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列於淮海戰役紀念館的我軍自製炸藥發射筒(仿製品)。
解放軍用土布和電線捆紮飛雷炮的發射藥。
淮海戰役中,許多被俘的國民黨軍官兵都説最怕我軍的3樣東西:一是我軍的戰場喊話,二是我軍的近迫作業,三是我軍的“土特産”——飛雷炮。飛雷炮由於威力巨大,碰上它非死即傷,在敵軍中“名聲遠揚”。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的武器裝備與國民黨軍相比,明顯處於劣勢。為彌補火力不足,前線指戰員創造性地利用火藥和炸藥的威力,就地取材製作了大量的土制武器,飛雷炮便是其中之一。飛雷炮(又稱“土飛機”),即炸藥包發射筒。它的結構相對簡單,但製作過程十分講究,先將汽油桶頂蓋鋸掉,再把桶身呈45度角放置或部分掩埋在土中,在桶的最底部裝填黑火藥或低威力炸藥作為發射藥;依據射擊距離和火藥重量,把捆紮成圓盤形的炸藥包放進桶中,並加入延期雷管。點燃導火索後,發射藥的推射力將炸藥包拋入敵軍陣地後落地起爆,一次可發射20至100公斤炸藥,射程達100至200米,可炸毀落地點周圍10余米的地堡、鹿砦等土木工事。
1948年11月,淮海戰役進入第二階段,國民黨軍第12兵團在雙堆集和附近村莊依託有利地形構築大量地堡、交通壕,還把數百輛汽車連成一圈,用沙土裝滿,打造了一條核心防禦圈,構成裏外三層的防禦體系。戰鬥打響後,在飛雷炮的助攻下,我軍只用半小時就摧毀了國民黨軍苦心經營、號稱固若金湯的工事群。同年12月,中原野戰軍第1縱隊第1旅第7團1營和旅特務連,配合第58團向敵小馬莊和獨立家屋陣地發起攻擊。此次戰鬥,我軍集中了30余個飛雷炮,在10分鐘內發射1000余公斤炸藥。在我炮火壓制下,敵工事全被摧毀,我軍全殲守敵第18師工兵營,敵第342團1營大部被炸死和震昏。
這種凝結我軍官兵智慧的自製炸藥發射武器,在淮海戰役中發揮了巨大威力,敵人聞之喪膽,畏懼地稱它為“原子炮”。毛澤東同志在《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中風趣地説:“我們的飛機坦克比你們多,這就是大炮和炸藥,人們叫這些做土飛機、土坦克,難道不是比較你們的洋飛機、洋坦克要厲害十倍嗎?”
淮海戰役期間,前線指戰員在實戰中不斷總結經驗,拓展運用方式,對武器裝備進行改良,並對戰法進行創新,使用迫擊炮拋射炸藥包,發揮了不小威力。他們用一根木質較硬、直徑與迫擊炮口徑相倣的木棍,在一端捆紮炸藥包,炸藥包上安裝導火索和雷管,引燃後可將5至8公斤的炸藥包發射出去,用於壓制敵人炮火、摧毀地堡,威力大大超過同口徑的迫擊炮彈。
為研發這些土制武器,我軍指戰員不怕困難、不怕犧牲,有人為此獻出寶貴的生命。淮海戰役打響後,華東野戰軍特種兵縱隊參謀長韓聯生負責組織研究和試驗“飛行爆破”技術(即採用飛雷炮的原理,運用各種就便器材把炸藥包發射出去)。在一次“飛行爆破”試驗時,意外發生。一個炸藥包打出後沒有爆炸,韓聯生奔向炸藥包落點處檢查原因。當走近炸藥包時,他發現導火索暗暗作響,立即大喊身邊人臥倒隱蔽。可話音剛落,炸藥包爆炸了,韓聯生等7名同志當場犧牲,他們用生命換來了剋敵利器的研製成功。
進入新時代,我軍武器裝備迭代升級、跨越發展,新型武器不斷涌現,裝備性能不斷提升。在淮海戰役勝利75周年之際,我們更加懷念那些為戰鬥勝利、全國解放獻出生命的先烈們,他們的犧牲奉獻和勇於創新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擔當作為,勇毅前行,發揮聰明才智,為戰鬥力提升作出應有貢獻。(王少亭 汪志鵬 本文圖片由淮海戰役紀念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