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高新區:解碼産業園發展“方法論”-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4

12/04

16:08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8版 綜合

無錫高新區:解碼産業園發展“方法論”

2024-12-04 16:08:52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8版 綜合

  “停車難!”無錫高新區微納園的業主最近常向園區反映這個問題。走進一旁的軟體園,地上地下的車位都停得滿滿當當。無錫高新區的産業園裏的火熱,可見一斑。

  1988年,我國開始實施旨在發展高新技術産業的“火炬計劃”,隨後各地積極創辦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1992年,國務院批准建立無錫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無錫高新區正式啟航。

  30多年來,無錫高新區從城郊荒地到高樓林立,從人煙稀少到如今停車位都已然供不應求,在數以百計的國家高新區中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如今,無錫高新區勇立潮頭,發展出一套自己的方法論。

“專精特新”園區

  專精特新企業成長周期長,投資風險大。一般的投資者必然遵循市場規律:不把雞蛋放進一個籃子裏。然而,無錫的經驗告訴我們:堅持一個賽道走到底,或許才是産業園成功的關鍵。

  2019年,中國物聯網國際創新園(以下簡稱微納園)內一家軟體開發公司迎來了意想不到的轉機。在這家公司無力支撐下去的時候,它迎來了華為哈勃的投資和訂單,起死回生。

  當時,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國際競爭正越來越激烈,像華為這樣的行業頭部逐漸開始EDA軟體的國産化替代,與無錫這家飛譜電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合作就是華為的一次有效嘗試。

  “在我國芯片産業中,光刻機是硬體工具中目前最難攻克的部分,而軟體工具中的關鍵正是EDA軟體。”飛譜電子副總裁周琦勇告訴記者。

  目前,飛譜電子完全自主開發的EDA軟體對標國際頭部軟體已經能夠實現95%以上的功能。以2019年為拐點,飛譜電子開始獲得更多資本支持和訂單,進入了發展的爬升期。

  飛譜電子是幸運的,市場起起伏伏,雖然自身的科研硬實力是最大的底氣,但也離不開其背後微納園的助力。

  “市場一直在變,但我們産業園不能隨波逐流。”微納園運營管理單位無錫微納産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淵斌認為,産業園的發展邏輯跟專精特新企業一樣,必須堅持一條賽道走到底。

  無錫是集成電路産業“重鎮”,是物聯網産業“領航之城”。微納園作為全國首家物聯網主題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依託中科院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及中科院微電子所等龍頭機構的産業號召力,以傳感器及智能硬體為重點方向,孵化了一批專精特新企業,並在培育過程中總結出了一套屬於科技園區的“專精特新”打法。

  “‘專’就是專注一個賽道,‘精’就是對企業的精準培育,‘特’是指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産業生態,‘新’就是要面向未來不斷探索新技術新應用、持續塑造産業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楊淵斌説。如今,微納園聚集了以盛景微電子、飛譜電子為代表的IC設計企業,以無錫物聯網創新中心、華景傳感、英菲感知為代表的傳感器企業,以中科光電、中科西北星為代表的物聯網應用企業,形成了完整的産業生態。

  在物聯網最艱難的那幾年,很多産業園都轉型了,而微納園奮力堅持。“所以後來行情好了,創業公司又多起來的時候,大家也願意選擇微納園。甚至有企業專門為了我們的産業生態從別的産業園區搬過來。”楊淵斌説,這個時候堅持長期賽道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周琦勇也提到了這點,當時創業團隊之所以選擇無錫,就是因為微納園招商人員的專業。“2014年那會兒,EDA軟體的重要性還沒有特別突出,但微納園當時就有這個遠見,所以我們選擇了在這裡創業。”

  完整的産業生態,使得微納園專精特新企業的集聚度很高。目前,園區內共有48家專精特新企業,其中省級22家,國家級10家,發展勢頭不容小覷。

長期合夥人

  産業園與企業的關係不是簡單的房東與租客的關係。企業在園區內發展壯大,産業園依靠企業生存,兩者是緊密相連的利益共同體。在無錫,産業園不僅僅提供場地和物業服務,更關鍵的是成為企業發展的長期合夥人。

  除了微納園,高新區太湖灣科創城內的無錫(國家)軟體園和無錫國際生命科學創新園,出租率也都長期維持在80%以上。要維持這個數字,産業園除了招商工作,更重要的是做好園區企業服務。

