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絲到白髮,106歲的她還在默默守望……-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2/09 11:24:08
來源:中國國防報

從青絲到白髮,106歲的她還在默默守望……

字體:

  “我三五年就回來,等着我吧!”1933年,江西省于都縣車溪鄉青年王金長,辭別新婚20天的妻子段桂秀參加紅軍,此後便杳無音信。90多年過去了,為了這句“等着我”,段桂秀無怨無悔,從青絲守成白髮。如今,106歲的她還在默默守望——

  有一種愛叫等待

  ■中國國防報特約通訊員 肖力民 特約記者 劉宗炎

  “段奶奶,我們來看您了。”11月30日,江西省于都縣車溪鄉壩腦村106歲紅軍烈士遺孀段桂秀家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烈士孟祥斌的遺孀葉慶華,她帶着一份特殊的禮物來看望老人。這份禮物,就是由安徽師範大學“紅色青春守護人”工作室志願者精心繪製的段桂秀和她金長哥哥的結婚照畫像。

  “段奶奶,這是您和王金長烈士的結婚照畫像,您看看咋樣?”接過畫像,段桂秀邊端詳邊撫摸。畫像上身穿紅軍軍服、頭戴紅軍帽的王金長英俊帥氣,一如當年他從於都出發時的樣子;身穿藍色大襟褂、羞澀中帶着微笑的段桂秀依偎在他身旁,滿臉的幸福。看著看著,兩行老淚從段桂秀寫滿滄桑的臉上無聲滑落……

段桂秀家外墻上的壁畫《守望》。彭成金攝

段桂秀與王金長烈士的結婚照畫像。馬寶軍繪

  “革命都勝利了,金長哥哥咋還不回來”

  “當年的紅軍回來啦!”1949年8月13日,對於都人民來説,是一個大喜的日子。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被白色恐怖籠罩15年的于都縣迎來了解放。得知進城的解放軍就是當年戰略轉移的紅軍時,于都老百姓紛紛走上街頭,夾道歡迎回家的親人們。一時間,整個縣城成了歡樂的海洋。

  那天,聽聞這一喜訊的段桂秀和家人,也特地起了個大早,走了幾十公里的山路來到縣城。她站在歡迎的人群中,翹首以待,滿心歡喜地迎接自己的金長哥哥回家。等了大半天,解放軍全部進城了,也沒能看到那個熟悉的身影。段桂秀興奮的心情一下跌落到了谷底。

  段桂秀,1918年出生,在她10個月大的時候,就被父母送到王金長家做童養媳。王金長大她7歲,從小一塊長大的兩人,青梅竹馬,感情深厚。1933年正月,尚不滿15歲的段桂秀與王金長拜堂成親,正式成為王家的媳婦。讓段桂秀沒想到的是,新婚剛剛20天,王金長就作出了一個讓全家人都震驚的決定——當紅軍去。

  “我三五年就回來,等着我吧!”臨別那天,在車頭圩一棵大樟樹下,王金長深情地對段桂秀説,並將身上僅有的幾塊錢塞到她手上。段桂秀一邊點頭,一邊將連夜趕制的一雙用黃麻編織的草鞋塞進王金長的行李中。就這樣,王金長一步三回頭地離開了壩腦村,離開了新婚妻子。

  沒承想,過了一個“三五年”又一個“三五年”,離家後的王金長不僅沒有回來,連個音訊也沒有。那些年,段桂秀與婆婆、小叔子相依為命。家裏最困難的時候,靠婆婆外出乞討勉強維持生計。即便這樣,婆婆始終都把段桂秀當作親生女兒看待,盡量讓她不受委屈。這一切,段桂秀看在眼裏記在心中。成年後的她,開始默默挑起家庭重擔,幫丈夫盡孝,替婆婆分憂。為補貼家用,段桂秀挑過石灰、賣過雜貨、打過短工。100多斤的擔子,對成年男子來説算不了什麼,但對一個女人來説,可謂舉步維艱。段桂秀咬着牙一挑就是二三十擔,羸弱的身軀被生計壓彎。

