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男性婦科病論文”開一劑復方藥-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5

05/09

09:54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5版 新華智見

給“男性婦科病論文”開一劑復方藥

2025-05-09 09:54:05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5版 新華智見

  近日,一篇由兩位婦科醫生發表的論文,因子宮肌瘤樣本病例中出現男性患者而引發網絡熱議。有媒體梳理發現,此類“男性婦科病論文”現象並非個案,多家醫學期刊上都曾出現過類似鬧劇。

  那些漠視生活常識和基本醫學原理的論文,能堂而皇之地登上學術期刊,成為黑色幽默,其“病灶”在於期刊審核防線的失守和論文背後的灰色産業鏈,也提醒相關單位需要建立更加科學、立體的評價機制,真正破除“唯論文”慣性。

  學術期刊的審稿流程,類似人體“免疫系統”的功能,一般都要有幾道“防線”。“男性宮頸癌患者”“男性高危産婦”之類“男性婦科病論文”,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戰讀者常識,首先暴露的是學術期刊自身對專業性的忽視和冷漠。從編輯到審稿專家,再到版面的校檢,如果眾多環節中的任何一環,能夠認真地看上一眼,類似論文也不可能衝破“免疫防線”。

  通過媒體盤點,不難發現:“男性婦科病論文”治而難除,也反映出“論文灰色産業鏈”這樣的“合併感染”。據報道,有“論文中介”會與雜誌社&&好,只要付錢,論文就一定能發,編輯也懶得認真審核……或許,也就是有這樣的因,“男性婦科病論文”這樣的果,才能摘掉一個,又長出一個。

  有需求就有市場,又是什麼滋生出“論文灰色産業鏈”的市場空間呢?早在2021年多部門就聯合印發了《關於深化衞生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強調科學設置評價標準,突出實踐能力業績導向,破除唯論文、唯學歷、唯獎項、唯“帽子”傾向,鼓勵衞生專業技術人員扎根防病治病一線。然而,現實中一些單位仍然執着於“唯論文”,讓很多醫護人員兩難。把論文作為一個評價指標,自然有其參考價值,但加上“唯”或“硬”這樣的限定,就難免會出現“手術刀不如論文”的逆向激勵,繼而滋生數據造假、“男性婦科病論文”“論文灰色産業鏈”等亂象。

  據最新報道,涉事醫院網站已發布情況説明,對存在學術不端問題的作者進行了處理。但同時也再一次提醒:根治論文中“男性婦科病”這樣的奇葩“病症”,需要開出一劑“復方藥”,既要運用好更加規範的學術期刊用稿審核把關機制,讓“免疫系統”發揮作用;又要拿出有操作性、有建設性的執行辦法,給類似醫生這樣“科研與實操”並重的職業以更加科學、精準、多元、合理的評價體系,可以看論文,但卻不能“唯論文”。

  關於醫療的話題,總是能引起人們的關注,因為這不僅關係科學研究的治學精神,更關係每個人未來的生活質量。我們期待,當決定醫護人員真正價值的考核,少些不合實際的“偏差”,多幾分精準、科學,我們將看到更多醫護人員輕裝上陣、讓更多心力和精力回歸治病救人的純粹。這既是對醫護職業的尊重,也是對科研規律的敬畏,更是對生命至上的堅守。          

  (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張典標)

責任編輯:史夢佳
關鍵詞:論文,男性,婦科病,期刊,學術,産業鏈,灰色,類似,評價,醫護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