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色列日前突然發動的猛烈襲擊中,伊朗多名高級別軍事指揮官遇襲身亡,迫使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緊急啟動大規模人事任命,一批新上任的將領迅速補位,繼續在衝突一線與以方展開鬥爭。
指揮層遭到重創
根據公開報道,6月13日,以色列發動的空襲以令人震驚的精確度重創伊朗軍事領導層。空襲造成包括伊朗武裝部隊總參謀長穆罕默德·巴蓋裏、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總司令侯賽因·薩拉米、應急指揮部(Khatam-al Anbiya)司令阿里·拉希德、以及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航空航天部隊司令阿米爾-阿里·哈吉扎德在內的多名核心將領遇難。
據多家美媒報道,伊朗最高領袖顧問、伊朗國家最高安全委員會秘書阿里·沙姆哈尼疑似重傷不治身亡。沙姆哈尼不僅是安全事務的長期操盤手,更是2023年在北京成功實現沙伊復交的關鍵人物,其損失對伊朗內政外交影響深遠。
面對指揮鏈的驟然斷裂,哈梅內伊於遇襲當日火速簽署晉陞與任命令:穆罕默德·帕克普爾臨危受命,接掌革命衛隊總司令要職;原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軍隊總司令拉希姆·穆薩維轉任伊朗武裝部隊總參謀長;阿里·沙德馬尼被擢升為應急指揮部司令;阿米爾·哈塔米 填補穆薩維留下的空缺,成為新任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軍隊總司令;14日,馬吉德·穆薩維被任命為至關重要的伊斯蘭革命衛隊航空航天部隊司令。這場閃電般的人事重組,旨在最短時間內止血,防止伊朗軍事機器因“大腦”缺失而癱瘓。
獨特的軍事架構
綜合多家伊朗媒體報道,伊朗武裝力量由三大力量構成: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軍隊和伊朗警察司令部。其中,革命衛隊地位特殊,依據伊朗憲法第150條設立,核心使命是捍衛伊斯蘭革命成果與政權穩定。半島電視台報道指出,革命衛隊擁有約19萬現役兵力(含預備役超60萬),掌控彈道導彈研發、對外秘密行動及地區代理網絡支持(如中東什葉派武裝),是伊朗國防與地區影響力的真正引擎。軍隊則承擔傳統國防任務,警察司令部負責國內治安。
維繫這三大力量協調運作的則是伊朗憲法第110條賦予最高領袖的絕對統帥權,以及兩個關鍵機構:武裝部隊總參謀部(主司跨軍種戰略規劃與政策制定)和其平行機構應急指揮部(負責軍事行動協調與戰役執行)。美國戰爭研究所此前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13日襲擊的致命之處,恰恰在於以色列同時消滅了伊朗總參謀部和應急指揮部的最高指揮官。這無異於瞬間切斷了伊朗軍事體系的“戰略大腦”與“行動神經”,嚴重削弱其策劃與執行複雜軍事行動的能力。
作為此次打擊的重點目標,伊斯蘭革命衛隊航空航天部隊的損失尤為關鍵。該部隊是伊朗“導彈盾牌”與無人機集群的締造者與操控者,擁有中東最大的導彈庫。儘管其司令哈吉扎德及高層在首輪打擊中身亡,該部隊仍展現出頑強韌性,後續持續發動了多輪的“真實承諾-3”導彈和無人機反擊。新任司令馬吉德·穆薩維肩負的重任,便是在重創下維持這一核心威懾力量的有效運轉。
不少人參加過兩伊戰爭
哈梅內伊的最新任命凸顯了在危機中求穩圖存的考量,新任將領均歷經戰火洗禮或在軍事領域深耕多年。
武裝部隊新任總參謀長拉希姆·穆薩維出生於1960年,從1979年參軍起便扎根軍旅。兩伊戰爭期間,他在庫爾德斯坦第28師和胡齊斯坦第33炮兵群的戰功為其贏得聲譽。擁有最高國防大學博士學位的他,履歷完整覆蓋陸軍聯合參謀長、軍隊總司令及應急指揮部防空基地指揮官,深諳跨軍種聯合與國土防空。他的當務之急是修復因巴蓋裏陣亡而功能受損的總參謀部,重新激活其作為全軍戰略協調核心的效能。
革命衛隊新任總司令帕克普爾1979年加入聖城旅即投身前線,兩伊戰爭中在精銳的第8納傑夫師和第31阿舒拉師擔任要職。2009年執掌革命衛隊地面部隊後,他在動蕩邊境的日常管理和不對稱作戰中積累了豐富經驗。
應急指揮部新任司令沙德馬尼於革命初期加入革命衛隊並參與兩伊戰爭南線作戰(第32伊瑪目侯賽因師)。以色列軍方17日宣稱其已在新一輪襲擊中被清除,並強調他與哈梅內伊關係密切,但伊朗官方對此保持沉默。若沙德馬尼仍在任,急需在總參謀部亦遭重創的背景下,重建應急指揮部對軍事行動的實時指揮與控制能力,確保軍事指令在混亂中得以有效貫徹。
相比其他將領,伊斯蘭革命衛隊航空航天部隊司令馬吉德·穆薩維准將的公開履歷較少。哈梅內伊強調其擁有“寶貴的資歷和經驗”,晉陞基於部門推薦。伊朗媒體稱,他是伊朗先進導彈與無人機系統的“主要設計師”之一,長期在高級國防技術委員會任職,並在此前任該部隊副司令。他的核心使命是確保這支遭受重創的戰略力量的研發、生産與作戰能力依舊能在高壓下維持威懾與反擊的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