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把脈長假持股策略 市場驅動邏輯或轉向盈利驗證-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8 08:46:01
來源:中國證券報

券商把脈長假持股策略 市場驅動邏輯或轉向盈利驗證

字體:

  國慶長假臨近,持股過節還是持幣避險的抉擇再度困擾投資者,踏空焦慮與下跌恐慌情緒交織,海外不確定性與國內經濟企穩博弈,讓決策難度陡增。

  多位券商首席分析師日前接受了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部分觀點傾向於持股過節把握行情,但控制倉位、維持良好的投資心態是共識。當前,流動性寬鬆與政策支持仍是市場上行的關鍵。展望後市,隨着估值修復逐步充分,市場核心矛盾將轉向盈利驗證,這也成為中長期投資的重要邏輯。

  倉位控制或為更優解

  投資者對於持股過節還是持幣過節的抉擇,其背後是踏空的焦慮感與下跌的恐慌情緒相互交織,讓決策更具難度。

  “從歷史規律來看,長假前資金通常有規避不確定性風險、降低倉位的需求,部分資金可能落袋止盈,風險偏好回落,指數層面可能承壓。”財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發展中心總經理袁闖&&,但長假期間如果未發生重大風險事件,部分資金又將重新回流股市,推動風險偏好與市場指數上行。從內外環境來看,今年國慶期間海外不確定性因素較多,如美國經濟走勢、地緣局勢衝突等,但國內不確定性相對較少,後續中國經濟基本面和政策面預計保持平穩。

  基於上述判斷,袁闖對於不同類型的投資者給出差異化建議:積極型投資者更適合持股過節,若國慶長假無特殊風險,節後市場通常會“開門紅”;保守型投資者節前可聚焦高股息或內需消費板塊,其假期前後波動風險較低;穩健型投資者可選擇寬基指數基金,通過均衡配置降低單一板塊波動影響。此外,當前A股上漲行情未發生根本性逆轉,各類資金均可在市場調整時布局優質標的。

  “資金面正反饋是此次市場上行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衡量當前市場上下行風險相對強弱的核心標尺,目前這一反饋仍偏積極。”華泰證券研究所策略首席兼金融工程聯席首席分析師何康&&,具體來看,交易性資金活躍度維持高位,融資交易活躍度仍處於2018年以來的高位區間,近期參與交易的投資者數量再度回升,進一步印證市場交易活躍度回暖。

  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啟堯同樣傾向持股過節,他認為A股上行態勢有望延續,在上行過程中不建議輕易離場。積極型投資者可繼續參與由流動性驅動的行情,博弈AI、芯片、機器人等高彈性方向;穩健型投資者可圍繞景氣與産業趨勢擴散,聚焦港股互聯網、軍工、創新藥、新能源、新消費等景氣板塊。

  中信建投策略分析師夏凡捷則&&,目前A股市場估值已明顯修復,經濟基本面仍處底部企穩過程中,流動性寬鬆與政策支持仍是推動市場上行的關鍵因素。國慶長假期間,投資者無法應對突發事件交易,部分保守型投資者會選擇節前減倉、節後加倉以避險,這導致A股長假前5個交易日通常交易冷清、成交量萎縮,節後則易現“開門紅”。因此,積極型投資者可節前加倉、持股過節以獲取一定風險溢價;穩健型投資者可維持倉位,節後根據國內外因素變化靈活應對。

  何康認為,當下受長假效應和季末資金面擾動影響,絕對回報資金出現階段性止盈。節前股市節奏將相對平緩,不過日內波動可能仍偏大,10月中下旬各方配合度或更佳,市場有望出現新信號。

  綜合來看,在持股與持幣的選擇之外,多位分析師認為倉位控制或為更優解。通過合理的倉位管理,投資者既能保持對市場的關注度,又能維持良好的投資心態,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踏空焦慮與下跌恐慌情緒,更從容地應對長假前後的市場變化。

