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雷發展加快智能化步伐-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6/23 09:20:59
來源:解放軍報

水雷發展加快智能化步伐

字體:

  圖為芬蘭武力防禦公司研發的“攔截者”PM16沉底智能水雷。資料圖片

  水雷是一種極具殺傷效果同時相對廉價的武器。從敵我目標識別能力上看,以前的傳統水雷不少是“一根筋”,只要傳感器數值達到一定閾值,不管是敵方還是己方的艦艇一律加以攻擊。隨着科技發展,各國新研發的水雷開始出現智能化趨勢。

  水雷一般通過所搭載的聲學、磁場、壓力和電場等傳感器來感知目標。與傳統水雷不同的是,現今各國新研發的水雷不少引入了智能化算法,有的甚至被賦予機器自我學習能力。智能化算法和機器自我學習能力,在幫助水雷探測、辨識、分類目標甚至做出決策方面發揮着關鍵作用。正是這種不同,讓這些新型水雷成為智能水雷。

  以俄羅斯紅寶石海洋機械中央設計局主導研發的“表面”智能水雷為例,其主要由兩部分組成:水雷本身和專用控制裝置。專用控制裝置的核心是計算機系統,能基於人工智能技術對傳感器所獲取數據進行快速處理,並在綜合分析判斷基礎上向水雷發出相應指令。美國的“雙髻鯊”智能水雷也是如此。其採用模塊化設計,內置多個功能模塊,其中之一就是“指揮、控制、信號處理和決策”模塊,能夠給出是否向目標艦艇發起攻擊的判斷。芬蘭武力防禦公司研發的“攔截者”PM16沉底智能水雷,則配有聲學、壓力和磁場傳感器,布設人員可通過手持設備對傳感器進行編程,從而使水雷能有選擇地攻擊一些目標。

  在水雷智能化方面,各國會因為實際需要和研發水平不同而有所側重。比如“表面”智能水雷能在專用控制裝置“統領”下與傳統水雷搭配使用,形成更大範圍的雷障。“攔截者”PM16沉底智能水雷能根據指令進入休眠狀態或恢復戰鬥狀態。

  智能化水雷的另一個特點,是集成遠程通信手段,從而使水雷的使用方式更加多樣。“表面”智能水雷的通信裝置集成在水雷本身,借此,布設後的雷障就可經由通信鏈路成為協調統一的整體,實現所布設水雷的組網協同,進而形成智能化立體封鎖區,在專用控制裝置的“指揮”下有針對性地發起攻擊。“雙髻鯊”智能水雷也擁有通信模塊,通過聲學調製解調器,該智能水雷可與附近潛艇、傳感器和其他“雙髻鯊”進行水下通信。土耳其相關企業研製的“馬拉曼”智能偽裝沉底水雷和UCA空射智能水雷,在集成遠程通信手段基礎上,操作人員可對水雷進行“人在回路中”式遠程遙控。

  在提升智能化水平的同時,該類水雷其他方面也在發生變化。有的進一步拓展多任務能力,能打擊更多類型的水面和水下目標;有的不僅可通過飛機、艦艇等部署,還能用無人潛航器部署,增強行動隱蔽性並提升攻擊效能;有的強化機動能力,比如能以水雷的方式布設,被“喚醒”後則能以魚雷的方式對目標發起打擊;有的可通過浮標、無人艇、無人機等中繼通信,接受其他裝備所獲取的態勢信息,從而使打擊更加及時高效;有的使用開放式架構軟體設計,以便今後融合增加新功能。

  當前,智能水雷的發展也面臨一系列技術挑戰。比如,為了獲得更高的“智商”,智能水雷不得不使用更加複雜的電子元件及系統,而這些電子元件和系統容易受到電子干擾,影響其使用可靠性和安全性;在複雜水文環境中使用高精度傳感器,會增加傳感器的虛警率,如何對這一問題進行破解也是技術難點。能否攻克這些技術難點,是今後智能水雷可否重塑水雷戰規則的前提條件。(陳紅軍 蘇 健)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