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57平方公里的東極島上有一首歌,是信仰般的存在-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04 11:59:53
來源:新華網

在2.57平方公里的東極島上有一首歌,是信仰般的存在

字體:

盛夏來臨,位於祖國最東端的東極島上,濃霧被日光碟機散,楊柳的青綠漸漸濃郁。每天清晨,駐島的巡邏小分隊,都會迎着祖國東海第一縷朝陽,踏上環島的執勤路。

“雲霧滿山飄,海水繞海礁,人都説咱島兒小,遠離大陸在前哨,風大浪又高……”走在祖國的海防線上,執法員們總會不自覺地哼唱起這首誕生於半個多世紀前、充滿真摯情感的歌謠,而這首歌也被駐守在此的執法員們稱為“最美海島歌曲”,傳唱了一代又一代。

多少年來,在這座面積僅有2.57平方公里的小島上,執法員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守同一座島,唱同一首歌,用他們的話説,這早已成為“信仰般的存在”。對於他們而言,在這首歌中找到了青春的價值、找到了堅守的意義、更找到了與祖國山河“血肉相連的紐帶”。

這支平均年齡只有26歲的隊伍,擔起了守衛東海前哨的神聖職責。他們幾乎日夜堅守在渺無人煙的汪洋上,守護漁民平安歸航是他們的職責使命。在他們中,有孩子剛滿月的父親、有剛剛新婚的丈夫、也有離家萬里的孩子,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因為同一個夢想相遇,有了一個共同的身份。在這些執法員之中,肖寧寧對這座島的情愫尤為特別。

從平原長大的肖寧寧從未想過,有一天會遠赴山海,一頭扎進偏遠的海島。2011年,大學畢業後的他橫跨大半個中國來到島上,從未見過大海的他被眼前碧波浩瀚的景色所震撼,但回過神來,島上簡陋的住宿條件、潮濕腥臭的生活環境、時有時無的信號卻又給了他當頭一棒。就如歌詞中寫的那樣:“從來不長一棵樹,全是那石頭和茅草……”

初登島時,站在碼頭的肖寧寧眺望遠方的山坡,陡峭的岩壁上,一筆筆紅黃油漆勾勒出一幅大大的中國地圖,“祖國在我心中”六個大字格外醒目。同行的執法員汪祺介紹,“那是守島的先輩們留下的,他們把對祖國的熱愛刻上峭壁,成了獨一無二的光榮勳章。”

在守島的日子裏,除了要忍受孤寂之外,艱苦惡劣的生活環境更是挑戰。“風唱歌,沙跳舞,馬尾松枝拉二胡;吃爛菜,喝鹹水,當日報紙隔月讀”,這句朗朗上口的繞口令是這座海島的真實寫照。由於遠離大陸,島上的補給全靠給養船運送,每年11月到來年4月的風浪季節,海上補給線被切斷,在長達150天的時間裏執法員們都面臨着啃鹹菜、喝雨水的艱難生活。

每當補給中斷時,他們便會上山挖野菜、摘野果、接雨水,小蔥拌豆腐在執法員們的口中是“珍珠燉翡翠”,青椒炒紅椒則成為了“絕代雙驕”。島上艱苦的環境,漸漸在他們的眼中成為了一種磨煉,讓一代代守島人得以在貧瘠的土地中紮下根來,長成一棵棵參天大樹。

“如果好地方都想去,苦的地方沒人來,那國門誰來守?海防線誰來守?”守島14年,肖寧寧總結出的這句話。他説:“你為什麼愛一個地方?那是因為你把愛留在了那裏。”每到夜幕時分,與祖國大陸隔海相望的東極島總是寂靜地融於一片夜色之中,而在這裡發生的故事也跟着潛藏進了海天之間。

2021年國慶前夕,肖寧寧接到妻兒準備來島上探親的消息後,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掃地、拖地、擦窗戶、洗被套……還託人從島外帶回一大袋零食水果和玩具,興衝衝地拍照發給妻子,“一切準備就緒!”

日子是掰着手指頭過的,妻子帶着僅3歲的寶寶從河北老家坐飛機、乘高鐵、趕大巴,終於來到距東極島最近的輪渡站,等待着第二天上島團聚。

夜裏,肖寧寧收到妻子的信息,“外面好像下雨了。”他隨即安慰道:“放心吧,一覺睡醒天就晴了。”然而,後半夜的風越刮越大,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清晨,上級通知全島進入一級防&準備,這也意味着所有的船停航停運

海風呼嘯,如刀一般割着肖寧寧的心,海的那邊,寶寶因水土不服發燒了,妻子一個人帶着孩子跑醫院,肖寧寧卻只能像熱鍋上的螞蟻幹着急,短短幾十公里的航線,卻成了一家人無法逾越的鴻溝。

“寶寶已經退燒了,不要擔心我們,安心守島。”看著妻子的微信和空蕩蕩的家屬房,肖寧寧終於壓抑不住心中的難過,七尺男兒悄然落淚。

也正是這一年,電影《守島人》在全國上映,片中“時代楷模”王繼才夫婦的故事深深感染着肖寧寧。在影片最後,隨着開山島上國旗迎着朝陽升起的畫面被定格,他領悟到,“島不僅是家,更是國,守島就是守國。”

寒來暑往,春去秋來。駐島輪換制度讓這座海島始終流淌着新鮮的血液,漸漸地肖寧寧明白,或許今後的崗位會變,但堅守的意義始終不變,他用數十年的青春將這份最真摯的愛融入這片荒蕪的山海。

夏日的風,吹動着海岸線上鮮紅色的旗幡,遠處海面上不時傳來響徹雲霄的汽笛聲。面朝大海,肖寧寧眺望著如今煥然一新的小島,不自覺地又哼唱起了那首歌謠:“搬走那石頭,修起那營房,栽上那松樹,放牧着牛羊,這兒就是我們的第二個故鄉......”(郭晨凱)

【糾錯】 【責任編輯:李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