  其中,無錫(國家)軟體園(以下簡稱軟體園)是無錫歷史上成立最早且目前體量最大的科技園區,在企業服務方面有成熟經驗。

  “對於在園區內發展的企業來説,政策上的支持都大差不差,最能讓人有體感的還是園區服務做得到位。”無錫物聯網産業研究院院長劉海濤對軟體園全方位的企業服務深有感觸。

  2009年,國務院批准無錫建設全國唯一的國家傳感網創新示範區,無錫開啟了物聯網産業發展的先河。劉海濤至今還記得當年在中科院實驗室裏無錫政府領導“三顧茅廬”的誠意,所以他最終選擇到無錫創業。

  誠意是園區為企業服務的核心武器。入駐軟體園後,劉海濤的辦公室被拜訪得更勤了。“比如説很多項目、獎項申請,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園區對接的工作人員就能幫我們想到,申請材料、流程給我們介紹得清清楚楚,甚至替我們跑腿交材料。”劉海濤説,在這些小事中自己深刻體會到園區所説的“保姆式的服務”。

  “産業園能做到像保姆一樣貼心為企業服務,其根本出發點就是緊緊抓住企業的核心需求。”軟體園運營管理單位無錫軟體産業發展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鄭江偉告訴記者,每次與企業開座談會,問企業有什麼困難,提出的核心需求就三個——找錢、找人、找市場。從這三點出發,産業園就要站在企業長期合夥人的視角去做服務工作。

  企業要錢,需要找投資基金、銀行貸款,軟體園就需要了解資金接洽、貸款抵押、貼息申請等各種方法去解決不同企業的實際資金問題;企業要人,軟體園在無錫本身高校資源不足的情況下,積極招引周邊一線城市高校人才,還與人力資源第三方合作為企業按需精準招人;企業要市場,軟體園就要思考如何為企業創造更多的應用場景,去跟産品需求方對接,以及在園區生態內尋找上下游合作夥伴。

  因此,園區許多工作人員對自己對接企業的熟悉程度比許多企業內部的員工還高。“高新區的招商工作一直有一個‘終生制’的傳統,就是這個項目誰招來的,它永遠的第一責任人都是這個人。這個人對企業最知根知底,而且企業有什麼困難,也會第一時間想到這個人。”鄭江偉提起,20年前軟體園剛起步階段的好幾位工作人員,在陪伴企業發展壯大以後,成為了企業的核心骨幹員工。這也從側面證明了高新區産業園服務企業的專業程度和細緻程度。

科産城人融合發展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核心,放眼全球高新技術産業園,從自發形成産業聚集到形成産城融合的和諧人居環境,園區發展的關注點始終不僅僅在“産業”上,更多地在“人”的身上。留住一個企業的本質在於怎樣留住這個企業的人。

  目前,高新區太湖灣科創城共有20個産業園區,已建成各類科創載體超300萬平方米,畝均營收4000萬元、稅收135萬元。各産業園優勢互補、共同成長,形成以物聯網、集成電路、生命科技、數字經濟、綠色低碳5大産業為主導,中電海康、朗新集團等龍頭企業引領的特色産業集群矩陣。

  為了進一步鞏固産業發展的良好勢頭,高新區十分注重打造宜業宜居的城市環境。

  來自至訊創新科技(無錫)有限公司的虞珂,是土生土長的無錫人,也很感嘆高新區生活環境的巨大變化,“現在街道乾淨又有秩序,衣食住行生活所需都能滿足”。

  不少園區企業職工向記者&&,軟體園內有無錫市條件最好的室內籃球館,還有各種餐廳、人才公寓、文體設施,以及每年都舉辦的各式各樣活動,“園區不僅是園區,還應該是家園、樂園、花園、校園”。

  “太湖灣科創城將以‘創新驅動核心區、現代國際新城區、綠色低碳樣板區、民生幸福首善區’為核心目標,加快建成以生態、創新、活力為特質的世界級湖灣創新都會。”無錫高新區太湖國際科技園管理辦公室主任闕堯堯&&。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蔣彤)

 

 

責任編輯:史夢佳
關鍵詞:企業,無錫,發展,園區,高新區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