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流金梨樹縣,守望康健二人轉-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4

11/22

11:26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2版 神州風物

不隔語不隔音更不隔心,不説臟口粉詞不帶“蔥花蒜皮”

黑土流金梨樹縣,守望康健二人轉

2024-11-22 11:26:28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12版 神州風物

  2024 年,梨樹二人轉走進德國柏林,在第八屆德國“中國曲藝周”上表演。受訪者供圖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郎秋紅 趙丹丹

  “車轱轆菜圓又圓

  踩也踩不死軋也軋不爛

  一男那個一女推動時光的磨

  腳下日月輪迴了二百年……”

  一曲《關東人與二人轉》,唱出二人轉幾百年歷史,也唱出東北人與二人轉説不完的故事,解不開的情結。

  不過,沒有到過吉林省梨樹縣的人,可能並不了解原汁原味的二人轉。

  梨樹,全國産糧大縣,也是全國唯一的“二人轉之鄉”。

  肥沃的黑土地,不僅盛産金燦燦的玉米,也孕育了東北獨有的文化基因。在梨樹地界,上至拄柺棍的,下至剛懂事的,都能唱上幾句二人轉。

  黑土流金,滋養着這門土色土香的民間藝術,從舊時唱到現在,從鄉野唱上舞&,唱出熱氣騰騰的煙火氣,也唱出了東北人剛健豪放的精氣神兒。

功不成,不出師;戲不好,不登&

  “一串鈴聲飛出村兒

  幾聲響鞭緊催驢兒

  夫妻備下四合禮兒

  新正大月去串門兒”

  在梨樹西北,有一座宏偉的扇形建築,那是梨樹二人轉綜合活動中心,也是梨樹縣地方戲曲劇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梨樹劇團”)所在地。

  走進三樓的直播間,一對演員正在表演《夫妻串門》,唱腔婉轉脆亮,身段優美靈活。旁邊十幾人的樂隊,吹拉彈奏,十分投入。

  梨樹劇團在快手、抖音開播三個多月,粉絲已近80萬人。其中有不少“90後”“00後。”

  東北二人轉草創至今,有300多年的歷史。二人轉在梨樹的初期演出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間。劇團至今還保留着舊時演出用的油燈碗、手玉子,還有第三代藝人“雙菊花”手寫的《小兩口串門》原件……歷經200多年傳承,到團長趙丹丹已是第八代。

  在寬敞的排練大廳,十幾名演員揮汗如雨。手玉子響如連珠,大板上下翻飛,手絹彩扇飛舞轉動,時如行雲流水,時如蝴蝶翩躚……這些都是梨樹劇團的獨門絕技。

  劇團團長趙丹丹説,二人轉講究“唱扮舞説絕”,演員不但要唱得好,扮相、舞蹈、説口、絕活也要樣樣精到。“功不成,不出師;戲不好,不登&。”這樣的傳統傳承至今。

  趙丹丹15歲入團,2010年摘得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在正式上&擔綱主角前,有7年時間都在“裝鍋子”(二人轉術語,意為“備份”“備胎”)。她説,梨樹是個“戲窩子”,除了國有院團,至少還有十來個小劇團常年活躍在鄉野間。在這樣的氛圍裏,差一星半點都唬不了觀眾。

  青年演員許志明初學二人轉時,爺爺很支持,説“唱二人轉好,沒愁事”。沒想到學戲唱得嗓子啞,壓腿壓出一堆“筋包”……即便現在已經能在劇團挑大梁,他也絲毫不敢松懈。

  前段時間,為了聲情並茂演好“時代楷模”王繼才,他拉着搭檔看了三遍電影《守島人》,終於找準了情緒,也哭紅了眼睛。他説,“劇團現在不論資排輩,誰唱得好誰上,對演員的要求更高了,壓力更大了。”

“不隔音、不隔語、不隔心”

  舊時的黑土地上,二人轉藝人常沿着東北糧道,行走四方,一路走,一路唱。唱才子佳人,忠孝節義,風土人情,慰藉着黑土地上的人們。無論是婚喪嫁娶,還是豐收節慶,人們都要請戲班子來唱上一段。“寧舍一頓飯,不捨二人轉”,這門民間草根藝術就這樣深深融入了東北人的生命和生活。

  “為看一場地方戲,貪黑跑出十里地。”趙丹丹至今記得20年前和前輩下鄉演出的場景。家家戶戶像過年一樣,早早搬來小板凳,前面坐著,後面站着,颳風下雨都不捨得離開。

  那時交通不便,晚上劇團就住在村小或者農家,總有農民摘下自家種的黃瓜和西紅柿塞給演員。那些小黃瓜還沒有長成,他們自己都捨不得吃。還有的戲迷追着劇團,演到哪跟到哪……

