桀驁千年淮上水,東流洪澤聽安排-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4

11/29

17:17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0版 新華走筆

桀驁千年淮上水,東流洪澤聽安排

2024-11-29 17:17:5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10版 新華走筆

▲洪澤湖博物館原館長裴安年在林則徐率眾加固洪澤湖大堤的雕像前講解。

▲新中國成立後修建的三河閘。

攝影:朱旭東

 

  朱旭東

  前兩年爆款的歷史劇《天下長河》早已落下帷幕,深深記住了靳輔、陳潢兩位治河能臣,也深深記住了他們治河的主戰場——高家堰。

  沒想到,劇中掀起驚濤駭浪的高家堰,今天已是美輪美奐的洪澤湖大堤——孩子們無憂無慮在大堤上騎行,釣魚愛好者在湖邊悠閒揮桿,游人在網紅打卡處拍照留念,色彩斑斕的秋景讓人目不暇接。

  洪澤湖是我國第四大淡水湖,其所在之地原為淺水小湖群,古稱富陵湖,兩漢以後稱破釜塘,隋稱洪澤浦,唐代始名洪澤湖。1128年以後,黃河奪淮入海,在盱眙以東蓄水,促使小湖群不斷擴大。千百年來為治河不斷修建大堤,則是洪澤成大湖的決定性因素。

  水利萬物而不爭,是水溫順的一面,但它同樣具備毀滅、破壞的另一面。人類文明,也是一部不斷與水患抗爭的奮鬥史。

  逶迤70多公里的洪澤湖大堤,始於東漢末年廣陵太守陳登修築的“捍淮堰”,防的是淮河洪水。淮河原本是一條單獨入海的大河,較少發生水災,故有“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的美譽。但建炎二年(1128年),杜充決黃河以阻金兵,黃河奪淮,製造出大片洪泛區。

  黃河泥沙不斷淤積在河道和兩岸地區,導致黃(淮)下游河段不斷被淤高,不僅帶來洪患,也嚴重影響漕運。因而,依賴運河南糧北運的王朝,治河成了朝廷高度關切的要務。

  《天下長河》的故事,就發生在清康熙年間。

  康熙十五年(1676年),黃、淮並漲,碭山以東黃河兩岸決口21處,淮陰的清口以下300里黃(淮)河嚴重淤積,黃河倒灌洪澤湖,導致高家堰決口34處,衝擊淮揚運河,危及漕運,影響朝廷供給。同時,淮、揚二府下河七州縣遭受嚴重災害。在此嚴重情況下,康熙調安徽巡撫靳輔出任河道總督。

  “倒了高家堰,淮揚不見面”,一直是淮揚地區的一句俗語,意指高家堰一旦垮塌,淮、揚一帶就會被洪水淹沒。史料記載,從1580年到1855年的275年中,洪澤湖大堤曾決口140余次,給下游地區造成深重災難。1855年,黃河改道奪大清河入渤海,此後,洪澤湖成為淮河洪水的調蓄處,也成為淮河流域最大的水庫型湖泊。

  從最初的“捍淮堰”,到如今綿延70多公里的洪澤湖大堤,一次次被沖毀、一次次重建;一次次決口、一次次封堵重生。從泥壩到磚壩再到石壩,一代代人前赴後繼,涌現出不少治河能臣,如東漢末年廣陵太守陳登、三國時期的鄧艾、明朝的潘季馴、清康熙年間的靳輔等,他們都想讓大河安瀾,百姓平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其中,還有虎門銷煙的民族英雄林則徐,他同樣是出類拔萃的治水功臣,並在洪澤湖大堤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清道光四年(1824年)年底,洪澤湖高家堰周橋段決口,衝出一個近400米寬、24米深的大塘。湖水外泄,下游不少州縣被淹,直接影響漕運安全,清廷為之震驚。由於南河河道總督張文浩治水不力,道光帝將其革職,並於1825年3月下特旨,命正在家鄉為母守喪的林則徐趕赴南河督修。

  被“奪情”(皇帝給在家丁憂的官員委派差使,稱作“奪情”)起用的林則徐身着素服走上周橋大塘工地,看到的是堤岸殘缺、黃水遍地、滿目瘡痍。他立即組織地方府縣徵調民工、搶堵決口、引流分洪,同時反復思考:如何才能讓裏下河地區百姓徹底擺脫洪澇之害,讓新修大堤堅不可摧?

  在林則徐的要求下,工人們在每塊條石上鑿出一條齒槽,用生鐵鑄成“工”字形鐵鋦放在齒槽間,通過鐵鋦兩頭倒扣榫的拉扯,使石塊連成一體,再用糯米汁和石灰攪拌成的砂漿把縫隙灌注滿。如此一來,條石之間除了普通砂漿的黏力,還增加了鐵鋦的咬合力,形成一個整體,讓大壩更加堅實牢固。

  林則徐還命工匠在每塊鐵鋦上刻上堤段負責人的姓氏銘文,若某處工程有異,銘文鐵證如山,可以倒查責任人。由他親自督修的堤段,鐵鋦上一律銘刻“林工”字樣。正是在如此嚴格的監督之下,“林修”大堤穩如磐石,此後的200多年間,周橋段再沒發生決堤。

  事實上,在林則徐漫長的官宦生涯中,治水幾乎貫穿全程。即使1842年流放新疆伊犁途中,他還領命參與開封祥符的黃河堵口。同僚以為堵口成功後他能免於被流放,不料諭旨稱,“林則徐於合龍後,着仍往伊犁”。林則徐與家人告別時,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足見其一貫的赤子情懷。

  如今,林則徐主持修建的周橋大塘段成了洪澤湖大堤的副堤,已無水可防。當地特意立碑褒揚大堤石工的擔當精神和工匠精神。“即使到現在,石墻依然嚴絲合縫,針插不進,紙塞不進。”洪澤湖博物館原館長裴安年説。

  洪澤湖湖底高程高出東側平原4-8米,所以又稱“懸湖”。新中國成立後,對洪澤湖大堤進行了全面整修與加固,興建三河閘、高良澗進水閘等控制樞紐,以及調度工程設施,完善各項管理制度,讓大堤固若金湯。

  洪澤之水天上來,東流至此聽安排。如今的洪澤湖下游,主要有四條河道:淮河入江水道,60%-70%的湖水由此入江;淮沭新河和蘇北灌溉總渠,重點承擔下游的灌溉功能;新建成投入使用的淮河入海水道,以備特大水災年承泄淮河洪水。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洪澤湖大堤亦然。歷史上的高家堰,承擔着維護朝廷命脈的漕運安全,也承擔着裏下河地區數千萬畝良田和數千萬黎民百姓的安全。如今的洪澤湖大堤,不僅保護着淮河下游20多萬平方公里耕地、2000多萬人民生命財産和10多座中小城市的防洪安全,自身也成為4A級景區。

  洪澤安瀾,鐵證如山。正是古往今來有擔當的治河人前赴後繼之功賦予的。眾志成城,就是這個道理。

責任編輯:史夢佳
關鍵詞:洪澤湖,大堤,林則徐,淮河,決口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