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技術人員測試人工智能系統。
近日,美國國防部公開一項代號“心智理論”的人工智能項目,在國際軍事與科技領域引發關注。這一打着強化國家安全旗號的項目,意圖借助先進技術預測作戰對手的行動意圖,以優化其威懾策略。
預測作戰對手策略
“心智理論”項目由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發起,其核心在於將先進算法與軍事情報人員的專業知識相結合,來預測作戰對手策略,引導相關人員開展認知域對抗。該項目負責人埃裏克·戴維斯透露,項目早在一年前就已展開,在建模和倣真環境中構建多種國家安全場景,對戰略、戰役和戰術等多個層面的潛在作戰對手行動進行預測。
報道稱,在戰略層面,“心智理論”主要針對國家行為體,通過整合外交、經濟、科技等方面情報,輔助決策者研判戰爭威脅、行動方式和結果。與傳統戰爭推演軟體不同,該項目側重於模擬戰略對手高層領導者的心理素質、決策習慣等,並評估不同應對策略的效果。
在戰役和戰術層面,“心智理論”圍繞作戰方向或戰鬥任務,對作戰對手指揮官的性格、指揮習慣、成長履歷及部隊訓練情況等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區分等級確定未來行動方式。戴維斯&&,該項目有大量數據支持,且程序能自主學習。
不過,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官員指出,該項目仍存在技術瓶頸。後&訓練數據的準確性、全面性和標準化存在問題,當前的數據多取自以往戰例,對其他影響因素考慮不足,對環境變化和可能變量的設定不夠充分,尤其是在戰術和戰役行動中,難以實時獲取和更新數據庫。作戰部隊人員也指出,戰術行動臨場指揮具有很大隨機性,機器預測與實際決策可能存在偏差。
依託成熟商業技術
外媒稱,美國國防部在項目研發近一年後披露相關細節,一方面是新年伊始展示實力以吸引資金,另一方面也表明美軍正加快認知域戰場建設,提升非對稱戰力。
與“心智理論”同時公開的還有多個人工智能項目,如美國國防情報局的“情報自動生産&&”項目、網絡空間司令部的“網絡安防與信息智能維護”項目,以及空軍研發的“人工智能欺騙與認知干擾”項目等。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項目均為依託成熟商業人工智能技術展開的軍事化應用。美國國防情報局與美國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展開闔作,美國網絡空間司令部的項目有美國安杜裏爾、帕蘭蒂爾等科技公司參與,“心智理論”項目負責人戴維斯來自伽羅瓦人工智能開放公司,該公司與美國情報界和宇航局等政府機構&&密切。
報道稱,與“複製者”等人工智能自主作戰項目不同,此次美軍重點打造基於人工智能的新域作戰&&,構建從信息獲取、分析、預測、虛假信息製造到“對抗性”決策的認知域智能化軍事行動鏈路。這意味着人工智能技術正從武器裝備“加持器”向直接賦能指揮、控制和作戰轉型。2024年底,美國國防部在原“利馬工作組”基礎上成立“人工智能快速能力小組”,據稱啟動資金達1億美元。同時,美國陸軍正在試驗運用的“專家”人工智能輔助決策系統,被美國國防部授權衍生海軍、空軍和太空軍版本。
美國軍事投向與先進科技公司的動態相互呼應。外媒稱,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OpenAI公司等多家科技公司計劃組建聯合軍工綜合體參與美國國防部軍備競標,OpenAI公司還向空軍研究實驗室提供ChatGPT企業版服務。
負面效應引發擔憂
美國國防部加快推進人工智能軍事化應用,引發外界擔憂。
一方面,存在信息安全風險。“心智理論”項目引發民眾對信息隱私權的擔憂。批評者認為,美國國防部可能以國家安全為藉口,廣泛收集和分析數據以監測民眾行為,出現“權力越界”現象。此前,美軍曾推動代號為“生命記錄”和“全面信息意識”的兩項計劃,以篩選大量信息識別潛在威脅,因涉及公民信息安全和監聽監視風險而被擱置。
另一方面,涉及道德倫理問題。通過人工智能決策戰鬥行為,尤其是火力打擊行動,被視為缺少人為干預的理性,可能加劇戰爭烈度。民眾還擔心該技術被恐怖主義勢力利用,帶來災難性後果。
此外,美國軍工與政治“捆綁”引發國內民眾不滿,人工智能企業參與軍事項目將進一步加劇資本對國家安全戰略和政策的影響。比如,前美網絡空間司令部司令、國家安全局局長中曾根出任OpenAI公司董事會成員,特朗普新任期中多名副國務卿、副防長曾在尖端科技公司擔任高管。
美軍打着強化國家安全的幌子推動人工智能軍事化應用,或將給國際安全秩序帶來更多不穩定因素。其在軍備競賽、信息安全、道德倫理等方面引發的負面效應,值得國際社會高度警惕。(劉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