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雪原,用腳步丈量使命擔當
深冬,一列綠皮火車在北疆雪野中逶迤穿行。
夜已深,伴着旅人的鼾聲和火車的轟鳴,記者打開手機地圖,在祖國版圖“雄雞”脖頸揚起的折彎處,放大,放大,再放大,試圖定位此行採訪的目的地……
那個在地圖上很難找到的“小點”,便是北部戰區空軍雷達兵某旅某雷達站所在地。
置身廣袤的北疆,你才會真正發現,偉大祖國的幅員遼闊與自身的渺小。
下火車、轉汽車,早晨8點記者終於抵達戈壁深處的雷達站連部。這裡地處沙化草原,雷達兵們常年戰風沙、鬥嚴寒,操縱“北疆天眼”,築起空防“鐵壁銅墻”。
-25℃的冰天雪地中,雷達站通信班的戰士們已經在營院裏忙碌起來。只見他們肩挎水壺、背鍬提鎬,集合在紅旗前。得知他們要去巡檢傳輸空情的戰備通信線路,記者也申請跟在隊尾。
走出營門,朝霞剛剛染紅地平線。在一眼望不到盡頭的路上,我們冒着寒風徒步前進。一級軍士長劉玉華告訴記者,這是一次日常巡線,距離營區不算遠。
寒風卷着砂礫劃過面龐,幹冷的空氣直達胸腔,沒走出多遠,記者就感到,走完這段並不算遠的巡線路,沒有想象中那麼輕鬆。
“故障往往存在於一些細微之處。只有確保線路上沒有故障隱患,才算完成任務。”劉玉華低着頭,不時停下腳步仔細檢查光纜線路的狀況。此時此刻,戰備數據就在我們腳下無聲地穿梭奔騰。
天色大亮,四週白茫茫一片。層層積雪之下,是一片遼闊的牧場。記者不禁好奇,在積雪掩蓋下,巡線的行進方向該如何確定?
劉玉華指着不遠處一個紅白相間的矮小石樁説:“看,那是光纜標石,它們就像這條巡線路的刻度,只要沿着它們,便能找到方向。”
雪原無垠,線路蜿蜒,一隊迷彩身影排成“一字長蛇陣”,在一個個“刻度”間堅定前行,不時停下檢查。
距離下一個標石越來越近,標石旁星星點點的紫花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這是什麼花?這麼冷的天竟然還能開!”
一名戰士像介紹家鄉特色一樣自豪地説:“這些花叫幹枝梅,在貧瘠的地方也能生長,而且常年盛開。”
幹枝梅以凌霜傲雪之姿,於北疆風雪牧道悄然綻放,詮釋着平凡生命的堅韌與頑強;雷達兵在巡線路上默默前行,用堅實腳步和滿腔赤誠,保障雷達通信線路的暢通與安全。
為了履行“鎮守‘祖國北天門’”的使命,他們從不叫苦喊累,迅速傳輸瞬息萬變的空情,確保萬里空天安全。
寒來暑往,巡線路上的景色隨四季而變,這群雷達兵肩負的責任和心中的熱血不曾改變。一路巡線,記者體會到,他們的軍旅生涯沒有什麼波瀾壯闊的高光時刻,更多的是日復一日的默默堅守。
北疆雷達兵眼中乾枝梅的堅韌品格,也是他們堅守邊疆的精神追求。這條路,是忠誠與使命的交匯,也是他們青春之路與軍旅之路的疊印。(范恩達)
周而復始的巡線之路
北部戰區空軍雷達兵某旅某雷達站官兵在巡線途中。任海洋攝
冬雪寒、風沙烈,穿戈壁、踏雪原,這是一群邊防軍人與大自然的持久交鋒。
巡線路、促暢通,傳空情、保打贏,這是一群雷達兵在祖國北疆的奮鬥足跡。
近日,記者走進北部戰區空軍雷達兵某旅某雷達站,與官兵一同踏上風雪巡線路,用腳步丈量北疆雷達兵的忠誠與使命。
“沒有苦不苦,只有值不值”
