定期約上朋友們嗨一下,唱唱中國的《甜蜜蜜》《海闊天空》等經典老歌。
徐涇鎮黨委書記朱磊明介紹,當前,徐涇鎮正加快推進“City News Service”(簡稱CNS)一站式對外信息服務&&建設,將逐步接入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入境體檢等13項政務服務外,還涵蓋了健康、教育、餐飲、租房、文化票務等商業服務,旨在幫助外籍人士更迅速融入上海生活。
如今,依託這一&&,各類豐富的文化活動,已成為中外家庭深度交流的“粘合劑”。
楊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陳劍鋒的太極課、一年一度的中外文化交流節、徐涇非遺項目等外籍學生特色課程、復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在徐涇打造的“中華文化小講堂”……談及幾年前把家搬到徐涇的理由,Joern説,這些社區活動是重要原因。
“這裡到市區只需半小時,離虹橋機場只有10分鐘車程,而且很安靜,有助於改善我的失眠。”Joern還開了一家西餐店DAS BISTRO,這家店既有上海的蔥油拌面,也有傳統西餐的三文魚能量沙拉,如今已在大眾點評上穩穩佔據青浦地區西餐榜單。
創業有道:在中外“彩虹橋”上掙大錢
工作日下午4點,與國家會展中心隔路相望的綠地貿易港三樓,約60平方米的門店舖滿了各式各樣的手工地毯,阿富汗商人阿里和他的店員正在盤點和清理地毯,為即將到來的第八屆進博會做準備。
對於不少上海居民來説,阿里是個名副其實的“進博網紅”。2020年首次參展進博會後,初嘗甜頭的他索性將徐涇定義為自己的“福地”,在國家會展中心對面的綠地貿易港開了一家店。這些年來,不僅是地毯,他還把青金石、松子、石榴等多種阿富汗特産帶到中國,不斷探索在中國做生意的門道。
“從我爺爺、甚至是爺爺的爺爺開始,家裏就經營地毯生意……”阿里説自己從小就喜歡成龍、甄子丹等中國功夫明星,後來看到身邊越來越多叔叔阿姨來到神秘的義烏、深圳,創造出很多財富“神話”,他也對來中國做生意産生了濃厚興趣。
在阿里眼中,徐涇所處的虹橋商務區就像一座融通中外的“彩虹橋”。這裡不僅有極佳的交通優勢,更有包容的文化。相關部門的各項政策也為外籍人士創業提供保障,尤其是虹橋綠地貿易港,為大量來自海外的特色商品搭建起國際商貿快車,每天都會吸引大量的貿易商、顧客前來採購、參觀。
記者了解到,除了綠地貿易港,近年來,徐涇鎮還積極推動聯合國/國際組織可持續採購、信息分享與能力建設項目,賦能本土企業“破浪出海”;與此同時,徐涇鎮依託虹橋“走出去”“引進來”的橋頭堡戰略地位,支持虹橋海外發展服務中心國際産業協作&&建設,推進出海總部集聚、海外商品展示,讓各類特色産業集群更好地參與國際産業協作。
“外籍人士也能很好地享受到國家戰略的紅利。”與阿里類似,新西蘭人陳平理(Li Tan)在創業中,深刻感受到區域發展的活力。
“我的爺爺是福建人,爸爸是馬來西亞國籍,但他可以説中文,一直認為自己的根在中國。”從2004年來華“尋根”的小夥兒,到五歲孩子的爸爸,陳平理堪稱一個“老上海”。來上海20多年,他眼見上海從只有地鐵一號線、二號線到如今軌道交通四通八達,也看著陸家嘴從爛泥渡發展為高樓林立的金融中心……他説,上海日新月異的變化讓人驚喜。
得益於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相關的政策紅利,兩年前,他將自己的一家金酒製造工廠落在隔壁的浙江省嘉善縣,“長三角對於外資進來有很好的支持政策,無論資本金大小,都能得到很好的服務,我們感覺很便利”。
發展築夢:把國際金融中心的經驗帶回去
流利的英語、知性的穿搭、友善的笑容……今年37歲的任荻目前在位於徐涇的國家會計學院學習金融。如今,臨近畢業返回自己的國家阿爾及利亞,她既覺收穫滿滿,也多有不捨。
任荻是阿爾及利亞財政部的一名工作人員,也在高校擔任兼職講師。在申請中國學位之前,她曾有兩個選擇,一是去北京大學,二是來位於上海的國家會計學院。一番思考之後,她果斷選擇了上海,“雖然北大好像更有名氣,但我覺得金融學習既要理論、也需要實踐,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有非常多經驗和場景”。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學院目前共有50名來自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為了更好地助力留學生與中國産生鏈結,相關課程設計廣泛融入了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教學,今年以來組織了走進進博會系列活動,讓留學生感受高水平對外開放;還開展了“解碼亳州文化基因”現場走訪活動,講述區域在傳統與現代交織中探尋産業升級密碼的故事;針對上海金融高地的屬性,多次舉辦《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講座學習,並組織學生走進上海證券交易所和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實地調研長三角各地的上市公司和製造業企業……
讀書期間,任荻經常會去陸家嘴周邊逛逛,在那裏,過去閱讀的諸多論文和新聞報道有了更具象化的表達——她不僅看到各類國有銀行的分支機構,更看到諸多赫赫有名的地方股份制銀行、政策性銀行和外資銀行大樓,“在阿爾及利亞,地方政府的活力是非常欠缺的,在中國,我看到了民營、外資和地方政府的能量”。
來自柬埔寨國家銀行的李霖恩和來自敘利亞財政部的那唯也對中國轉型升級的進程讚嘆不已。交流過程中,他們口中不斷冒出智慧城市、智慧農業、科技金融這些時髦詞彙,甚至開始關注中國的基層治理,對義烏和南通等地獨特的經濟和社會結構也頗感興趣。
“整個中國社會就是一個大課堂,從中我們可以學到各類知識。”李霖恩説,他此前就曾接受過包括中國高校教授、華為公司高管等在內的培訓,但真正來到這裡學習,感覺還是非常不同。如今,即將回國的他,正積極拓展工作單位與中國可能的合作項目,他也希望,未來不僅可以從用中國學到的知識建設自己的國家,更能成為中國和柬埔寨合作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