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融之筆繪就鄉村振興綠色發展新畫卷——來自雲南農村金融的觀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1 10/20 11:08:31
來源:新華網

以金融之筆繪就鄉村振興綠色發展新畫卷——來自雲南農村金融的觀察

字體:

新華網昆明10月20日電 題:以金融之筆繪就鄉村振興綠色發展新畫卷——來自雲南農村金融的觀察

新華網 李函林

金融是立足新發展階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活水之源。

央行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涉農貸款余額41.66萬億元,同比增長10.1%。在雙迴圈新發展格局下,金融助力鄉村振興按下了“快進鍵”,巨量的消費和投資需求正被釋放出來,成為我國金融産業發展的一片藍海。

如何繪制鄉村金融新藍圖,打造鄉村金融新生態?記者近日實地走訪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麗江等地進行一線調研發現,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正為鄉村振興發展增添強勁動力。

用金融活水澆灌萬畝良田

金秋時節的怒江大峽谷,群山披綠,碧水滔滔,一條條天然的綠色長廊蜿蜒數百裏。山澗箐溝旁,漫山遍野結滿了紅彤彤的草果。

作為日常食用香料,草果被當地稱為“致富果”,承載著農戶們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希望。 如今,這裏已成為雲南最大的草果種植基地。

“你能想像這裏曾是一片荒山嗎?”雲南怒江州貢山縣茨開鎮雙拉娃村村民馬玉龍介紹説,怒江州地處中緬交界地,98%的土地是高山峽谷,曾經是中國最貧困的“三區三州”之一。

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馬吉鄉木加甲村村民將採摘的草果裝筐。新華社發(楊雪輝 攝)

實施精準扶貧以來,當地政府挖掘氣候資源優勢,著力帶動群眾發展特色産業。“前幾年在村委會的號召下家家戶戶種草果。大家靠草果都富起來了。我們一家5口曾經是建檔立卡戶,現在我家的摩托車也換成了小汽車。”馬玉龍説。

“去年9月我們家申請了5萬元的‘草果貸’,用于擴大種植面積”。馬玉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種植了30畝草果,每年通過種植草果能有2、3萬元的收入。

從昔日的荒山之地到如今連片萬畝的草果種植地,草果不僅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金果果”,同時草果樹本身能夠穩固山坡坡體,脆弱的生態環境得以改善,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

産業振興,資金是關鍵。“政府風險補償基金+農戶”貸款新模式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鋪起一條致富路。馬玉龍説:“以前被貸款難、貸款慢的問題困擾,現在操作特別方便,在家點點手機,不用任何擔保,幾天時間貸款就下來了。”

農行貢山縣支行行長和春淩介紹,通過互聯網、大數據技術,批量採集了草果種植戶的相關數據,建立信貸模型主動授信,符合小額信貸條件的草果種植戶可實現係統自動審批,在需要資金時可快捷貸款。

“目前全州累計投放草果貸808筆,貸款金額4091萬元。”農行怒江分行行長沈煦説,“在多年服務‘三農’過程中總結的經驗就是‘真實合理’,即真人、真事、真用途,以及合理的額度。”

在鄉村振興中,越來越多像馬玉龍一樣的農戶正在因金融支援而獲益。得益于多年持續不懈地培育,草果、羊肚菌、核桃等作為等特色産業為雲南的廣大農民脫貧致富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這些特色産業成功的背後,無一不是經過財政優先支援、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擰成一股勁,合力讓一個個“土特産”闖出了名堂,走出一條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共贏相生的新路。

活水引來,萬物生長。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向縱深推進,金融機構在特色産業開展了生動實踐,有效疏通了金融資源流向農村的梗阻,助力實現“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讓一方水土真正“富養”一方人。

用綠色金融打造金山銀山

青山如黛,碧水微瀾,魚兒在水中嬉戲,水鳥在草叢中覓食……這裏是雲南麗江玉龍縣拉市海高原濕地。

這片生機勃勃、日新月異的生態濕地發展背後,是自然環境的大幅改善。

曾幾何時,拉市海的入湖污水、村民不規范地組織旅遊活動和不規范地農業生産行為突出。麗江市玉龍縣拉市鎮打漁村村民李文紅説,以前住在拉市海邊,污染特別大,生活垃圾、牲口糞便全部都排到湖裏面了。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拉市海保護治理攻堅取得了明顯成效,水質常年保持在Ⅲ類,鳥類由1997年的2.5萬多只增加到2020年的12.2萬多只,實現了“人退鳥進”。

