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公訴席 一生鑄忠誠-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4

11/26

17:34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7版 成風化人

三尺公訴席 一生鑄忠誠

追記“全國模範檢察官”潘非琼

2024-11-26 17:34:06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7版 成風化人

  2005年,潘非琼(左)出庭支持公訴一起故意殺人案。(受訪者供圖)

  連續庭審三天,一人迎戰“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案”嫌疑人聘請的20余名律師,400余分鐘詢問、答辯,唇槍舌劍的底氣,來自他前期周密審查形成的紮實證據鏈和超強的業務能力,案件終成鐵案;

  白血病治療後期,即使已被病魔折磨得面容憔悴、身體虛弱,仍通過視頻連線召開會議,長達兩個多小時的會議,耗盡他全身力氣,14個議題得到討論,汗水打濕衣衫,卻澆不滅心中的火焰;

  去世一年多,還有七旬老人到檢察服務中心點名找“小潘”,得知他早已離世,老人用拐杖一下下敲地:“小潘是個好人啊,咋就走了呢?”

  ……

  兩年前的11月14日,是他生前最後一次在病床上召開視頻會議、履行檢察長職責;33天后,積勞成疾的他因白血病醫治無效不幸去世,年僅49歲。

  黨和人民沒有忘記這位為檢察事業奉獻一生的檢察官,2024年11月14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最高人民檢察院追授遼寧省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人民檢察院原黨組書記、檢察長潘非琼“全國模範檢察官”稱號。

  11月的遼沈大地寒意漸濃,潘非琼的故事卻如暖流,長久流動在懷念他的人們心間。

不讓任何一個犯罪分子逃脫法律制裁

  “公訴席很小,只坐得下幾個人;公訴席又很大,承載着師父一生的熱愛和追求。”潘非琼的徒弟、遼寧省人民檢察院檢察官李瑩説。

  時隔20年,潘非琼的同事們依舊記得他辦理“遼陽某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案”時的縝密、無畏。

  “庭審進行了3天,小潘作為主訴檢察官,僅答辯積累時長就超過400分鐘。最終,主犯劉某數罪並罰被判處無期徒刑,同案犯均受到了應有的法律懲處。”撫順市人民檢察院退休幹部時為俠説,“我到現在都記得,庭審結束後,小潘手掌撐過的地方留下了一汪汗水。”

  “遼陽某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撫順市人民檢察院公訴的首例黑社會性質犯罪案件,所涉案情複雜、犯罪時間跨度長、嫌疑人眾多。為減輕刑罰,主要犯罪嫌疑人重金聘請了由20多名律師組成的辯護團隊。

  為準確定性案件、有力指控犯罪,不讓任何一個犯罪分子逃脫法律制裁,潘非琼帶領公訴團隊制定了周密的審查方案,對這起異地審理的案件進行全面審查調查,收集、固定大量一手證據資料,織密法網、填堵漏點,確保定罪量刑萬無一失。在庭審過程中,又針對每一名被告可能的辯護方向制定了多套答辯方案。

  潘非琼以高水平的業務能力“舌戰”律師團的風采廣為人知,但鮮有人知道,庭審開始前一天,他的妻子徐玫剛剛經歷剖宮産手術。

  “他在病床前握住我的手説不出話,我説我沒事,有醫生照顧着,你去忙吧。”徐玫這樣説,潘非琼才匆匆離開。徐玫住院7天,忙於庭審及後續工作的潘非琼後來一次也沒能出現。

  在遼寧檢察系統,誰都知道潘非琼是公訴戰線的一面“旗幟”。正是由於他的業務能力強,一個個重擔落在他身上。

  2010年,潘非琼被遼寧省人民檢察院抽調辦理“中國足協系列腐敗案”。他帶領辦案組頂住壓力,全面覆核證據、詢問證人。在400多頁、20多萬字的審查報告和完整證據鏈條面前,嫌疑人放棄抵抗、認罪服法。

  在這起案件中,潘非琼的主攻對像是國家體育總局原足球運動管理中心的張某某。“張某某上通中國足協原副主席謝某某、楊某某、南某三大‘掌門人’,下聯各個俱樂部和相關涉案人,與系列腐敗案許多當事人和案件均有交集。攻下張某某,就等於把案子撕開了一個口子。”當時和潘非琼一個辦案組、現任鞍山市人民檢察院第二檢察部副主任的王磊説。

  可是涉及行賄的俱樂部作案時間跨度長、取證地域分佈廣、查詢證據難度大。“在西安覆核證人證言時,潘哥沒日沒夜蹲守,餓了就啃幾口麵包,連水都不敢喝,生怕上廁所錯過證人露面。”王磊説,以這樣的工作作風,潘非琼幾度赴全國各地調取證人證言、書證物證等,還多次與張某某正面交鋒,結合證據制定的訊問策略,最終攻破了張某某心理防線。

