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側甲雷——準確感知 旁敲側擊-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30 16:20:22
來源:解放軍報

反坦克側甲雷——準確感知 旁敲側擊

字體:

  TM-83反坦克側甲雷。 資料圖片

  近年來,在一些熱點地區的武裝衝突中,反坦克彈藥得到廣泛運用。其中,就有反坦克側甲雷。

  一般來説,正面裝甲是坦克的防護重點。在複合裝甲和爆炸反應裝甲加持下,這一部位是現代主戰坦克最難以被擊穿的部位。於是,為有效擊毀對手坦克,一些國家的研究人員將目光投向坦克的側面裝甲,這個部位防護力較弱,通常不及正面裝甲防護力的一半甚至更低。以美國M1A2坦克為例,其早期車型的正面裝甲防護力相當於550毫米厚等效均質鋼裝甲,而其經過改進的後續車型,側面裝甲防護力也只相當於約100至150毫米厚等效均質鋼裝甲。基於這一點,各國研究人員開始在坦克側面尋找將其擊毀的突破口,反坦克側甲雷隨之問世並得到迅速發展。

  由於攻擊的是坦克的側面,反坦克側甲雷在構造與使用方式上與地雷明顯不同。反坦克側甲雷不能埋在土裏,而需架設在地面之上,包括在道路、建築物或一些掩體旁,不過其架設地點要求相對隱蔽。俄羅斯的TM-83反坦克側甲雷甚至可架設在一些樹杈上。有的反坦克側甲雷可以看作觸髮式的“火箭彈陷阱”,不過,其發射筒換成了支架,無需肩扛即可自動發射。如美國的M24反坦克側甲雷,發射的是M28A2 HEAT火箭彈。

  戰鬥部構造方面,反坦克側甲雷“奉行”實用主義理論。有的使用空心裝藥戰鬥部,德國DM22 PARM系列反坦克側甲雷就是如此,其明顯標誌是帶有炸高棒。有的使用爆炸成形戰鬥部,如法國的MAHF1反坦克側甲雷,其噴出的是金屬“穿甲彈”,旨在借助自鍛破片的動能擊穿裝甲。還有的採用串聯戰鬥部,以應對爆炸反應裝甲,提升毀傷效能。這種不同,也導致各國反坦克側甲雷在形狀和裝藥量方面有所不同。

  對反坦克側甲雷來説,準確高效地感知目標是達成作戰目的的關鍵。早期的反坦克側甲雷用光纜來確定發射火箭彈時機。以早期的PARM1反坦克側甲雷為例,其主要是通過一根40米長的特殊光纜來引爆。作戰中,光纜有一段被淺埋在道路上,當敵方坦克壓過光纜時,受擠壓或者斷裂的光纜會産生信號回傳給火箭彈的擊發機,進而點燃發射藥,將火箭彈射向坦克側面。後來,因為光纜需在路面鋪設並易遭敵破壞,各國研發了更加先進的傳感器,如紅外和聲學傳感器等。與埋設光纜相比,後來的反坦克側甲雷布設更加便捷和難以發現,很快得到大量運用。如俄羅斯的TM-83反坦克側甲雷採用的就是紅外和聲學探測方式,還能遙控爆炸。MAHF1反坦克側甲雷的改進型,也採用了紅外和聲學傳感器。

  如今,反坦克側甲雷的感知探測能力進一步提升。多模智能傳感器的運用,使一些先進的反坦克側甲雷開始向“感知—決策—打擊”一體化轉型。部分型號已可自主判斷打擊目標的優先級,有針對性地攻擊裝甲車隊中的重要目標。如波蘭MPB反坦克側甲雷可通過配備的聲學傳感器判別目標類型,結合紅外傳感器計算目標速度和行進方向,選擇最佳引爆時機,攻擊一些高價值裝甲目標。

  當然,反坦克側甲雷也有短板,如有的需依靠電池驅動、發射後彈藥空中飛行速度較慢等。這些短板的存在,使其有可能失能或被坦克主動防護系統攔截。(曾興善 李澤平)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