戈壁深冬,寒風如刀割面,透過玻璃窗上晶瑩的冰花向外看,一條巡線路從雷達站大門向雪野延伸而去。
這條巡線路,算來不過半小時車程。過草地、踏雪原,一級軍士長劉玉華在這條路上一走就是18年。
夏日牧場煥發生機,冬季草原冰封雪裹,巡線路上的風景早已深深鐫刻於劉玉華的腦海。對他而言,這條路還承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地下的光纜,由他和戰友們親手鋪就。
那年,為了更好地保障雷達站戰備通信需求,在上級機關指導下,一個軍用光纜直埋鋪設項目如期展開。時任雷達站通信技師劉玉華自告奮勇,參加到這項任務中。
時值初冬,草原已被大雪覆蓋。為如期完成任務,劉玉華帶領班組成員頂風冒雪,踏上光纜預設路線,開始土工作業。
“土都凍住了,怎麼挖得動啊!”望著鋼鐵般堅硬的凍土,一名年輕戰士沮喪地停下了手中的動作。
劉玉華從工具包中拿出一把錘子説:“我們一點一點敲。”説罷,他便掄起錘子向凍土砸去。戰士們隨即都跟着行動起來。
風雪加劇,劉玉華稍稍裹緊了棉服,手上的動作卻沒停,每砸一下都伴隨着沉重的呼吸聲。
經過幾小時的努力,凍土漸漸被敲開。然而,新的問題接踵而至。“氣溫過低,光纖變脆,大家一定要掌握好力度!”劉玉華雙眼緊盯光纖,被凍得麻木的雙手微微顫抖。
此時,戰友們圍在劉玉華身邊,用身體形成一個圈,擋住刺骨的風,為他創造相對穩定的作業環境。
就這樣,歷時幾十天的艱苦作業,光纜線路順利鋪設完畢。此後,劉玉華又帶領戰友們定期巡查維護這條線路。
為了不破壞牧民們的草場,這條光纜線路繞着牧區外圍鋪設而成,官兵每巡護一趟線路,需要翻越大大小小3座低山丘陵。
雖説如今已經有了“勇士”越野車可以代步,但官兵大多時候仍堅持徒步巡線。
雷達站地處荒漠草原,一年中超過一半時間狂風肆虐、沙塵遮天蔽日,冬季則風沙嚴寒、大雪覆蓋。與大自然做鬥爭,是雷達兵們的常態。在這樣極端的環境下,他們戰風鬥雪、堅守戰位,只為保證線路暢通無阻。
當記者問他們苦不苦時,劉玉華笑道:“沒有苦不苦,只有值不值。”
巡線的苦,巡線的難,巡線的險,不親身經歷,難有真切體會。通信技師張銀銀,是劉玉華一手帶出來的徒弟。第一次巡線的經歷,張銀銀一直忘不了——
初春,草原天氣變化無常。張銀銀帶好工具包、拎上水壺,跟隨劉玉華踏上巡線路。才走了一上午,他就覺得腳下發軟,身子發飄。好不容易熬到午飯時間,他一張嘴,灌了一口風沙。
坐在路邊,一望無垠的牧區讓張銀銀真切感受到:巡檢軍用光纜的“艱苦”是那麼具體,具體到腳上磨出的水泡,具體到吃飯時吹進嘴裏的風沙,具體到每一次幹冷的呼吸……
返程時,風勢漸漸減弱,路邊的光纜標石如同間隔稀疏的哨兵,“目送”他們走向遠方。
“這麼多年,您是怎麼堅持下來的?”張銀銀問劉玉華。這名雷達站最老的兵回答:“我們堅守的是一份事業,更是一份初心。”
官兵更換光纜標石。楊 楠攝
“雖然看不見,但我們腳下流淌着一條‘數據江河’”
草原深冬,清晨6點半,整個雷達站仍隱匿於夜色之中。窗外,咆哮的風聲昭告着又一個寒冷冬日的到來。
對劉玉華來説,今天是個特別的日子。他早早收拾好內務,悄悄走出宿舍,來到庫房整理巡線裝備。
這是一次不同尋常的巡線——即將調換崗位的劉玉華迎來了自己作為通信技師的最後一次光纜線路巡檢。
