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投資者看來,港股一直以來都是“價值洼地”。雖然近兩年港股市場表現不如A股,但最近機構對港股的關注度快速升溫。在券商唱多、公募加倉的背景下,今年凈買入港股的南向資金總額接近6000億港元,達到歷年之最。
機構人士指出,目前港股相較于A股的“性價比”突出,港股優質資産數量不斷增加,疊加企業盈利回升和資金持續流入,港股長期估值折價及賺錢效應不足的局面有望改變,港股明年的投資機會值得期待。
南向資金大舉買入
截至11月24日,今年以來的上證綜指漲幅為11.56%,深證成指、創業板指今年以來的漲幅更是達到33.28%和48.76%。與A股市場相比,港股市場表現落後,今年以來恒生指數跌幅為5.76%。
但經過了兩年的沉寂後,港股市場的關注度在近期快速升溫。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23日,南向資金當月合計凈買入港股達556.34億港元,約合人民幣476.08億元。縱觀2020年,資金南下買入港股的勢頭從未改變,流入港股市場的南向資金總額達到了歷年來最高水平,今年以來南向資金凈買入港股達5972.58億港元,約合人民幣5334.89億元。自港股通開通以來,南向資金合計凈買入港股金額達到了16555.36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4398.43億元。
第三季度以來,多家基金公司積極布局港股。以易方達基金為例,根據三季報,易方達旗下基金整體加倉港股的跡象明顯,截至9月30日,易方達旗下10只基金産品的港股配置比例超過40%。其中,張坤管理的易方達亞洲精選、易方達優質企業三年持有和易方達藍籌精選的港股配置比例均超過40%。興證全球基金謝治宇管理的興全合宜也在第三季度增加了港股配置比例,前十大重倉股中除了第二季度已經持有的美團點評和騰訊控股,第三季度還買入比亞迪股份。前海開源滬港深價值精選的港股配置比例更是從第二季度末的4.81%提升至第三季度末的37.06%。
此外,還有多家公司基金布局,正在或即將發行滬港深基金。創金合信基金正在發行創金合信港股通量化,德邦基金、南方基金即將發行德邦滬港深龍頭、南方滬港深核心優勢。
AH“剪刀差”擴大
Wind數據顯示,衡量AH股比價的主要指標滬港AH溢價指數在10月初超越了2015年的高位152.03點,達到154.23點,創下過去10年以來的新高,該指數目前仍在高位附近波動。截至11月23日,有13家上市公司的AH股溢價率超過300%,其中最高的浙江世寶和復旦張江溢價率超過500%,分別達到了514.48%和506.84%,還有國聯證券、新天綠色能源等5家公司的溢價率也都超過400%。招商基金指出,目前港股相較于A股的投資性價比處于歷史高位,從中長期的角度來看,在“弱美元、穩人民幣”趨勢下,港股中資股的盈利確定性高、低估值的優勢明顯。
德邦基金海外與組合投資部總經理郭成東指出,港股已有兩年多表現落後于A股市場,AH“剪刀差”不斷擴大,體現了兩個市場在風險溢價上的側重點不同。“回到市場本身,我們必須看到,過去三年,港股生態變化已悄然開啟,市場結構有了大的蛻變。2018年上半年,香港交易所修改規則允許沒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前來上市,生物科技股成為了市場近年的熱點板塊;2019年,一些同股不同權的公司在香港上市,開啟了中概股回歸港股的大潮;2020年9月初,港交所首次提出可將兩地上市及同股不同權公司納入恒指,‘新經濟’板塊的佔比大幅提升。”
郭成東還介紹,11月13日,恒生指數照例公布了季度指數調整結果。從此次指數調整中看到,“新經濟”佔比提升的趨勢愈發明顯。對比2014年港股通剛剛開啟之時,金融業(Wind一級行業分類)佔到47%,2016年金融業權重仍佔到46.8%,最新調整後,金融業佔比下降到32%,可選消費、信息科技已合計佔到46%。歷時數年的主動調整,為港股市場帶來了大量的優質資産。而未來優質新經濟龍頭標的的增加,也有望改變港股長期估值折價及賺錢效應不足的局面。
港股估值或抬升
對于港股後市的投資機會,機構普遍持積極態度。德邦基金認為,當前港股市場對資金的吸引力已開始體現,明年伴隨基本面向好,“新經濟”投資標的增加,港股估值仍有抬升空間。
興業證券張憶東也表示,港股不會持續保持低估值狀態。從中短期投資風格看,今年全球市場成長風格跑贏價值;另外,國內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具有增長彈性的消費、科技、醫藥、先進制造業長期發展趨勢明朗,傳統行業高增長階段已經過去,未來或修復到合理的估值水平,對應港股中傳統行業的龍頭,也會經歷價值重估階段;與此同時,今年恒生國企指數、恒生指數編制方法調整,未來科技將納入較大權重,指數編制與時俱進,反映經濟新變化趨勢,估值也會發生變化。
廣發基金國際業務部負責人李耀柱相對看好港股互聯網行業的投資機會,他表示,中資互聯網企業到香港上市,企業增長質量會有所提升。因為內地的數字化轉型會依賴這些公司進行數據結構化應用。而且互聯網行業監管趨嚴,會推動這個行業更規范、發展動力更強勁。
中證網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中國證券報·中證網與作品作者聯合聲明,任何組織未經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以及作者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網注明來源非中國證券報·中證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更好服務讀者、傳遞信息之需,並不代表本網讚同其觀點,本網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持異議者應與原出處單位主張權利。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