  打小工、幹雜活儘管很艱辛,但段桂秀從來不在婆婆面前喊一聲苦,説一句累。她一邊忍受着苦累,一邊滿心期待地等待金長哥哥的歸來。由於王金長始終沒有回家,村裏流傳着各種説法,有的直接就在段桂秀面前説:“金長已經死在外面了,你還是早點改嫁吧。”每每此時,段桂秀都斬釘截鐵地説:“我早就是金長哥哥的人了,這輩子都不會改嫁!”

  “如今,革命都勝利了,金長哥哥咋還不回來?”望著空蕩蕩的街道,段桂秀怎麼也想不通。

  “我的金長哥哥再也回不來了”

  “你等過人嗎?”

  “等了多久?”

  “你等的人,他回來了嗎?”

  去年4月4日晚,于都縣組織烈士親屬、立功受獎人員及參戰老兵代表300餘人,在長征大劇院觀看大型紅色文旅史詩《長征第一渡》。隨着第五篇章《一生一世的守望》序幕中的這一連串追問,劇中主角英姑一生一世守望長哥的愛情故事開始傾情上演。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讓觀眾們完全沉浸其中,個個淚水漣漣。謝幕時,聽到主持人説“英姑的原型段桂秀奶奶就在演出現場”時,台下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全體起立向段桂秀投來敬仰的目光。此時,老年、少年英姑和長哥的扮演者一起來到段桂秀跟前,與她緊緊擁抱在一起……

段桂秀與大型紅色文旅史詩《長征第一渡》中老年英姑扮演者(右一)交流。肖力民攝

  1953年,天天盼著丈夫歸來的段桂秀,等來了王金長的革命烈士證明書。

  “他在哪犧牲的?埋在哪了?一張紙就能決斷他的生死?”面對這撕心裂肺的追問,民政部門工作人員心裏很不是滋味,但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她,只好安慰幾句,便告辭了。段桂秀不相信一張薄薄的紙就決定了金長哥哥的生死,更無法將丈夫鮮活的生命與這張薄薄的紙&&起來。她堅信,她的金長哥哥一定會回來。

  段桂秀選擇了繼續等,等到春去冬又來,一年又一年;等到皺紋爬上眼角額頭,青春不再;等到婆婆去世,等到王家老宅只剩她一人,她還在等……

  這期間,段桂秀把全部精力放在照顧婆婆和小叔子身上。在她的照料下,婆婆安詳離世,小叔子長大成人、娶妻生子。

  1965年,在王金長離家32年之後,為了讓王金長後繼有人,段桂秀把小叔子的兒子過繼到自己名下,當作她和王金長的孩子,取名王地長。那時的她,仍在期盼著與丈夫團圓、從此地久天長的那一天早日到來。

段桂秀經常拿着王金長的烈士證明書端詳。彭成金攝

  薄薄的烈士證明書,承載着段桂秀沉甸甸的愛。

  “儘管我母親不相信父親已經犧牲,但自從收到烈士證明書後,原本活潑開朗的她變得沉默寡言,像換了一個人似的。”段桂秀的繼子王地長告訴記者,因為沒有生過孩子,後來又有不少人勸段桂秀改嫁,但她説什麼也不願意。她説:“金長哥哥很講信用,他説到做到,我要一直等他回來。”家人見拗不過她,只好作罷。

  “直到2019年,她都不相信王金長的死訊。每次見面,她總問我:‘王金長在哪?’我真不知道如何回答。”車溪鄉民政所所長郭湖北和段桂秀因工作結緣,與老人建立了一份超越血緣的親情。那些年,段桂秀每次來民政所領撫恤金,郭湖北都為她端茶倒水,陪她聊天,就像對家裏老人一樣。面對段桂秀每次都要重復的問題,郭湖北決定讓段桂秀知道王金長在哪。