  長期底倉+短期彈性

  在當前複雜的市場環境中,投資者常陷入長期趨勢與短期波動之間的兩難:是堅守長期資産配置,還是靈活應對短期市場變化?為化解這一矛盾,“長期底倉+短期彈性”的組合模式逐漸受到關注。該模式旨在構建一個既能追求長期穩健收益,又能有效控制短期風險的投資框架。

  在袁闖看來,對於首要目標不是博取最高收益,而是尋求穩健增值且希望盡量避免大幅回撤風險的投資者而言,一方面,可以通過啞鈴策略構建一個具備反脆弱性的投資組合:一端可以配置具備低估值、高現金流和強防禦等特性的標的作為底倉,為組合提供壓艙石般的穩定性,一定程度上規避本金遭受重大損失的風險;另一端則聚焦於符合産業長期趨勢明確、具備高成長潛力的領域,這部分倉位旨在通過犧牲一定的估值舒適性提升組合的整體收益彈性,對於這一部分彈性倉位的持倉權重應適當控制,並設定清晰的退出機制。

  另一方面,在短期市場β存在調整風險或大幅波動風險時,投資者還可以通過靈活運用股指期貨、期權等衍生品的方式,快速、低成本地調整整個組合的系統性風險暴露。

  展望今年四季度行情,張啟堯認為,隨着市場上漲,估值驅動的修復已相對充分,後續行情演繹的核心矛盾將轉向盈利驗證。從這一層面來説,國內經濟修復力度是決定市場走勢的關鍵,而海外貨幣政策、地緣局勢更多是通過影響出口、外資流動和風險偏好等産生間接的擾動。

  針對上述因素,張啟堯建議,立足景氣邏輯與産業趨勢,挖掘優勢風格和優勢主線。

  袁闖進一步分析道,未來海外貨幣政策、地緣局勢與國內經濟修復情況將對A股市場産生複雜影響。從傳導路徑的直接性和即時性來看,海外貨幣政策的變化,特別是美聯儲的利率路徑,其影響最為迅速和清晰。

  值得關注的是,9月18日,美聯儲降息25個基點,為2025年以來的首次利率下調。這一方面會影響跨境資本流動,美聯儲的政策立場直接左右全球美元的流動性與融資成本,進而快速引發北向資金等外資的流入或流出。這類資金行為對A股市場中外資偏好明顯的權重板塊會産生較大影響。

  另一方面,美債利率的下行會直接影響全球資産的估值體系,通過折現率,對A股科技成長板塊的估值中樞形成提振。相比之下,地緣事件衝擊強烈但往往難以預測,市場多以脈衝式反應為主。國內經濟修復則關乎企業盈利的根本,但其效果需要通過連續的經濟數據來驗證,傳導過程相對緩慢。

  為應對不確定性,投資者可採取多層次的對衝策略以增強組合韌性,在資産配置層面,可考慮納入具備防禦屬性的資産。例如,黃金在風險偏好下降時通常表現穩健,而高股息、低波動的紅利資産能提供穩定現金流,在市場震蕩中起到壓艙石作用。此外,可採用價值回歸投資策略,構建以優質企業為核心的投資組合。深耕基本面,重點布局那些行業格局清晰、競爭優勢突出、財務狀況健康的龍頭企業。這類公司往往具備更強的抗風險能力和長期成長潛力,能夠更好地穿越周期波動。

  張啟堯&&,從中長期來看,相較於當前低利率的債券和貨幣市場,紅利資産仍是具備性價比的投資方向。尤其是本輪紅利資産,特別是銀行板塊,很大程度上受到保費高增且監管推動增加權益配置之下險資大幅流入,以及“固收+”資金流入的支撐。

  由於行情受到增量資金和景氣優勢共同驅動,所以未來經濟修復如果超預期,行情則有望朝着低位周期和消費等方向進一步擴散。如果海外流動性收緊,也可能階段性壓制市場尤其是成長風格的估值。考慮到國內政策依舊支持股市發展以及經濟企穩修復,市場中長期仍存在布局機會。

  “對於投資者而言,在市場上行過程中更重要的是保持一定的倉位,結構上把握當下主線,不必過度追求左側交易。”張啟堯説。

【糾錯】 【責任編輯:楊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