  張某某因受賄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2年,其當庭&&服從判決,不再上訴。

  在很多人眼中,潘非琼是公訴席上的一束光,他邏輯嚴謹、攻防有序,工作時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優秀公訴人的風采。

  撫順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官蘆翠萍進入檢察院前,曾做過實習律師。2009年,她第一次出庭就見識了潘非琼在公訴席上果敢剛毅的風采。“當時是公訴方贏了。第二年我通過公務員考試考進了檢察院。”直到2015年蘆翠萍與潘非琼共事時,她才有機會對潘非琼開玩笑説:“我跟你對過庭,心裏有陰影,所以不幹律師了。”

  “他出庭穩重、言辭犀利,這麼多年我從沒贏過他,都是情節辯護……”遼寧綠茵律師事務所律師林波從業39年,2000年前後他因辦案與潘非琼有了接觸。庭審現場,他們針鋒相對、各抒己見;生活中,他們英雄相惜、取長補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96年遼寧大學法律系畢業後,潘非琼考入撫順市人民檢察院,26年工作生涯中有19年從事公訴工作。“潘檢在公訴崗位19年寫的19本工作日記,是他全力奉獻公訴事業最真實的寫照,潘檢在‘圈內’就是‘硬茬’。”撫順市人民檢察院第三檢察部副主任潘娜説。

  潘非琼生前曾被最高檢榮記個人一等功,被授予“遼寧十佳公訴人”榮譽稱號。

“我不僅是檢察官,更是一名共産黨員”

  潘非琼人生最後的時光是在清原滿族自治縣度過的,他檢察生涯中打贏的最後一場仗也是在這裡。

  2021年11月潘非琼上任前,清原滿族自治縣人民檢察院隊伍士氣低迷、精神不振。當時潘非琼已患腎病多年,有人勸他身體不好就不要去自找苦吃,潘非琼卻説:“組織把這副重擔交給我,我怎麼能臨陣脫逃?”

  潘非琼到任後,將全院存在的問題逐一列出、逐一攻破。他帶領全院幹警內樹信心、外樹形象,僅半年時間,全院辦案質量評價、業務數據等指標持續走高,從遼寧省36家C類院檢察院末位躍升至第14名,併入圍省級先進院評選資格名單。

  2022年8月,高燒不退的潘非琼只能靠打針吃藥頂着堅持工作,大夥都勸他去醫院看看,可他卻以檢委會工作時間表已經定好為由,一直拖延。8月26日,開完檢委會後,他拖着虛弱的身子給徐玫打電話:“我開不了車了,你來接我吧。”

  徐玫明白,但凡丈夫能咬牙堅持,都不會打這個電話。她把丈夫從縣裏接回市內就直奔醫院,當時,潘非琼已高燒至39.8℃。此後,徐玫陪着潘非琼輾轉瀋陽、北京檢查就醫。

  2022年9月,潘非琼被確診為白血病。此後,他再也沒能回到熟悉的檢察院和鍾愛一生的三尺公訴席。

  潘非琼的案頭,總放着一本黨章和一本憲法,他的一生都在為黨和人民燃燒。26年轉戰撫順市人民檢察院公訴部門、案件管理部門、第七檢察部和清原滿族自治縣人民檢察院4個,三次“跨界”任職、兩次下派挂職。每次面對的都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他沒有退縮抱怨,所到之處團隊風貌總能煥然一新。

  “我不僅是檢察官,更是一名共産黨員,這是我的責任和使命!”潘非琼曾説。

  2015年,潘非琼從公訴部門調到案件管理部門。這個部門主要負責案件受理、律師接待、案件監管評查等工作,業務龐雜且難見業績,過去是院裏沒人願意去的地方。擔任案件管理處處長後,潘非琼加班加點研究文件、熟悉業務,總是謙虛地向部門同事請教問題。“沒多長時間,他就從向我們諮詢問題,轉變成指導我們如何開展工作。”撫順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張宇坦言,自己從幕後走向&前,離不開潘非琼的引領。

  “案件管理工作要站在監督者的角度評查案件,我們雖然都學過法律,但沒辦過案子,這樣的隊伍開展評查工作,難免浮於表面。”張宇告訴記者,那時,潘非琼將公訴與案管融合,為大家爭取出庭機會,直觀感受一線辦案過程,還用心觀察每個人,發現大家身上的閃光點。