拉市海自然保護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梁志強 攝)

這片生意盎然的背後離不開金融活水的支援。為促進拉市海生態旅遊産業轉型升級,農行麗江分行為拉市海旅遊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建設提供4.2億元的信貸支援。

“項目建成後,將更好地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和拉市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的問題,預計年接待遊客366.8萬人次以上,間接提供旅遊就業崗位2000多個。”玉龍國有資本投資運營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劍飛説。

“綠色金融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事關生態、産業興旺與城鄉融合發展。通過貸款,助推當地鄉村振興綠色生態建設,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三效合一。”農行麗江分行行長蘇振華説。

堅定堅決的治理,不僅換來了水凈、岸綠、景美,也進一步暢通了拉市海的城市建設發展思路——發展集旅遊、生態、産業為一體的綠色經濟帶。如今的拉市海,實現了生態保護和旅遊産業協調發展,呈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的新氣象。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的一筆寶貴財富。讓鄉村宜居宜業,是人民群眾的殷切期盼。為支援拉市海環境治理,打漁村村民李文紅和其他33戶村民為騰退保護空間集中搬遷到打漁新村。
麗江市拉市海打漁村1組村民梁勇説,如今我們村不僅住上了新房,村民還當上了拉市海的巡護員,切實感受到宜居宜業美麗鄉村的獲得感、幸福感。

山水之間,一抹記憶中的鄉愁靜靜流淌。拉市海的生態優勢通過引入金融活水轉化為發展優勢,美麗風景正在變成“美麗經濟”。

用普惠金融潤澤農村發展

在雲南怒江貢山縣獨龍江的鴻達超市,不時有村民前來辦理小額取現、零錢兌換及購買日常生活用品。

“這就像是設在‘家門口的銀行櫃檯’,取錢、轉賬匯款、繳社保、醫保……幾分鐘就辦完了,”鴻達超市負責人沈菊介紹説,自從有了這個惠農支付點,我們取點零用錢再也不用跑到很遠的鎮上去了。”

“自2018年開始,普惠金融服務站把普惠金融業務帶到我們村,附近大多數村民來這裏存取過現金,到現在共交易366筆,金額20.5萬元,代繳‘兩險’300筆左右。”沈菊介紹説。

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風光。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普惠金融服務站和惠農支付點已成為當地“助農”“便農”“惠農”的延伸櫃檯,將普惠金融産品和服務送到田間地頭,真正做到打通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

如今,隨著資本的持續進入,雲南的鄉村造血功能正在不斷強化,成功的例子不斷涌現:有的村通過轉型發展吸引資金,發展鄉村民俗進而變成了旅遊大村;有的村改變種養結構,富民富村;有的村利用傳統優勢産業,引進資本打造高端品牌……內生動力與金融助力相得益彰,激活了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

在農村金融實踐發展中,金融機構積極創新,形成了一批行之有效的成熟模式,在增加農村金融服務供給、滿足農村信貸需求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農業銀行雲南分行副行長江濤看來,農村貸款具有小額、分散,客戶數量大,資訊不對稱,缺少有效抵押物等特點,金融機構服務“三農”存在成本高、風險高、管理難等問題,導致一邊需求巨大,一邊供給不足。“我們必須全力支援鄉村振興,同時也要控制好風險,做到商業可持續發展。”

“農村地域廣、各地差異大,金融服務‘三農’不能一刀切與齊步走,而要結合各地優勢産業和資源稟賦創新特色服務,因地制宜開展本地化的金融産品創新。”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處長吳比説。

專家表示,在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同時,也會促進金融回歸本源,有效防控風險,確保行業平穩健康發展。未來在科技賦能下,農業互聯網貸款、農業保險等領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用金融活水澆灌萬畝良田,用綠色信貸打造金山銀山,用普惠政策潤澤農村經濟發展……多彩雲南,“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新圖景正在徐徐鋪展開來。

【糾錯】 【責任編輯:李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