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戰爭中,技術與戰術的邊界已經越來越模糊,很多戰術問題中關聯着技術,技術問題的解決程度又關聯着戰術的實施水平
TRIZ是“發明問題解決理論”的俄文縮寫,是由蘇聯科學家根裏奇·阿奇舒勒及其領導的研究團隊,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的一套創新發明方法的理論。簡單説,TRIZ就是用來指導發明創造和技術創新的一套理論和方法。
那麼,TRIZ理論可不可以用來助力戰術創新?戰爭史上破解“油池火海”的戰例,對此做出了肯定的回答。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以色列為了防範埃及軍隊的突然進攻,在蘇伊士運河邊的馬茲麥德和希扎揚兩個據點,修建了能從水下管道將凝固汽油引向水面、並用電打火點燃的設備。一旦發現埃軍水面舟艇,可通過該設備將其燒燬。這就是所謂的將運河化為火海的“油池火海”戰術。以軍進行了現地測試,效果良好。埃及了解這一情況後,通過工兵試驗,具體掌握了這種人工火障的效能:燃燒時間約為半小時,可燒盡約200平方米以內水域的物體,幾乎無法直接滅火。
再回到戰例探討,如果用TRIZ解決“油池火海”,首先要定義預期,為解決問題指明方向。對於埃軍而言,最差的預期就是運河變成“油池火海”,然後使用各種消防措施滅火;最好的預期就是不讓火燃燒起來。那麼從最好的預期出發,有哪些手段呢?
軍事專家指出,可以使用TRIZ理論中的“物場模型”。物場模型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模型,通常由物質1、物質2和場組成,三者關係是“物質1在場中作用於物質2”。比如用水沖洗戰場上沾染化學毒劑的車輛,那麼水是物質1,化學毒劑是物質2,沖洗則是場。如果清洗不徹底,該怎麼解決?物場模型共有5類76個標準解。該問題屬於第2類中“作用不充分”的類別,根據提示,可以“增加物質或場來改進”。增加物質,就是增大水量或在水中摻雜可以與化學毒劑發生中和反應的化學物質;增加場,就是通過增大噴淋強度或在水槍上加裝震動裝置等措施。通過這兩類措施,來增強物場模型的效率,從而實現洗消更徹底。
那麼,針對“油池火海”這個問題,根據物場模型第1類——“建立或破壞物場模型”,最佳策略是通過阻斷、切斷、抵消、吸納等方法來破壞物場模型,消除起火隱患。具體而言,如果阻斷,就意味着“讓汽油出不來”,可以採取佔領或炸毀油庫、堵塞油管的方式;如果切斷,可以炸毀油管,使汽油無法被精確引向燃燒位置,或切斷電源,使汽油無法被引燃;如果抵消,可以在水中投放能夠與汽油發生化學反應的物質,來降低汽油的燃燒效率;如果吸納,可以利用水流的自然衝擊將汽油衝到下游,使其被下游空間所“吸收”。
根據物場模型第3類——“轉向宏觀或微觀”,還可以從這個系統中跳出,轉向上一層系統,即避開這個河道,從運河的上游航渡。
軍事專家指出,對所有方案進行篩選對比,會發現三個方案成本最低、效益最佳、可行性強且可靠性高,即佔領油庫、堵塞油管、上游渡河。這三個方案中,堵塞油管還面臨一個技術難題,即水下堵塞油管的物質既要具備一定防水性和吸附性,還要具備較高的強度,不能被高壓汽油衝開,這就又用到了TRIZ的另一個理論工具——“矛盾矩陣”。
“矛盾矩陣”是一個包含48個工程參數的48×48的對稱矩陣,縱軸是希望改善的參數,橫軸是希望削弱的參數,只要把需求代入矩陣,通過那些需求的交叉點,就能找到幾條原則,作為可能的解決思路。以坦克裝甲為例。其矛盾點主要在於“增加強度”和“減輕重量”相衝突,根據縱軸“強度”與橫軸“運動物體重量”兩個參數條件的交叉點,可以找到若干條原則。其中TRIZ系統推薦的首要原則就是“用複合材料替代”。事實上,從二十世紀中期開始,坦克已經開始逐漸裝備混合了合金及陶瓷材料的新型複合裝甲,不僅減輕了重量,還大幅提高了被動防護能力。
回到“堵塞油管”這個具體的技術問題上,根據矛盾矩陣,可以找到一種符合上述要求的材料——膠泥。相比水泥,膠泥的防水性和黏性更強,還有密封的效果。
事實上,埃軍最終採用的就是上述方案:派突擊隊員潛入水下,用膠泥堵塞噴油管口;襲擊並佔領貯油設施;定時觀察水流變化,攻擊開始後在油管口的上游地域渡河。通過上述措施,埃軍最大限度規避了以軍的火障,順利實施了渡河行動。不僅如此,埃軍還用類似手段破解了以軍的陸上“巴列夫防線”:該防線將沙子築成堤壩作為基礎防線,充分利用沙子的流動性來防禦炮彈的打擊。埃軍採用了水衝堤壩的方案,購進了100&消防水車,僅用數小時就衝開60條通路,迅速打開了“巴列夫防線”的缺口。也許埃軍的作戰方案來自直覺,但事實證明TRIZ不僅能夠媲美優秀的直覺,而且適應性和操作性更強。
TRIZ理論體系還包括技術系統進化法則、效應知識庫、分離原則、時間與範圍思考等一系列理論和方法,此處不再一一贅述。類似TRIZ的理論方法還有很多,如頭腦風暴法、德爾菲法、逆向思考法等等。這些方法組合使用,不僅有助於解決發明創造問題,還能夠引導和控制發明創造的方向和過程,通過提供一系列基本解決思路,鎖定技術突破的方向,快速找到可能的概念解或原理解,大大縮小探求和搜索的範圍,避免大量試錯帶來的浪費和低效。
阿奇舒勒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案是一種“發明”,而非簡單的“答案”。對此進行拓展,可以認為解決戰爭勝負問題的戰術策略也是一種“技術發明”,所以戰術問題也可以使用技術創新理論加以解決。事實上,現代戰爭中,技術與戰術的邊界已經越來越模糊,很多戰術問題中關聯着技術,技術問題的解決程度又關聯着戰術的實施水平。其啟示在於,指揮員不能再用傳統的觀念來認識戰爭,更不能用貼標籤的方式來對待戰術和技術,應通過不斷汲取新思想、新理論,借助各類理論工具,豐富戰術涵養,加速理技融合,從而全面提升自身的技戰術水平。(毛煒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