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陸艇演變迎來新趨勢-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2/06 16:41:20
來源:解放軍報

登陸艇演變迎來新趨勢

字體:

  “歐洲野牛”級氣墊登陸艦。 資料照片

  前段時間,法國海軍行動部隊在土倫海岸舉行火力演習。演習中,法國海軍採用“裝甲戰車+登陸艇”的方式,由裝甲偵察車充當兩棲登陸艇的火力武器,多次命中“低慢小”無人機。

  值得關注的是,法國海軍參演的兩棲登陸艇採用升降式甲板、雙體高速艦型設計,登陸接駁時甲板下降,便於物資流轉,航行時甲板上升,兩側艇體露出,最大航行速度32節。此外,該登陸艇的甲板為全通式構型,便於根據不同任務,加裝不同功能模塊。

  近年來,各國對登陸艇的重視程度不斷上升。尤其是隨着兩棲攻擊艦和新型船塢登陸艦等裝備&&的列裝,作為輸送部隊登陸岸灘的重要裝備,登陸艇迎來了發展新機遇。英、美、俄等國紛紛研製新型登陸艇,並使用了全新材料和先進的智能化技術。

  那麼,研製新型登陸艇需要攻克哪些技術難題?未來發展趨勢如何?本文為您解讀。

  適應作戰樣式演變,登陸艇化身岸艦連接器

  在兩棲登陸作戰中,登陸艇是一種獨特的存在。

  達達尼爾海峽,位於小亞細亞半島與巴爾幹半島之間,是黑海沿岸國家出海的唯一通道。一戰期間,這裡爆發了一場著名的加裏波利戰役。以英、法為主體的協約國部隊企圖快速搶佔灘頭,由於專用登陸艇還未誕生,士兵們在登陸艦拋錨後,只能依靠簡易的駁船向岸灘發起進攻。在猛烈的岸防炮火下,協約國部隊傷亡慘重。

  隨着戰爭進入白熱化,英國很快意識到登陸艇的重要性,緊急改裝了一批吃水較淺、裝有登陸橋和鐵甲的機動駁船。儘管該機動駁船沒有改變此役戰敗的結局,但擔負由艦到岸運輸任務的登陸艇開始引起各國軍隊的重視。

  隨後,英國率先對機動駁船進行改裝,通過拓寬船體、加裝蓋板,強化登陸艇淺水區域作戰能力,研製出X-Lighter登陸艇。隨後,美國借鑒X-Lighter登陸艇的設計理念,引入艦艉大開口設計和鉸鏈艙蓋,進一步提升登陸艇防護能力和運載效率,並將其圓頂蓋板涂滿黑色塗料,取名“甲殼蟲”登陸艇。

  不過,“甲殼蟲”登陸艇在使用過程中暴露出惡劣海況適應性差、發動機佔用空間過大、艙蓋積水等問題。二戰期間,隨着太平洋戰爭打響,“甲殼蟲”登陸艇在登陸作戰中頻頻失事,艇體改造迫在眉睫。

  美國希金斯造船廠的一名船舶設計師將雙方向舵與半隱藏動力螺旋槳裝入登陸艇,研製出LCVP登陸艇。該登陸艇採用多重水下動力與精密操縱系統,航行穩定性明顯提升。此外,他還將人員登陸艇和車輛登陸艇的功能進行整合,採用扁平船體設計,使LCVP登陸艇具備多波次高效登陸作戰能力。正是憑藉這些優點,LCVP登陸艇在諾曼底登陸戰役中突破數道防線,將成千上萬名士兵送上海灘。

  二戰結束後,戰勝國並未被勝利衝昏頭腦,登陸作戰的巨大傷亡時刻警醒着世人——排水型登陸艇並不適用於大部分海灘,登陸士兵仍會在泛水航渡和搶灘登陸過程中傷亡。如何更好地完成岸艦連接、減少人員傷亡,成為當時世界各國海軍關注的話題。

  1959年,歐洲某海域,英國人科克雷爾駕駛自研的氣墊船,僅用2個多小時就成功橫渡英吉利海峽。與同時代的登陸艇相比,氣墊船具有速度更快、載重更大、適用登陸環境更廣泛等方面優勢。

  科研人員迅速捕捉到氣墊船的登陸潛力。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英國研製出BH-7型氣墊登陸艇,蘇聯“金剛石”中央設計局研製出天鵝級氣墊登陸艇,美國特克斯特倫船舶系統分公司也推出LCAC氣墊登陸艇,引領登陸艇進入“氣墊時代”。

  追求極致速度,研製難度成倍增加

  在兩棲登陸作戰中,時間就是生命。在此期間,每分鐘甚至每秒鐘都會有大量人員犧牲。

  在直面岸防火力的登陸戰場,海上航行時間越短,生存率越高。為了跑贏這場“生死角逐”,登陸艇的動力系統經過多輪升級,從活塞式發動機到燃氣輪機,再到氣墊登陸艇的渦輪發動機,目前登陸艇的最高航速超過50節。海灣戰爭期間,美軍通過氣墊登陸艇在24小時內完成了將7000多名陸戰隊員和2400噸作戰物資運送上岸的任務。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氣墊登陸艇憑藉速度優勢,逐漸成為現代登陸作戰的必選裝備。不過,氣墊登陸艇的研製難度不容小覷,當前僅英國、俄羅斯、美國等少數國家可以獨立研發氣墊登陸艇。那麼,研製氣墊登陸艇要攻克哪些技術難題呢?