  轉過年來,案件管理處便被評為撫順市人民檢察院先進集體,多名同志在黨務和業務競賽評比中獲得優異成績,1人被評為“全省檢察機關案件管理業務能手”。

  剛把落後的案件管理處帶成先進,潘非琼再次跨界到撫順市人民檢察院第七檢察部任主任。那時,第七檢察部是一個成立未滿半年、專門負責司法工作人員相關職務犯罪偵查工作的新部門。

  “既沒有成形的規章制度,也沒有可供借鑒的經驗,一切從零開始。潘檢帶領團隊啟動辦案基地建設,並推出了市、縣兩級檢察院一體化偵查辦案機制。工作中形成的經驗,後來被拿到全省檢察系統會議討論交流。”撫順市人民檢察院第七檢察部副主任王彤説。

  工作26年間,潘非琼辦理各類案件1300余件,接待群眾600余次,創造了“零過錯、零瑕疵、零上訪”的優秀業績。2024年初,中共遼寧省委追授潘非琼同志“遼寧省優秀共産黨員”稱號。

“要讓人民群眾感受到法律的溫度”

  站在公訴席上,潘非琼是一把利劍;走近人民群眾,他又情理法兼容盡顯檢察官溫度。

  2007年,潘非琼辦理的一起殺人案中,被害人妻子聽到文書號裏“撫檢刑”三個字兒,坐在地上就哭,説:“你們膽兒太大了,這還沒判,就給減刑啊?”然後抬手就打。

  待對方情緒穩定後,臉上被打得火辣辣的潘非琼耐心地講解“檢刑”和“減刑”的區別。後來又在附帶民事訴訟上補充證據、完善證詞,幫被害人妻子拿到了賠償。

  2010年初,潘非琼出庭的一起庭審中,被害人家屬情緒激動,突然拿東西砸向公訴席。差點被砸到的潘非琼沒作停頓,繼續發表公訴意見,一同出庭的撫順市人民檢察院第一檢察部副主任張博卻替他覺得委屈。“這不是藐視法庭嗎,我們憑什麼受這種氣?”

  “案發時被告人為未成年人,被害人家屬擔心得不到公正判決以致行為過激可以理解,但我們必須依法出示偵查機關的補充證據,被告人和被害人的合法權益都要被依法保護,這不是受氣。”時至今日,張博仍記得潘非琼説過的話。

  在潘非琼心中,百姓的事始終是天大的事。“一年冬天,一位老人尾隨下班的他到了家門口。我有些不安,啥情況能讓當事人跟到家裏來?老潘沒跟我多做解釋,而是讓我做一碗熱湯麵,給老人去去寒氣。”徐玫回憶説,吃過面後的兩個多小時,在臥室的她,隱隱聽見潘非琼耐心和老人解釋案情。

  “老人走後,我問他,這個事情很快就捋清楚了,何苦要在家裏説?他卻對我説,三言兩語説完法條,的確也是一種工作方式。但這是一起刑事案件,對普通家庭來説是天大的事,以老人現在的心境,單一講法律只會讓他更難過,甚至産生誤解,影響他對司法公正的信心。我希望從人性角度去理解和寬慰他,讓他覺得法律是有溫度的。”徐玫回憶。

  從不辦人情案、關係案、金錢案,是潘非琼給自己定下的一條鐵紀。在一起貪污受賄案中,犯罪嫌疑人家屬尾隨下班的潘非琼來到他家,將裝在信封裏的一沓現金扔下就走。“老潘鞋都沒顧上穿,光着腳跑到樓下,把錢退還給對方,然後耐心解釋,讓他徹底放棄通過賄賂手段為犯罪嫌疑人開脫的想法。”徐玫説。

  李瑩回憶,自己剛參加工作時,潘非琼還只是一名股級幹部,每個月工資2000多元。“他家老人身體不好,每年醫療費用很高,師父省吃儉用,身上的夾克衫磨破了袖口還在穿。那些年,他總是開着一輛又舊又破的車來上班,老遠就能聽見發動機‘突突’響。現在想來,那聲音真叫人踏實。”

  在徐玫看來,潘非琼的時間是有彈性的,用於家裏的時間緊巴巴,但他舍得拿出大把時間處理案件。“兒子高考報志願前後,他正在辦理一個緊急案件,我只好抱着電腦到他單位跟他討論,也只佔用了他半個小時。”

  治療後期,潘非琼時常陷入意識模糊狀態。“有時高燒昏迷,他還喃喃自語,我趴在他身上仔細聽,聽出他嘴裏念叨的,是幾年前甚至是十幾年前辦過的案子。”徐玫哭訴。

  潘非琼走了,但他的故事早已融入莊嚴神聖的三尺公訴席。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於力 高爽)

 

責任編輯:馮明
關鍵詞:潘非琼,公訴,案件,人民檢察院,工作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