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米格-29K到“陣風”M,印度海軍對未來如何規劃? -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13 08:56:29
來源:看航空

從米格-29K到“陣風”M,印度海軍對未來如何規劃?

字體:

  近期,印度政府正式宣布將採購法國艦載型“陣風”M戰鬥機。此前,印度一直採購俄羅斯製造的米格-29K作為艦載機,為何突然從俄羅斯製造的艦載機轉向採購法國艦載機?印度海軍對未來的規劃是怎樣的?

  “陣風”艦載機降落在航母上。

  從2008年至2014年,以及近幾年,俄羅斯一直因各種原因遭受着來自西方的嚴厲制裁。疊加俄羅斯國內固有的工業和科技發展問題,其近年來裝備升級、發展的速度和水平都並不突出。因此,印度政府決心購買“陣風”M作為新一批艦載戰鬥機,部分原因是出於對俄制戰鬥機研發情況的失望,以及對俄航空工業前景的悲觀。

  但另一方面,印度政府正在以米格-29K和“陣風”艦載機的採購為牽引,持續發展其海軍力量。

  “維克蘭特”號航空母艦

  從實戰戰績出發,二戰結束以來,印度海軍曾通過運用航母力量,成功實現了對外戰略目標。1971年,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度海軍以英國二戰退役航母赫拉勒克斯號改裝的早期“維克蘭特”號(R11)為核心,擊傷、擊沉了多艘巴基斯坦軍艦,並對巴基斯坦領土的重要目標發起大量空中打擊,切斷了東、西巴基斯坦之間的海上交通和軍事投送通道。1947年獨立的原巴基斯坦國因此被分裂,領土面積為14.4萬平方公里的東巴基斯坦獨立為孟加拉國。至今,印度政府仍對孟加拉國有較強影響力。

  針對海軍裝備的發展,印度海軍的高級軍官對航母和艦載戰鬥機的發展規劃較為長遠。但由於其航空技術和裝備長期依賴引進,因此在落地實施中難免會“動作變形”。

  在這裡,我們首先要聊一下蘇聯在艦載機方面的規劃。由於較為複雜的意識形態原因,從二戰時期開始,蘇聯高層普遍青睞以導彈為核心的軍艦潛艇體系,不重視裝備常規起降戰鬥機的全通甲板式航母的體系發展和建設。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這一判斷才開始松動。這也導致蘇聯在全通甲板航母和常規起降艦載戰鬥機的研發上較缺乏理論研究和工程經驗。

  就米格-29項目來説,在設計之初,米格-29並沒有考慮上艦需求。但由於四代機在性能設計上很強調高推比和短距起降能力,這兩款飛機的起落架布局又允許以較小代價實現顯著的結構加強,因此就自然而然地發展出了後綴K的艦載機型號。

  改裝前的俄羅斯“戈爾什科夫號”載機巡洋艦。

  蘇聯一度選擇垂直起降固定翼戰機搭配載機巡洋艦,以規避全通甲板和常規攔阻起降。

  輸給了蘇-33的艦載型米格-29KVP樣機

  然而,在進行了少量初期試驗後,工程編號9.31的老米格-29K就在被認定輸給了蘇-33(T10-K)。

  除了載荷航程上的顯著劣勢外,米格-29K“輸掉”艦載機競標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三翼面布局的蘇-33,氣動和飛控系統改進相對成功,着艦操縱難度較低,成功率較高。相對來説,米格-29K(9.31)的增升設計就不太成功。儘管修改了邊條翼設計以強化渦流升力,卻沒有更換掉原本的機械飛控系統,襟翼增升設計也存在問題,這使飛機無法抑制渦流升力大小變化特別猛烈的非線性特性,着艦下滑姿態穩定性很差,飛行員難以操縱,着艦成功率低於蘇-33。

  20世紀90年代,隨着蘇聯的解體,米格-29K項目一度陷入了困頓。

  “維拉特”號航空母艦

  幾乎同時的,印度海軍的“維克蘭特”號(R11)航母老化嚴重,面臨退役;另一艘航母“維拉特”號(R22)則是1987年引進的英國二手航母“競技神”號,兩艘航母搭載的鷂式飛機在航程、載荷和速度等性能上也已嚴重過時。

  因此,當時的印度海軍既需要新的航母,也需要新的艦載戰鬥機;戰鬥機總體性能要好,戰鬥機數量還必須達到一定規模;此外,由於經濟能力限制,合同的總金額也不能太高。綜合這些要求,印度海軍最終選定了米格-29K。

  印度不選擇蘇-33K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成本原因。米格-29K可以匹配中小型航母,使用有限的資金也可以配置足夠多的飛機數量。

  米格-29K項目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復活”的。據報道,當時,印度與俄羅斯商定,以15億美元的價格獲得俄羅斯一套完整的航母系統,包括大規模翻新改造的“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基於原“戈爾什科夫”號載機巡洋艦改裝)、12架米格-29K和4架米格-29KUB戰鬥機、3架卡-28反潛直升機和5架卡-31預警直升機。

  最終印度政府實際付出了多少錢,並沒有權威的官方數字,但該項目在交付中多次延期、超支。根據一些第三方機構的估算數據,印度實際支付了30億—35億美元。而米格-29K項目也成功“復活”,其新版本為單座編號9.41,雙座KUB型編號9.47。

  新米格-29K的氣動結構、飛控系統,航電系統等都經歷了重大改進。比如,飛控系統更換為三軸四余度的數字電傳系統,航電系統也更換為俄版1553B總線構架。從技術規格來説,米格-29K基本能與西方四代機對齊。而最終,俄羅斯海軍也決定用米格-29K替代蘇-33K作為艦載機。

  新米格-29K

  “戈爾什科夫”號大改而成的“維克拉瑪蒂亞”航母。

  儘管進行了重大升級,但是米格-29K剛交付時依然發生了“水土不服”的情況。由於俄羅斯缺乏常規艦載機的高強度運作經驗,在機體和機載設備的抗衝擊強化、防腐排水以及艦上維護修理等方面都顯得能力不足。而印度航母活躍的主要海域,又正好是溫度、濕度和鹽度很高的熱帶區域,因此首批新米格-29K在2009年交付後,服役表現並不好,故障和事故頻發。比如,米格-29K的動力系統燃油歧管破裂隱患,截至2020年已引發了15次事故,但一直沒有獲得實質性改善。

  而隨着2022年俄烏軍事衝突的全面爆發,印度政府高層顯然進一步調低了對米格-29K的維修、維護和升級等相關事宜的預期。為了繼續推進航母艦載戰鬥機群的發展,最終,印度選擇從其他國家引入新的艦載機型號——儘管這意味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並且要對現有航母的升降機等關鍵設計進行更改,甚至會造成2至3年的戰力空窗期。而“陣風”,正是在市場可選的範圍內,政治約束最少、實際可獲得、綜合作戰性能最高的選項了。

  整體來看,自1947年印度獨立以來,印度海軍一直比較重視裝備發展和規劃:從長期依賴西方國家淘汰的二手航母飛機,到與俄羅斯合作,定制、引導“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R33)的改裝和米格-29K戰鬥機改型項目,再到現在,發展新一代“維克蘭特”航母和LCA艦載機……儘管目前,印度依然無法實現對海空軍裝備的完全自研和製造,但是其規劃是長遠的,實施中也顯示出了一定的韌性。但經歷了這兩天的大事件後,“陣風”艦載機項目的前景如何,還有待觀察。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