  一是結構設計。氣墊登陸艇主要結構包括船體、氣墊系統和推進系統。其中,氣墊系統是氣墊登陸艇的核心組件,也是研製難點。為此,科研人員根據任務需要,研製出“全墊式”與“側壁式”兩種氣墊登陸艇。全墊式氣墊登陸艇船體四週環繞軟性“氣裙”,在航行過程中船底完全離開支撐面,具有獨特的兩棲性能。側壁式氣墊登陸艇兩側裝有直接插入水中的剛性側壁,只在船艏和船艉使用柔性“裙體”,雖然兩棲能力較差,但擁有較好的操縱性和航行穩定性。LCAC氣墊登陸艇採用全墊式設計,瑞典斯米格級氣墊登陸艇則是側壁式氣墊登陸艇的代表。

  二是材料選擇。作為兩棲裝備,氣墊登陸艇需要在各種複雜環境中使用,對材料要求很高。船體製造通常採用鋁合金、玻璃鋼等複合材料,以增強艇體強度並減輕重量;製造氣墊的材料則選用高強度橡膠、尼龍纖維、碳纖維等,具備良好的耐磨性,能夠在水面、沼澤等區域自由穿梭;艇體表面使用大量合金材料,減緩海洋環境對船體腐蝕,延長登陸艇壽命。

  三是動力系統。眾所周知,在兩棲登陸作戰中,進攻方要快速開闢登陸場,這對氣墊登陸艇的動力系統要求很高。科研人員為氣墊登陸艇配置了功率大、重量輕、可靠性高的發動機作為動力源,並加裝了動力分配與控制系統,確保氣墊登陸艇航行穩定高效。以滿載排水量高達555噸的“歐洲野牛”級氣墊登陸艦為例:搭載了5具高溫燃氣渦輪發動機,通過動力分配與控制系統,將其中3具用於推進船身前進並控制方向,其餘2具則提供托舉船體所需動力,登陸艇最大航速達60節。

  四是運載能力。氣墊登陸艇主要擔負兩棲登陸作戰中運輸人員和武器裝備的任務,運載能力是其重要性能指標。近年來,科研人員通過優化結構設計、升級動力系統等方式,提升氣墊登陸艇運載能力。美海軍新一代氣墊登陸艇SSC“岸艦連接器”在尺寸與上一代LCAC氣墊登陸艇相當的情況下,通過加裝新型計算機控制裝置、升級發動機,使其運載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艦艇合體”互補增效,提升登陸作戰能力

  現代戰爭,隨着“垂直登陸”“超視距登陸”“均衡裝載”等兩棲登陸作戰概念誕生,登陸艦與登陸艇憑藉各自優勢實現了力量互補與增效,在協同登陸作戰中發揮着“1+1>2”的作用。通過大型登陸艦運輸,登陸艇可以在敵岸灘防禦兵力視距和海岸雷達探測範圍之外的海域,發揮自身速度優勢快速登陸,實現登陸作戰的快速性和隱蔽性。

  前不久,美國海軍開始為大型登陸艦裝配新一代氣墊登陸艇SSC“岸艦連接器”,俄羅斯也推出“摩爾多維亞”號氣墊登陸艇的升級計劃,以期同大型登陸艦配合登陸。種種跡象表明,大型登陸艦同氣墊登陸艇“合體”,已成為登陸裝備的發展新趨勢。

  隨着現代岸防武器和探測裝備的迭代升級,僅依靠高速航行的登陸艇實施登陸作戰,已近乎不可能。為此,科研人員開始探索登陸艇研發新路徑,以期在與岸防武器的較量中取得優勢。總體來看,未來登陸艇發展呈現以下特點——

  採用隱身設計。在“發現即摧毀”的現代登陸作戰中,各國科研人員着力將登陸艇打造成低可探測性目標。芬蘭海事技術公司設計建造的登陸快艇,採用隱身材料和紅外隱身設計等方式,降低被對方雷達及磁性水雷武器探測到的概率。瑞典斯米格級氣墊登陸艇則採用噴水推進器、降低艦橋位置、伸縮天線等創新設計,具備部分隱身功能。

  搭配無人系統。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無人裝備已成為登陸作戰的“新搭檔”。美國海軍研發出一款具備自動駕駛功能的氣墊登陸艇,並為其裝配了武裝機器人。在兩棲登陸後,武裝機器人可以自動行駛上岸,向敵縱深地帶進攻。在登陸艇無人化研究領域,世界各國試圖搶佔先機。僅去年,意大利自研的SAND無人水面艇在拉斯佩齊亞的一次展會上亮相,俄羅斯金吉謝普機械製造廠也宣布成功研製了一套無人艇載具。

  強化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登陸艇發展的重要方向,關乎登陸部隊能否實時接收和傳遞戰場信息。“歐洲野牛”級氣墊登陸艦搭載了多個不同用途的雷達和導航輔助系統,信息傳遞更為高效,駕駛艦艇、使用武器等操作的精準度大幅提升。美國新一代氣墊登陸艇SSC“岸艦連接器”通過加裝新型指揮系統、玻璃化信息座艙和類似戰鬥機的電傳控制系統,使其能夠在複雜海況下及時接收各類信息並進行快速響應,保證了登陸艇的航行穩定性和作戰靈活性。

  此外,登陸艇的多功能化趨勢將顯著提升其綜合作戰能力。除了傳統的兵力投送和火力支援任務外,通過靈活加裝各種功能模塊,登陸艇還能夠執行偵察、反潛、佈雷等多種作戰任務。有專家預測,未來兩棲登陸作戰將朝着多功能化、無人化、智能化等方向演變,通過適應多種複雜環境,持續提升作戰效能和生存能力,在未來兩棲登陸作戰中繼續扮演制勝“尖刀”的角色。(齊呈榮  曹源  王文輝)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