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先做人 行醫首重德-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4

11/26

17:34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7版 成風化人

做事先做人 行醫首重德

名中醫米烈漢從醫50余載,秉持醫者仁心

2024-11-26 17:34:08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7版 成風化人

  “凡為醫之道,必先正己,然後正物。”今年74歲的全國名中醫、陜西省中醫醫院米伯讓研究所所長米烈漢,依然忙碌在臨床一線,坐診、查房、講課、帶教、下鄉……從醫50余載,他始終秉持醫者仁心,傳承發展,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把一輩子都獻給了中醫事業。

立初心:隨父學中醫,為患祛病痛

  米烈漢出生於名醫世家,他的父親是我國著名中醫學家米伯讓。米烈漢幼年便開始抄寫、背誦《湯頭歌訣》《藥性歌括四百味》《醫學三字經》《傷寒論》等中醫典籍,將中藥的性味、功效、主治熟記下來,在這個過程中,他對中醫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米烈漢説,家庭的熏陶和父親的言傳身教,讓他立下了獻身祖國傳統醫學事業、致力於解除患者病痛的志向。

  1968年,米烈漢下鄉到陜西省涇陽縣蔣路公社徐家岩村做赤腳醫生,農村缺醫少藥的嚴峻現實,讓他對治病救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也感受到了基層群眾對醫生信任、尊敬、愛戴的淳樸感情,更堅定了他從事中醫事業的信心和決心。

  返城後,米烈漢如饑似渴地學習、提高業務水平,先後到西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西安市兩年制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北京師範大學全國中醫古籍整理研修班、西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深造,奠定了他紮實的中醫理論基礎。1981年,他調入陜西省中醫藥研究院工作,成為父親的助手,從事米伯讓學術經驗整理研究工作。1990年,米烈漢被確定為首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

  20世紀60年代,大骨節病作為一種嚴重危害勞動人民的地方病,在陜西永壽縣、彬縣、麟游縣等地區發病率較高,米伯讓曾對此進行了系統的防治研究。之後,為延續對該病的研究,為群眾解除病痛,米烈漢多次冒着嚴寒酷暑,跋山涉水,帶領課題組深入病區,詳細調研,取得了大量翔實的第一手資料。後研製出了防治該病的中成藥“滋骨片”。這一研究成果被列入陜西省“九五”地方病攻關計劃。

  米烈漢臨床診療,以“四診合參、謹守病機、用藥師古不泥”為主要特色。從事醫、教、研工作50餘年來,他潛心研究、臨證精審、靈活配伍,擅長中醫內科、婦科、腫瘤康復、疑難雜症的治療及中醫養生等,為萬千患者減輕了痛苦,帶去了福音。

秉仁心:“若己所病,感同身受”

  米烈漢常説,“做事先做人,行醫首重德”,一名合格的醫生必須具備高尚的品德和精湛的醫術,體恤患者的病痛,懷有惻隱之心。“若己所病,感同身受”,視患者為親人,心繫患者。在50多年的醫療實踐中,米烈漢也是這樣做的。

  一大清早,米烈漢的診室外總是擠滿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患者。他對每一位患者,問診都是認真耐心而又詳細,辨證處方嚴謹周詳又準確,總是不厭其煩地解答患者一個又一個疑慮困惑,寬慰疏導他們一個又一個心結。

  他的學生也曾疑惑:“很多患者不懂醫學,為什麼還要解釋得那麼詳細呢?”米烈漢語重心長地説,正因為這些患者不懂醫,那就更需要給他們解釋清楚病情,醫生多説幾句話,甚至能起到藥物起不到的作用,能讓患者心裏明明白白,有利於病情康復。做過赤腳醫生的經歷,讓他深知農村老年患者到省城大醫院來看一次病不容易,一定不能讓他們失望而歸。

  “米大夫,感謝您!”一名中年女患者一進診室就給米烈漢鞠了一躬。飽受甲狀腺功能減退困擾的她,經過米烈漢的診治,已經服藥一個療程,這次是來復診的。“感覺人有力氣了,睡眠變好了、脫髮也變少了。”像這樣愁容滿面而來、喜笑顏開離去的患者並不是個例。許多患者對米烈漢説:“我到您這裡看病,還沒有吃藥,病就好了一半。”

  米烈漢的門診“一號難求”,經常會出現加號的情況。遇到或遠路而來,或病情疑難危重的患者,他都盡量照顧加號,直到看完所有患者方離開診室。工作超時、不能按時下班,對米烈漢而言已是常態,但他毫無怨言。曾有一次本該是半天的門診時間,竟然持續了7個多小時。