  農民把劇團當寶,劇團也把農民當親人。為了讓觀眾少遭罪,夏天他們把舞&衝着太陽,寧可陽光刺眼;冬天把舞&迎着風向,讓冷風直吹自己……

  20年過去,演員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是劇團堅持送戲下鄉的傳統沒變,“萬人圍着二人轉”的景象沒變。

  “他家的這個秘方歷史悠長

  源自於他祖太姥姥三舅的叔輩丈母娘

  在明朝為軍隊抵過軍餉

  還隨鄭和下過兩次西洋……”

  這是梨樹劇團廣受歡迎的拉場戲《致富有方》中的一段唱詞,諷刺劇中人物為了向村集體要高價,將自家的食品配方吹上天,詼諧幽默,一聽就懂。

  老百姓為啥喜歡二人轉?趙丹丹説,因為二人轉“接地氣”,與老百姓不隔語不隔音,最重要的是不隔心。她們唱花木蘭、楊排風,講述保家衛國故事,弘揚傳統美德;唱“鬧發家”“美人杯”,抨擊自私自利、投機鑽營等不良現象;唱“二狗子生死記”“樓上樓”,勸人向善向上、孝老愛親……往往是一場戲下來,有人開心,有人汗顏。老百姓問,你們是不是來過俺村,要不咋知道俺村的事?

  梨樹位於黃金玉米帶,是産糧大縣,劇團創排了以禁燒秸桿保護黑土地為主題的劇目《五嫂請客》。&上演出時,趙丹丹在台下和一個大爺嘮嗑。“大爺,唱得好不好?”“好。”“那你咋不笑?”“閨女,啥是秸桿?”趙丹丹恍然大悟。原來,在東北農村,老百姓把秸桿稱為“苞米荄子”。從此以後,《五嫂請客》有了兩個版本,城裏演時叫“秸桿”,農村演時叫“苞米荄子”……“誰的見識多,誰的嘴會説;要想嘴會説,多嘮莊稼嗑。”趙丹丹説,二人轉就是要向下扎根,向上生長,説老百姓的話,唱老百姓的心聲。

寧舍一錠金,也不咧大春

  “寧舍一錠金,也不咧大春。”這是梨樹二人轉第六代傳承人李財留給徒弟的臨終遺言,也是他一生恪守的原則,説的是二人轉藝人不能為了小利丟掉藝人的體面。

  舊時東北人多為“闖關東”而來,以光棍漢居多。在南北大炕的大車店裏,光棍漢們聽“蹦蹦戲”(二人轉在舊時的稱謂)歇腳解乏,藝人們有時會被要求帶點“蔥花蒜皮”(葷話、粉詞)。

  但在梨樹,能留下名字的,都是為人正派、唱戲乾淨的藝人。

  梨樹二人轉第七代傳承人董孝芳曾以一曲《梁賽金捍麵》唱紅全東北。從藝60多年,他一直堅守一個信念:“寧可有人説我刻板、攆不上行市,也不説一句臟口、粉詞。”

  掙錢還是堅守?擔任團長十幾年來,面對市場大潮的衝擊,趙丹丹也曾數次面臨選擇。前些年,一些民營小劇場二人轉火爆,有領導找她,“為什麼人家能掙錢你們不能?”趙丹丹説,如果把演員放到小劇場,自己在家收演出費,劇團一年掙100多萬沒問題。可是小劇場裏要迎合觀眾,讓唱啥就得唱啥,那不是梨樹劇團該做的事。後來,綜藝類節目火了,很多電視台來找她合作。“我很想通過媒體把二人轉宣傳出去。”趙丹丹説,但是一談及具體演出內容,對方開出的條件都是演綜藝、小品。“這和我們想要傳承二人轉的理念不同。”她思來想去,還是拒絕了。

  最近的一次選擇就在幾個月前。這些年,梨樹劇團名聲在外,積累了不少粉絲。一年前,部分演員開通了個人直播。考慮到大家是靠才藝掙錢,趙丹丹沒有阻攔。但是幾個月後,她發現,有的演員一晚上直播3個多小時,第二天上&嗓子是啞的。“我更擔心的是有的年輕人禁不住誘惑,為了迎合觀眾唱‘粉詞’,或者為了打賞‘傍大哥’。”她糾結許久,決定叫停個人直播。

  有的演員有意見,有的演員辭職走了,但趙丹丹不後悔。“如果和劇團的理念不一致,最終也走不到一起。”

  更多的演員選擇留下。副團長王麗麗直播不到半年,掙了十多萬,剛停播時也想過打退堂鼓。“但是思前想後,最終想明白了。”她説,“在梨樹劇團幹就別想掙大錢,想掙大錢也唱不好二人轉。”

  梨樹劇團現有演職人員70多人,其中國家一級演員7人,2010年和2020年兩次獲得中國曲藝“牡丹獎”,多人次榮獲吉林省“四大名旦”“四大名丑”。

  十幾年前擔任團長時,趙丹丹曾向老團長承諾,要守初心、走正路,“出人齣戲出作品”,趙丹丹做到了。

  “如果東北二人轉最終還有一塊陣地在,我希望它是梨樹。”趙丹丹説。

“300年老樹發新枝”