  2019年5月的一天,郭湖北帶着段桂秀來到于都縣烈士紀念園。走進紀念園,看到一座紅軍雕像,段桂秀激動地對他説:“那個騎馬的,長得很高大的紅軍就像我金長哥哥。”

段桂秀在於都縣烈士紀念園王金長烈士衣冠冢前祭拜。肖洲華攝

  在烈士英名墻前,郭湖北指着密密麻麻的名字中的“王金長”,對段桂秀説:“這上面都是在戰場上犧牲的烈士的名字,您的金長哥哥在這裡。”聽到這句話,段桂秀先是一怔,然後一下子趴在英名墻上失聲痛哭……

  那一刻,段桂秀才真正相信,自己的金長哥哥再也回不來了。

  “金長哥哥要是能看到這些,該有多好”

  壩腦村南臨梅江河,北靠車頭嶂,地勢平坦。一條蜿蜒的柏油路,將一幢幢錯落有致的小康樓與千年古樹、古建築串聯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

于都縣紅軍長征渡口。肖力民攝

  走進段桂秀家門前的小廣場,一幅題為《守望》的巨型壁畫讓記者心頭一顫:梅江河畔,大樟樹下,一位老人牽着個小女孩眺望遠方,默默等待着某個人……

  “只要天氣好,段奶奶幾乎每天都要到這裡坐坐,看著壁畫,曬曬太陽。”車溪鄉項目辦主任謝煌生説,壁畫是鄉里的幹部群眾自發為老人捐建的,呈現的是段奶奶牽着曾孫女等她金長哥哥的情景。如今,這裡成了開展黨史軍史教育、國防教育的場所和網紅打卡地。

  “外面冷,快進屋……”正在房間整理衣物的段桂秀聽有客人進來,趕忙從房間走出來。106歲的她,一身藍色布衣,耳聰目明,精神矍鑠,樂呵呵地招呼大家。

  “感謝黨和政府讓我過上了好日子……”提起這些年的生活,段桂秀十分開心。她告訴記者,她每年有幾萬元的撫恤金,每月還有養老金、高齡補貼,醫療費全部報銷。2016年,她家被政府列為舊房改造對象,一次性補助4萬元。現在住進了3層樓房,冰箱、空調、電視等家電一應俱全……

在天安門廣場參觀的段桂秀。管冬梅攝

  “這是天安門!這是人民英雄紀念碑……”2021年“五一”小長假,從未出過遠門的段桂秀,從於都來到天安門廣場參觀。回到家後,遠鄉近鄰紛紛上門,請段桂秀講講去北京的見聞。她高興地説:“沒看過的看過了,沒坐過的坐過了,沒吃過的也吃過了。金長哥哥要是能看到這些,該有多好,我是在替他享福呢……”

段桂秀和繼子王地長在天安門廣場瞻仰人民英雄紀念碑。郭湖北攝

  2022年,為了幫助段桂秀實現“見到”王金長的心願,在於都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牽線下,南昌瓷板畫研究中心畫家喻榮華先後兩次來到段桂秀家,根據段桂秀的描述和王金長弟弟王承連的老照片,以及王金長烈士家族成員的長相,繪出了王金長烈士的畫像。而後,經過高溫燒制,製成瓷板畫像。捧着王金長的畫像,段桂秀激動地説:“金長哥哥,我可以天天看你了!”

  今年八一建軍節前夕,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肖洲華耗時數月,用AI技術讓王金長與段桂秀實現“重逢”。看到視頻中,王金長還是當年那樣的年輕,雙目含情地緊緊擁抱着自己,段桂秀熱淚盈眶。

  ……

  “九十載三萬日青絲成雪未有悔,一百歲兩世紀芳心永鼎乃無私。”走出段桂秀家,回首與老人告別,再讀門框上的這副對聯。這,不正是段桂秀一生的真實寫照嗎?!

【糾錯】 【責任編輯:高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