  10月25日這天,米烈漢的門診從早上8點一直持續到中午1點,連續接診五十多名患者。為了不讓患者久等,他只偶爾喝水潤喉,不曾起來活動一次。診療結束時,又走進來一名青年糖尿病患者請求加號:“米大夫,我試了好多次,是真搶不到號了。”儘管已是咽幹舌燥、腰酸背痛、饑腸轆轆,但米烈漢卻不忍心拒絕這名患者,仍堅持為他診治,並耐心叮囑他一定要調整飲食作息、控制好血糖。

  “米老師看病向來不用昂貴藥材,只開最簡單、便宜的藥,這些藥材總能發揮出最佳的療效。”西安市臨潼區中醫醫院院長趙雅峰説,米烈漢的處方被患者稱讚為“花錢少、效果好”。

  遇到特別困難的患者及家庭,米烈漢不僅為其診治疾病,還常常慷慨解囊,帶頭捐錢、捐物、捐助藥品。西安市蓮湖區一名80歲的老人李某,患重病臥床不起,米烈漢多次上門為其診治,甚至墊錢送藥上門;雁塔區90歲的老人劉某,患冠心病心功能衰竭,生活不能自理,他了解情況後,三年如一日,堅持上門為老人診病。老人及家屬非常感動,給醫院送來錦旗及感謝信。

  即便是出席會議、義診會診、外出講學,米烈漢所到之處,都會有患者慕名求診。他再累再忙,也從不敷衍塞責、推諉拒絕,而是耐心接納,悉心診治,因此備受患者敬重和信賴。

持恒心:守正創新傳承發展

  米烈漢在繼承米氏內科流派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內經》宗氣理論,創立了“宗氣為本,調中致和”的學術思想。作為國家級長安米氏內科流派和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米氏傳統診療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米烈漢深知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培養。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長安米氏內科流派規模日益擴大,相繼建立了門診、病房。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二級工作站15個,培養流派傳人、後備傳人200餘人,傳承隊伍不斷發展壯大。他先後榮獲全國衞生系統先進工作者、全國老有所為楷模、陜西最美科技工作者、陜西省中醫藥突出貢獻獎、陜西省道德模範等榮譽。

  “米老師處處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不僅給學生教授醫術,更注重培養學生的醫者仁心、無私奉獻的職業道德和尊師重道的求學精神。”渭南市臨渭區中醫醫院副院長柴娟娟説。

  米烈漢對待學生、進修實習和醫護人員一視同仁,嚴格要求、耐心指導,把診室當作課堂,不時考察年輕醫師掌握中醫知識並靈活運用的能力。正在陜西中醫藥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的韓國留學生權民豪已經跟隨米烈漢學習兩年時間了,他説:“米老師在診療中總能從與患者的溝通細節中捕捉到一些關鍵因素,他的精審臨證、遣方用藥、融會貫通,讓我受益匪淺。”

  米烈漢培養指導了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及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全國中醫臨床特色技術傳承骨幹、陜西省優秀中醫藥臨床人才、陜西省第四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碩士研究生等,其中不乏高級職稱的中醫人才,有的已成為省級名中醫,多人成為當地學術帶頭人、科室負責人或臨床骨幹。

  “米烈漢教授作為中醫內科領域的傑出代表,他的學術造詣和臨床經驗,無疑是中醫藥寶庫中的瑰寶。作為米烈漢教授的弟子,我很榮幸能把他的學術精華與臨床經驗傳承和發展下去。”陜西省中醫醫院醫療處處長、長安米氏內科流派傳承工作室項目負責人路波&&。

  米烈漢在學術上從不保守,多年來積極分享和傳播學術經驗,把弘揚中醫藥事業、傳承長安米氏內科流派作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11月16日至17日,“全國名中醫米烈漢學術經驗傳承班”在西安舉辦,線上、線下共吸引全國18萬餘名醫務人員及中醫愛好者參與。米烈漢憑藉深厚的學術積澱與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深入剖析了經方運用的精髓與感悟,還慷慨分享了其獨到的治療理念與有效驗方。

  米烈漢説:“堅守中醫藥自信,深入挖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是我的責任和擔當,我將傾盡畢生把中醫藥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薪火相傳、與時俱進、造福於民。”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藺娟)

 

責任編輯:史夢佳
關鍵詞:患者,米烈漢,中醫藥,學術,全國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