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降息促需求保實體-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1/21 09:25:14
來源:經濟日報

結構性降息促需求保實體

字體:

1月20日,新一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如期”下調。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布:1年期LPR為3.7%,較上月下降10個基點,為連續第2個月下降;5年期以上LPR為4.6%,較上月下降5個基點,結束了連續20個月的“按兵不動”。

1月17日,央行超額續做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和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均下調10個基點,是導致本月LPR報價下降的主要原因。業內人士認為,通過LPR傳導降低企業貸款利率,促進債券利率下行,推動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有助于激發市場主體融資需求。而5年期以上LPR下降有助于降低增量的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更好地滿足合理住房消費需求。

直接利好實體經濟

LPR是貸款市場的定價基準。LPR改革之後,新的LPR報價方式由“MLF+點差”構成,因而MLF利率下降和點差的壓降都會導致LPR報價的下行。對于此次下降,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一方面,MLF下降後LPR大概率會隨之下降;另一方面,銀行資金成本降低推動銀行減少加點。去年以來央行兩次實施全面降準,並加大對存款利率監管,優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確定方式,有效地降低了銀行資金成本,使得銀行有空間減少加點。

董希淼進一步表示,本月LPR下降,具有3個方面的積極意義。第一,進一步傳遞出穩增長的信號。“信心比黃金更重要”,近期貨幣政策持續調整産生疊加效應,有助于恢復市場主體對未來的預期和信心,激發市場投資需求,推動經濟穩步增長。第二,引導金融機構降低市場主體信貸成本。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雙雙下降,新增的短期和中長期貸款利率都有望進一步下行,直接利好實體企業。第三,有助于更好地防范金融風險。去年11月和12月,銀行信貸投放增速有所下降,今年1月“開門紅”情況並不理想,部分銀行甚至出現“資産荒”。如果信貸萎縮的局面得不到扭轉,銀行體係的風險也將加大。

“央行此次下調MLF傳導至LPR下降,目標就是引導金融機構降低企業與居民的融資成本,刺激信貸融資需求,穩定市場預期,保市場主體,穩定就業,促進投資和消費良性迴圈。目前國內經濟面臨新的下行壓力,企業預期有所轉弱,去年12月企業中長期人民幣貸款連續第二個月同比回落,居民中長期貸款同樣不及預期,反映出實體經濟信貸需求偏弱。”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認為。

同樣,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LPR報價跟進下調,將明顯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並釋放貨幣政策靠前發力的信號,而房地産市場下行壓力也會有所緩解。這將有效對衝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LPR調整之前,LPR機制還于1月19日出現兩大調整,一是報價行出現變動,二是報價時間有所調整。“LPR本年度第一次發布就下調,發布時間也從每月20日(遇節假日順延)上午9:30調整為9:15,促進LPR發布時間與金融市場運作時間更好銜接,傳遞出央行加強預期管理、呵護市場信心的明顯信號。”董希淼認為。

滿足合理住房消費需求

在此次調整中,作為房貸利率的錨,5年期以上LPR也迎來了2020年4月以後的首次下調。這對于“房貸一族”來説,在加點基數不變的情況下,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房貸支出。以100萬元貸款金額、30年期等額本息還款的按揭貸款為例計算,每月月供可下降大約30元。

“對住房消費者而言,5年期以上LPR下降將有助于降低增量的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更好地滿足合理住房消費需求,進而降低房地産市場波動,保持健康平穩發展態勢。”董希淼表示,由于多數存量貸款重定價日為每年1月1日,本月5年期以上LPR下降對存量個人住房貸款的影響相對有限;2個期限的LPR與上月一樣仍然非對稱調整,未向房地産市場發出寬鬆信號,反映出“房住不炒”的基調仍然不變。

周茂華也表示,本次5年期以上LPR下調,將利好剛需、改善型住房需求,但並不意味著房地産政策轉向。本次5年期以上LPR調降5個基點,小于MLF調降的10個基點,一定程度上釋放了對房地産是托底而非刺激的信號。另外,短短一個月1年期LPR累計下調15個基點,與5年期以上LPR下調5個基點形成明顯反差,顯示出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支援明顯發力,同時説明央行政策支援的重心仍在實體經濟。

從更廣泛的層面看,LPR下調不僅對房地産市場有影響,也將影響各行各業,惠及更多主體。央行副行長劉國強近日表示,LPR是一個宏觀變數,它的變動不針對具體的行業,對所有行業都有影響,也不是針對某個人,而是一個總量性的、普惠性的變數。

實際上,相比于1年期LPR調整主要影響流動性貸款(主要是企業短期流動性貸款和個人短期消費貸款),5年期以上LPR下調對降低全社會融資成本的覆蓋面更大。隨著此前LPR改革的推進,目前銀行存量貸款和新發放貸款中,個人住房貸款、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固定資産貸款等絕大多數都是使用5年期以上LPR作為貸款利率的定價基準。

以我為主應對外部影響

當前,主要新興市場國家大多進入加息周期,影響著全球金融市場流動性的美聯儲也釋放出加速加息的信號。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同時下調政策利率並引導貸款利率相應下調,是否會帶來較大的外部衝擊?

業內人士認為,從時機選擇看,在美國加快收緊貨幣政策之前,本月LPR下行的時間窗口較為適宜,實際上為我國贏得了應對發達經濟體金融政策外溢風險的主動空間。

“中美貨幣政策不同步並非首次出現,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就出現背離。疫情發生後,我國貨幣政策總體保持穩健,為後續政策操作留下了空間,與美聯儲等主要經濟體超寬鬆貨幣政策明顯不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表示,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國貨幣政策堅持以我為主,現在的貨幣政策操作也切實體現了這一點。面對美聯儲加息預期增強,我國貨幣政策靠前發力,不僅抓好了美聯儲尚未加息的“窗口期”,也可以對穩定我國經濟增長發揮更好的作用。

“下一步,我國貨幣政策應更加主動有為,更加積極進取,注重靠前發力。目前,我國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為8.4%,降準仍有一定空間;政策利率、市場利率也有繼續下行的可能。”董希淼認為,當然更重要的是,要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加大對金融機構的正向激勵,使流動性更高效、更精準地注入實體經濟,從“寬貨幣”轉向“寬信用”。

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近日也表示,近期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開始調整,市場對美聯儲加息和縮表也有較強預期。我國的宏觀經濟體量大、韌性強,應對疫情以來堅持實施正常的貨幣政策,沒有搞“大水漫灌”,而是搞好跨周期設計,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金融支援實體經濟力度穩固,金融體係自主性和穩定性增強,人民幣匯率預期平穩。這些都有助于緩和及應對外部風險。總的來看,發達經濟體政策調整對我國影響有限。

【糾錯】 【責任編輯: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