在雷達站,巡檢光纜線路是通信技師的一項重要任務。即便張銀銀早已做好“接棒”準備,但劉玉華還是堅持再親自巡一次線。
整理好裝備,劉玉華囑咐戰友們:“今天風大,還有積雪,大家互相照應着點。”
今天又將是一場艱苦的戰鬥。8時整,劉玉華帶領班組成員走出營區。牧道早已被大雪覆蓋,戰士們深一腳淺一腳地向前走着,每邁一步都格外小心。他們的鼻孔似吞雲吐霧,哈氣與冷空氣相遇,很快便在睫毛上結起冰珠。
“咯吱咯吱……”寂寂雪原,腳步聲聲。他們今天的目的地是一段被稱為“搓衣板”的土路。指揮室收到了光纜阻斷告警,設備顯示故障區域正是在這段“搓衣板”上。
原本坑坑洼洼的路面,被厚厚的積雪覆蓋,路況更為複雜,新兵們走起來踉踉蹌蹌。劉玉華走在最前面,為大家蹚出前進的道路:“抓住前面人的工具箱!”
到達目標地域後,二級上士馮闖從包裏拿出鎬頭,向着堅硬的凍土發起“猛攻”。只聽凍土“砰砰”作響,卻只留下了道道白印。
劉玉華見狀,指揮戰友們尋來荒草枯枝,在凍土上方點燃。不知過了多久,凍土才稍稍化開,戰士們迅速展開作業,將地下的光纜挖出。
狂風肆虐,卷着沙塵雪粒,像刀子一樣從戰士們指尖劃過。為了保護“脆弱”的光纜纖芯,他們將手套脫下,展開熔接作業。經過數小時的奮戰,斷點熔接完成。戰士們的雙手早已凍得通紅,眼神中卻閃爍着勝利的喜悅。
“幹得漂亮!今天這一仗我們又打贏了。”劉玉華的聲音中透着豪邁。
正午,陽光為雪原提升了些許溫度。巡線小隊坐在低窪處休息。這裡,恰有一塊被風沙嚴重侵蝕的光纜標石。劉玉華撫摸着這塊標石,給戰友們講起發生在巡線路上的一個故事——
那年,也是一個嚴冬的凌晨,一家地方公司施工時不慎將光纜挖斷。天亮之後,一場陸空聯合訓練即將展開。通信線就是防空系統的生命線。通信線路中斷,後果可想而知。
緊急關頭,劉玉華帶領班組前往施工地點進行搶修。他們跳下作業坑,只見脆如酥皮、細如髮絲的幾十根纖芯亂作一團。
按照常規檢修方案,需將該段光纜整體換新。但是,距離聯合訓練開始不足3小時,光纜整體換新根本來不及。
劉玉華蹲在土溝之中,眉頭緊皺。溝外雪花漫天,他的額頭上卻不斷有汗珠滲出。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經過抽絲剝繭般的檢測排查,劉玉華和戰友們終於在密密麻麻的纖芯中找到故障點。在不傷及其他纖芯的情況下,切割、熔接、測試、封裝,一氣呵成!通信及時恢復,保障了後續聯合訓練順利進行。
故事聽罷,戰士們紛紛&&,一定會接過劉班長手中的接力棒,繼續巡守在這條風雪牧道上,保障雷達通信線路暢通。
有苦不言苦,苦中有作為。這些年,通信班處理過的特情故障不計其數,幾乎每次“化險為夷”背後,都飽含千辛萬苦。
劉玉華説:“雖然看不見,但我們腳下流淌着一條‘數據江河’。這裡就是我們的戰場,保線路就是保打贏。”
“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書寫的”
不久前,雷達站裝備更新。面對新的挑戰,全站官兵爭分奪秒學習訓練,力爭在最短時間內掌握裝備的技戰術性能和操作方法,雷達操縱員郭校禹也鉚足了勁兒鑽研專業。
“這條巡線路,是我軍旅之路真正的起點。”郭校禹説,初到雷達站時,他的第一個崗位就在通信班。
