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和意大利兩國航母在紅海舉行聯合軍演。
在紅海執行任務期間,美軍MH-60直升機準備降落在“梅森”號驅逐艦上。
美海軍人員在紅海進行M2重機槍射擊。
據美國媒體報道,近日,美國國防部發言人宣稱,也門胡塞武裝出動8架無人機併發射8枚反艦導彈,對正在通過曼德海峽的2艘美國海軍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發起襲擊。這是近4個月內,該級驅逐艦在紅海地區第2次遭受此類襲擊。分析人士指出,美軍與胡塞武裝在紅海地區的對抗已持續近一年,仍未出現結束的跡象。近期,美國多家媒體紛紛針對美軍在紅海地區組織開展的“繁榮衛士”護航行動進行分析和總結,旨在為後續類似軍事行動提供參考。
海上對抗激烈
自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胡塞武裝多次運用無人機和導彈,對紅海水域與以色列相關的船隻進行打擊。2023年12月19日,美國宣布牽頭組建一支多國聯合艦隊,在紅海地區執行“繁榮衛士”護航行動。然而,近一年來,美軍並未如預期般取得明顯優勢,胡塞武裝的襲擊行動仍持續不斷。美國媒體分析指出,美軍的護航行動面臨諸多挑戰。
一方面,美軍所面臨的威脅形式多樣。在美軍首次行動中,“卡尼”號驅逐艦攔截了胡塞武裝19架無人機和4枚導彈。隨後數月,美軍持續對來自胡塞武裝的多種武器進行攔截,其中包括6款巡航導彈、6款彈道導彈和至少8款無人機。今年2月,美軍首次發現並摧毀胡塞武裝使用的一款類似線導魚雷的無人潛航器。6月,胡塞武裝開始採用自殺式無人艇發動襲擊。10月底,胡塞武裝在也門西海岸展示最新裝備的無人潛航器,並在演習中模擬擊毀“敵”掃雷艦。這表明美軍當下需要應對來自胡塞武裝的空中、水面、水下等多方位襲擊。
另一方面,美軍承受着較大的戰鬥壓力。美海軍水面作戰主管弗雷德·派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自二戰以來,我們還未遇到過像紅海這樣的作戰環境,處於作戰區域的軍艦必須隨時做好戰鬥準備。”美海軍“拉布恩”號驅逐艦艦長也&&,該艦在紅海部署期間,平均每週有6天處於交戰區。與紅海相連的曼德海峽僅約26千米寬,極易遭受胡塞武裝無人機和導彈的襲擊。
美國中央司令部發布的報告稱,截至今年3月,美軍已成功阻止胡塞武裝超過100次的襲擊或威脅行動。至6月,美軍平均每天都在進行攔截行動。直至10月,美軍仍在持續應對胡塞武裝的“複雜攻擊”。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所的分析人士稱,美海軍在紅海的行動“是自二戰以來經歷的最為持久的戰鬥”。
檢驗戰備水平
美國宣稱,組建多國聯合艦隊旨在保護紅海航線這一重要的國際貿易水道,然而外界認為,美國此舉實則是為滿足自身利益。美軍更是將紅海地區視作測試新理念、新系統和新戰法的“試驗場”,並從中收穫不少經驗。
其一,強化艦艇戰備能力。今年9月,美海軍艦隊司令部司令達裏爾·考德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美海軍“卡尼”號和“梅森”號驅逐艦在接到任務後的14天內完成各項戰備工作,並迅速趕赴紅海地區,這是美海軍作戰部長莉薩·弗蘭凱蒂所提出的“2027年前將海軍部隊戰備率提升至80%”計劃的初期實踐。
據介紹,“卡尼”號和“梅森”號驅逐艦隸屬戰備增援部隊,戰備狀態較好,它們在準備階段接受情況通報及綜合訓練後,迅速執行跨大西洋任務。美軍發布的數據顯示,除補給彈藥等物資外,這兩艘艦艇一直在紅海附近活動,驗證了戰備可靠性,並為美軍提升艦艇海外維修保養能力提供經驗。美軍計劃以這2艘艦艇的戰備及部署情況為模板,提升水面艦艇整體戰備能力,推動在未來實現30天內艦艇均可投入戰鬥的目標。
其二,檢驗聯合指揮系統。美海軍第2航母打擊群司令馬克·米格斯指出,紅海行動中所使用的新系統在數據共享、目標分類和多節點跨域作戰等方面顯著提升了戰鬥效率,幫助海軍成功應對複雜的多域作戰環境。
