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石柱:“研學+”讓鄉村振興跑出“加速度”
在鄉村振興的時代浪潮下,重慶石柱縣中益鄉,這個曾經的深度貧困鄉,依託“研學+”的創新模式,成功轉型為紅色研學目的地。通過紅色研學帶動全域旅游發展,中益鄉探索出一條因地制宜、特色鮮明的産業發展新路徑。
中益鄉曾是重慶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2019年,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萬元,7個行政村的集體經濟均為“空殼”。2020年7月,在鄉黨委的統籌推動下,中益鄉7個村集體經濟組織打破行政壁壘,創新性地合股成立了石柱縣益起奔跑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公司以中益鄉各村黨支部書記為第一負責人,組建了一支40餘人的隊伍,負責承接大中小學生研學旅行、企事業單位團建等活動。在返鄉青年劉成勇的帶領下,公司團隊深入挖掘本地脫貧攻堅鮮活素材,打造出獨具特色的研學體驗。
在華溪村初心小院,91歲老黨員馬培清講述的脫貧故事,與陳列館裏的舊農具、扶貧日記相互呼應,形成跨越時空的對話,讓學生們深刻感受到脫貧攻堅的艱辛與偉大;非遺傳承方面,擺手舞、老鷹茶、打糍粑等體驗課帶動200余名村民就業,並衍生出黃精麵條、蜂蜜水等20餘款産品,通過研學團的口碑傳播,電商復購率高達43%。
“如今,10多條研學線路將我們鄉變成了思政教育、蜜蜂科普、農耕民俗的實景‘大課堂’。”劉成勇介紹,最多的時候中益鄉思政研學一天的接待量可達1300名學生。
憑藉這一創新模式,中益鄉先後獲評全國脫貧攻堅考察點和重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小學綜合社會實踐基地、中小學校外科普基地等稱號。“初心”研學路線入選了“重慶市首批中小學思政研學精品線路”。
研學産業的發展,不僅提升了中益鄉的“軟實力”,更讓村民們通過旅游管理、經營農家樂、銷售旅游農産品等方式,實現了就地就業、持續增收。2024年,全鄉接待游客18.9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988萬元,其中思政研學收入36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較2020年增長32%。
與此同時,在中益鄉,人才回流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據統計,過去3年,中益鄉累計吸引回100多名創業者,催生了大量鄉村“新農人”,包括産業經紀人、“鄉村CEO”、研學講解員等新型職業。“90後”譚操曾是城裏收入可觀的健身教練,在看到家鄉的發展機遇後選擇回鄉加入益起奔跑公司,並成為主理人之一。“在家鄉創業打拼,很有成就感。”譚操説。在中益鄉,品牌建設也卓有成效,“華溪村”“益點甜蜜”等12個商標覆蓋文旅、農産品領域,IP形象“圓小益”蜜蜂衍生出14類文創産品。
中益鄉的蝶變,是“研學+”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石柱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陳傳誼&&,接下來,中益鄉將繼續深化“研學+”模式,在課程開發、産業融合、數字賦能等方面持續創新,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田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