郭校禹是一名大學生士兵。上大學期間,他就成為一名預備黨員。“到艱苦邊遠的地方去,到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這是新時代熱血青年的心聲。
棱角分明的“豆腐塊”,節奏分明的起床號、熄燈號,吸引着郭校禹走進火熱軍營。畢業後,他應徵入伍,從都市走向邊防,成為一名空軍雷達兵。
“先跟着班長去巡線吧!”本想著穿上軍裝就能馳騁沙場、氣勢如虹,當上空軍戰士更是威風凜凜、守望空天,郭校禹沒想到,自己卻要整日面朝大地,與光纜線路相伴。初入軍營的新鮮和喜悅,被日復一日的工作訓練漸漸消磨。
當方向迷失,迷茫便如影隨形。郭校禹的消沉被老兵劉玉華看在眼裏。“跟我去‘搓衣板’路走一趟吧!”劉玉華將郭校禹抽組到第二天的巡線隊伍裏,“或許,在路上你會找到答案。”
次日,郭校禹跟隨劉玉華前去巡檢光纜線路。路過光纜標石,劉玉華給他講老班長們頂風冒雪為標石重新刷漆的經過;走過牧區,劉玉華給他講戰友們幫牧民驅趕牲畜、避免牛羊咬斷裸露光纜的趣事;繞過低山,劉玉華給他講自己排除光纜故障後跑上山頭放聲吶喊的暢快……
幾個小時後,隊伍終於走到了這條巡線路的盡頭。劉玉華抬手指向遠處:“再往前,就是國門!我們守住腳下這條路,才能守好‘祖國北天門’。”雖然當時還不太理解這句話,但是郭校禹領悟到,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必須腳踏實地,一步步走下去。
直到那次雨夜搶修線路,郭校禹才真正讀懂劉班長這句話背後的深意。
凌晨1點,該站指揮室接到上級命令,轉入戰鬥值班。急促的警鈴催促着官兵起床做好戰鬥準備,緊張的戰鬥值班持續2個多小時仍未結束。
突然,指揮室與值班方艙之間通信中斷。特情突至,官兵們有些措手不及。窗外,大雨劈裏啪啦打在玻璃窗上,雨勢越來越猛。劉玉華突然起身:“我去看看怎麼回事。”話還沒説完,他便急忙提着手電筒跑出門去。
半小時後,通信恢復,劉玉華卻一直沒有回來。站長急切地説:“校禹,你再去看看!”
原來,由於雨勢過大,一段被覆線泡在積水裏,導致通信中斷。劉玉華冒雨將被覆線重新接連好後,又把外套脫下來,遮蔽住被覆線連接處。
郭校禹返回指揮室取來傘後,趕緊給劉玉華撐起來,兩人在雨中守護線路暢通。凌晨4點,任務警報解除,雷達站完成了上級賦予的值班任務。劉玉華這才帶着郭校禹返回宿舍。
“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書寫的,人走的每一步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此時,郭校禹真正讀懂了腳下的路——面朝大地,也能守望天空。自那以後,他積極參加巡線任務,全身心投入專業學習,集中力量逐個擊破知識點。
日出日落,春去秋來,這群雷達兵穿雪原、越戈壁,一串串空情數據也隨着那一行行深深淺淺的腳印,匯入“戰備信息長河”。
如今,郭校禹已經離開通信班,成長為一名成熟的雷達操縱員。有時,他還會和通信班的戰友們一起踏上這條巡線路,守護空情信息暢通。
風雪不止,步履不停,這群雷達兵的奮鬥足跡,在強軍征程上不斷延伸…… (范恩達 魯泰來 採訪中得到安程浩、劉超、楊楠等協助,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