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三題-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5

06/13

10:16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1版 人文漫筆

書店三題

2025-06-13 10:16:4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11版 人文漫筆

  韓浩月

  白魚書店

  從寧波開車到紹興,去看魯迅故居,百草園、三味書屋等一路走下來,回頭卻忘記了停車場在哪,頂着中午的太陽找了20多分鐘,終於找到了,和阿啃約的午餐也遲到了。

  阿啃是白魚書店的老闆,前幾個月在深圳參加讀書月書店人大會時,經組織者綠茶介紹相識,那會兒便約好,到紹興時來白魚書店看看,由此白魚書店的店名便留在了心底。

  午餐結束後告辭時,跟阿啃説,要去白魚書店看看。阿啃謙稱,書店有點兒小,要不還是不看了吧。那怎麼行,一旦一個書店名字被記住,就一定要去看看。

  導航到達之後,發現書店就在魯迅故居附近。白魚確實不大,但氣質頗佳,鋼結構的房子、落地玻璃門窗,一塊細長條的原木板上,用黑字書寫着“白魚書店”四個字。店外懸挂着一幅海報,內容是阿啃主講的課程:少年讀魯迅——於21世紀重逢大先生。

  和別的書店最大的不同是,白魚書店內佈滿了拍攝設備,高腳架、補光燈,一應俱全。要不是店內還有大量圖書,會被誤認為這是個攝影棚。阿啃解釋,他們平時會在這裡直播,很多書是通過直播賣出去的。這意味着,白魚不僅是紹興的本土獨立書店,也成了一家面向全國讀者的線上書店。現在許多書店都在這麼做,以彌補實體店營收的不足。但像白魚這樣把線上業務比例看得如此之重,還頗為少見。

  白魚書店由兩間房子組成,除了外面那間像攝影棚的房子,裏面還有一間排滿書架的房間。一手抓品質,一手抓生存,一面是理想主義,一面是好好活下去。作為讀者,要多多理解書店生存不易,包容書店想方設法活得好一些,漂亮一些。

  在白魚書店,我買了本《如你所見》。打開書後,看見作者巫昂的題詞和簽名,扉頁上寫着:“如果我還殘有一個針尖那麼多的愛,我將毫不猶豫地將它刺向你的心。”我把書舉向蔚藍的天空,拍攝書影發給了巫昂,她很開心,説給白魚書店簽了200本。

  荒原書店

  紹興不愧是魯迅故里,有不少有個性的書店,除白魚書店,還有荒原書店、老爺爺書店、青藤書屋、鑒湖先鋒書店、縱向書店、磨石書店……

  行走紹興時拜訪的第一家書店,是荒原書店。這家獨立書店,位於八字橋前,去八字橋,必然要路過荒原。這座橋不簡單,始建於南宋嘉泰年間(1201年—1204年),重建於南宋寶祐四年(1256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想到荒原,就會想到艾略特,想起“四月是最殘忍的一個月,荒地上長着丁香”。八字橋邊夏風柔軟、樹木成蔭,不會讓人産生任何關於“殘忍”的聯想,但在路邊看見黑底白字的“荒原書店”噴塗字時,還是能體會到那種既文藝又蒼涼的氣息。有人説,店名是書店氣質最直接的體現,“荒原書店”讓我同時想起了魯迅的《野草》和艾略特的《荒原》。魯迅和艾略特融合,或正是荒原書店的“味道”。這家書店內部究竟什麼樣?很是令人好奇。

  阿啃介紹,説荒原書店老闆錢華是他的朋友。看網上有小朋友寫,荒原書店老闆是位“老爺爺”。見面發現,錢華不過56歲,但身上的文人氣質濃厚,再加上每日看守書店,真容易給人留下“老先生”的印象。

  荒原書店真的很奇特,它有一個小院,擺放着幾張喝咖啡用的桌椅,幾盆巨大的綠植。幾名年輕人在院子邊整理着一些招貼畫,看了一眼,發現是印刷的詩行。順着旋轉樓梯爬上樓,錢華用鑰匙打開門,一個碩大的書店空間瞬間帶來一種淹沒感。

  錢華進了書店,第一件事是走進他的工作櫃&內,打開音樂。荒原書店的音樂,給許多慕名而來的讀者留下深刻印象,曾有人尋找店內的歌單。我聽不出來究竟是哪首曲子,只是感覺到音符在這巨大的空間裏來回飄蕩,有種特殊的意境。

  荒原書店有幾處休憩的空間,椅子和沙發都是舊舊的,但坐著很舒服。在錢華做咖啡的空當,我們觀察着書店的結構與細節。這是座木質建築,起到固定與支撐作用的,是一二十根碩長的木頭。之所以使用“碩長”這詞來形容,是因為那些木頭作為房子架構支撐來説,的確是顯得太細了些。因此整座書店,多少給人搖搖晃晃的感覺,尤其是當幾個人一起走動的時候,木地板上發出“嘎吱”聲,能感受到身體處在輕微的晃動中。