今年3月,美國中央司令部宣布在紅海地區使用“聯合全域指揮控制”系統。該系統整合了陸、海、空各軍種的作戰資源,實現跨域信息情報共享,確保在恰當時間運用恰當武器打擊目標。美海軍艦隊在紅海行動中,依託該系統與空軍空中作戰中心、地區空中作戰中心進行分工協作,能夠從更遠距離發現來襲武器,增加了決策準備時間。隨着“聯合全域指揮控制”系統的完善和升級,美海軍將進一步提升決策效率,維持海上優勢。
其三,改進反無人機戰法。美軍認為,當前在紅海地區行動的中心任務是反無人機和反無人機群。美軍在行動前已演練多種反無人機戰法,並依據海面狀況、海峽寬度、敵機特點等因素,制定“分層縱深防禦”戰法。該戰法依照目標來襲距離由遠至近,分別部署“標準”系列導彈、“海麻雀”艦空導彈和近防武器進行攔截。
面對胡塞武裝持續不斷的襲擊,美軍意識到該戰法存在局限性。比如,一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的防空武器標準彈藥配置包括:40枚“標準”-2導彈、8枚“標準”-3導彈、12枚“標準”-6導彈、32枚“海麻雀”艦空導彈和11枚“海拉姆”近防導彈或“密集陣”近防炮。由於“標準”-3導彈主要用於防禦大型彈道導彈,實際上一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單次執行反無人機任務時,可使用的導彈數量不超過95枚。而胡塞武裝在單日內可能發起超過20架次無人機襲擊,這使得美海軍編隊面臨彈藥不足問題。
為應對持續存在的無人機威脅,美軍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美軍提議讓更多阿利·伯克級驅逐艦配備高能激光武器。該武器系統能夠依靠艦船的電力系統供電,且在電力充沛條件下可持續執行攔截任務。目前,在美軍所擁有的73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中,僅一艘裝備這種高能激光武器。另一方面,美軍也在嘗試借助航母打擊群中的艦載機展開攔截行動。今年8月,部署在“艾森豪威爾”號航母上的EA-18G“咆哮者”電子戰飛機便成功擊落一架無人機。
其四,提升訓練成效。美海軍通過推進實時信息雙向反饋機制,有效提升了水面艦艇的訓練成效。今年8月,“梅森”號驅逐艦在紅海執行任務期間,將約5TB的行動數據發送至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海軍水面和水雷作戰發展中心,與該中心的教官和學員共享在高威脅環境中的作戰經驗,並從中心獲取戰鬥評估反饋。該反饋機制極大縮短了信息回傳與處理時間,由原來可能需要55天,優化到只需72小時。此外,“梅森”號驅逐艦還將經驗報告同步發送給第22驅逐艦中隊,並在巴林補給期間向“約翰·麥凱恩”號驅逐艦的指揮人員回放戰鬥經過。待“梅森”號驅逐艦返回後,還計劃派遣戰鬥系統軍官前往“羅斯福”號航母,以協助開展相關訓練。
行動爭議不斷
儘管美軍宣稱紅海護航行動從多方面提升了艦隊實戰能力,但該行動自開展之初便飽受爭議。
首先,行動動機受到質疑。批評者指出,美國表面上宣稱要維護海上通道的安全,實際上更直接的目的在於打擊和威懾胡塞武裝及其他國家,同時借此展示對以色列的無條件支持。這一護航行動掩蓋了美國故意挑動中東衝突的本質,導致地區局勢進一步惡化。
其次,行動實效受到質疑。近一年來,在紅海地區的行動中,美國及其盟友未能有效保障與以色列相關的船隻在紅海航線的安全。據國際船舶組織發布的報告顯示,自今年1月以來,通過蘇伊士運河的船隻數量同比減少49%,而曼德海峽的船舶通行量更是減少約65%。不僅如此,胡塞武裝針對關聯以色列船隻的襲擊持續不斷,並且美英等西方國家的商船也相繼遭到攻擊。
再次,整體效費比受到質疑。美軍在紅海地區使用的“標準”-2導彈,單枚造價約240萬美元。即便價格相對較低的“海拉姆”近防導彈,單枚成本也高達95萬美元。據美國媒體8月的報道,自從美軍在紅海展開行動以來,僅彈藥成本已累計達到11.6億美元。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胡塞武裝所使用的武器中,有60%為成本僅在200至1000美元之間的無人機。(王昌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