  “羅剎國向東二萬六千里——

  張廷秀未曾説話深搭一躬——”

  打開快手梨樹劇團官方賬號,以“萬物皆可二人轉”為主題的小視頻,讓人眼前一亮。歌曲《羅剎海市》和二人轉傳統劇目《回杯記》的混搭,聽起來讓人“傻傻分不清”。

  “有人説二人轉‘土’,我卻覺得二人轉挺時尚。”梨樹劇團副團長李偉説起二人轉一臉自豪。二人轉是“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唱腔極為豐富,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之稱。它是遼寧遼南戲、黑龍江龍江劇和吉林吉劇的母體。“現下許多流行歌曲也借鑒了二人轉的曲牌。”李偉説,比如,《羅剎海市》借鑒了二人轉的“靠山調”,《我的家在東北》借鑒了二人轉的“紅柳子”……

  2011年,梨樹被中國曲藝家協會認定為“中國二人轉之鄉”。2014年,梨樹二人轉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作為東北地方戲,它像許多地方戲曲一樣,仍然存在着地域局限性。如何能讓這門“非遺”活態傳承下去,讓更多人了解二人轉,特別是擁有更多的年輕觀眾?

  梨樹二人轉古今文本庫藏多達1691部,居全國二人轉院團之首。“但是我們不能趴在這兒啃老,300年老樹也要發新枝。”趙丹丹説。近年來,梨樹二人轉從內容到形式,不斷創新。

  題材更多樣。從傳統的才子佳人、男女之情擴展到當代的父子情、母女情、鄰里情,既關注家長裏短、倫理道德,也關注黨風廉政建設、新農村建設。

  時長更緊湊。二人轉的傳統大戲,有情節有故事,老觀眾喜歡。在保留經典的同時,她們更注重創排十幾分鐘的短戲,節奏輕快、時間緊湊,避免觀眾産生審美疲勞。

  服化道更精美。中國傳統戲曲普遍重“聽戲”,突出演員的唱功。但年輕觀眾更喜歡“看戲”,對演出的綜合審美更有期待。劇團重新設計服裝和舞美,並加入手持道具等新的表現手法。“《豬八戒拱地》為什麼比過去好看?因為加了手絹戲,看著更新穎。《楊排風》加了十個伴舞演員舞動十個花棍,看著更‘炫’。”趙丹丹説。

  劇團還鼓勵演員“跨界”學習其他門類藝術,在現代戲的表演中融入街舞、相聲和一些網言網語,説口更有趣,更具時尚感。

  今年夏天,劇團在梨樹南河公園連演數場,盛況空前。在聲、光、電、水幕等舞美效果加持下,舞&流光溢彩,演員光彩照人,令人耳目一新。

  “每個看完劇團演出的外地人都很驚訝,二人轉在梨樹保存得這麼完整、迭代升級這麼好、演員精氣兒這麼足。”梨樹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樾楠説,二人轉已經成為梨樹文化的代表性符號。

  梨樹是農業大縣,財政不富裕,但歷屆黨委政府都高度重視二人轉的保護傳承。近年來,省、市、縣三級聯動,投資5000萬建成了梨樹縣二人轉綜合活動中心,打造文旅融合發展的文化新地標;不久前又將劇團提級命名為“吉林省二人轉藝術劇院”,給予劇團更大發展空間,推動“二人轉+廉政文化”“二人轉+紅色文化”等演出進黨校、進校園、進軍營……

  “眼下縣里正在謀劃一個大型文旅項目,以二人轉為載體,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農、商、文、旅等深度融合,助力梨樹經濟高質量發展。”王樾楠説。

  趙丹丹對劇團的未來也有許多新想法。叫停個人直播後,梨樹劇團開通了官方直播,每天都有幾對演員輪流上場。趙丹丹説,目前還只能給演員發一點演出補助,將來如果有效益了,會進一步提高大家的待遇。眼下她正在琢磨為梨樹優質農産品代言,將梨樹劇團品牌盤活,同時也為鄉村振興助力。

  推動“非遺”出圈,也在她的謀劃之中。劇團成立了專門的宣傳小隊,幾個年輕人天天追着演出跟拍,把二人轉&前幕後的趣聞軼事拍成小視頻,在各大&&上發布,從更多渠道、更多角度宣傳推廣二人轉。

  “一轉身圓了五穀豐登夢

  二轉身富了六畜興旺年

  ……

  炕頭也能演田間也能轉

  舞&不大天地它賊拉拉的寬”

  走遍八方地,唱響四海間。近年來,梨樹劇團從線下唱到線上,從梨樹唱到北京,唱到全國,甚至唱到了全世界。

責任編輯:馮明
關鍵詞:二人轉,梨樹,劇團,東北,趙丹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