  荒原書店一面將書幾乎擺到屋頂的書墻,望過去賞心悅目,有視覺震撼。可能那些書中的多數,許久都不會被讀者取下來,但你會覺得,那些書就應該那麼放着,仿佛在證實着一些什麼。書店其他位置,要麼是書架,要麼是“書攤”,擺放得隨意又有層次感。書店的燈光,整體上並不明亮,但恰恰是這種昏暗感,與建築環境頗為匹配。我開玩笑説,要是住在附近,肯定要經常過來找個角落寫東西。這樣的書店,天生是屬於寫作者的,如果每天沒有那麼幾個人,分別踞守一個地盤“幹活兒”,真是暴殄天物。

  喝完錢華做的咖啡,要告別荒原了。走的時候有一些不捨,這是一名愛書人對好書店的情感自然流露。錢華説,荒原書店不只賣書,還經常有一些圖書分享活動、音樂與戲劇演出,這讓我們對書店生存問題的擔憂淡化了些。想想在這樣的書店中,有人在演奏,有人將之當成話劇舞&,沒由來的便多了許多安慰。願荒原一直擁有“荒原”的開闊與空蕩,也擁有生活與藝術的豐富與充實。

  歸來書院

  濟南市有一區名曰章丘,章丘有一去處叫明水古城,古城內有一著名人文景點——李清照故居。故居周邊墨泉、百脈泉等名泉日夜涌動,讓這個地方充滿活力與靈氣。距離故居不遠處,前不久又新添了一個與李清照密切相關的去處——歸來書院。

  歸來書院名字源自“歸來堂”,它是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所建藏書樓之名。這一藏書樓早已湮沒於歷史塵埃裏,所以歸來書院的出現,讓人想起易安歸來,尤其是書院建於城墻上,是國內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建在城墻上的書店。是夜,曾灑在李清照肩頭的月光灑在城墻上,亦籠罩於書院的屋頂。書院與李清照故居兩相互望,這一幕,讓人慰藉。

  歸來書院整整齊齊的書墻下,擺了三張椅子,綠茶《在書中小站片刻(三集)》在此首發。我和作家潘採夫受邀,聊綠茶的新書,也聊我們的友情、讀書寫作以及其他。在所有的書店活動中,這算是很奇特的一次,不僅是因為在城墻上的書店聊天,也不僅是可以感受到城墻上吹來的微風的溫度,更是覺得易安居士在不遠處微笑着向這裡眺望。

  因為這家城墻上的書店,李清照遙遠的形象,似乎變得清晰、具體起來。上中學的時候,為賦新詞強説愁,經常學着古代詞人的風格倣寫,拙劣到不忍卒讀。那段“寫詞”的經歷極其短暫,但李清照的形象卻因此烙進記憶,想到她,便想到婉約、清新、清冷、哀愁,亦能想到墨綠、淡青、深藍等,她的着裝以及她作品所寫到的顏色,均已無形地融入她的性格當中。傍晚的時候,坐在城墻邊放置的椅子上和朋友聊天,走神時想到李清照,她的作品幾乎都忘掉了,但她的形象卻頗真實。由此想到,古今中外寫作者,嘔心瀝血費盡筆墨,為的不過是留下三兩佳句,或者讓讀者感到驚鴻一瞥的形象,這兩點,李清照都做到了。

  書店擺放的書,有與李清照相關的作品,有經典名著,有暢銷社科類圖書,也有書店主題出版物。店名與李清照有關,但兼容並包,這也算是尋求李清照與當下閱讀、潮流的銜接吧。想想也是,歸來書院是“歸來堂”的延伸,但不可能完全是“歸來堂”的復刻,正如讀者們來明水古城,探訪的不僅是李清照故居,更是想尋找李清照的精神余暉在當下的價值……

  參加綠茶新書首發活動的人,還有來自全國各地諸多書店的主理人,在隨後的“歸來,書店——中國書店人之夜”論壇活動中,我主持了其中兩個環節,談書店與城市的共生關係——書店如何能夠贏得城市讀者的青睞呢?我覺得那一定是書店的審美能力無形中征服了讀者,使讀者心甘情願地把時間“浪費”在書店上。在歸來書院,就能體會到這種體現在細節方面的審美能力,把書與古城、與李清照如此美好地結合在一起,所營造出來的氛圍讓人難以拒絕。

  記得那晚所有活動環節全部結束,已接近零點,一陣零星的小雨飄過,初夏深夜的風冰涼如水,一行人打開手機照明燈,搖晃着照着地面的城墻地磚走路,人聲漸漸地淡了、隱了,進入酒店大堂前,抬頭回望了一眼城墻上的歸來書院,那個方向,正是月亮移動到的位置。

 

責任編輯:史夢佳
關鍵詞:書店,荒原,李清照,白魚,歸來,書院,讀者,城墻,故居,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