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今年,新編修《軍事體育訓練大綱(試行)》在全軍開展大範圍試訓,此次試訓除設置全軍通用戰鬥體能課目外,還探索創新典型兵種(專業)部隊戰鬥體能課目。近段時間,火箭軍某旅官兵在戰鬥體能教程的科學指導下,全面開展相關專項課目訓練。從以往的“健康體能”到如今的“戰鬥體能”,官兵訓練成效如何?讓我們一探究竟。
“以戰領訓”的轉型升級
——火箭軍某旅開展戰鬥體能訓練見聞
■解放軍報特約通訊員 李映虹
在綜合防抗課目訓練中,下士李迎良向連隊紀錄發起衝擊,戰友紛紛為他加油打氣。向修紅攝
入冬,大山深處,寒意漸濃。伴隨着一陣清脆的哨聲,火箭軍某旅某連戰鬥體能訓練火熱展開。
在綜合防抗課目訓練中,只見該連官兵通過“染毒”地帶後,迅速摘下防毒面罩,緊接着舉起實心球進行拋投。隨着心率攀升,更大的挑戰緊隨其後:水袋負重、腰腹組合、翻越跳箱、六角杠鈴負重……官兵宛如一顆顆出膛的子彈,向自己的體能極限發起衝擊。
筆者在現場看到,每一個訓練環節都融入實戰背景,每一個訓練動作都着眼實戰需要,各個環節連貫實施,與以往打散時間段,不預設實戰背景練跑步、練負重、練腰腹的訓練方式明顯不同。
“這個綜合防抗課目,正是重點針對火箭軍部隊作戰任務實際需要,創新構設的戰鬥體能考核課目之一。”在訓練一線進行督導的張參謀説,探索試訓半年多來,從考核效果上看,官兵的軍體訓練效益有明顯提升,旅隊戰鬥力建設也按下了“快進鍵”。
“面對未來戰場的強敵對手,提高軍體訓練的‘含戰量’是練強打贏本領的重要基礎。”據該旅領導介紹,今年上半年,上級下發了火箭軍部隊的戰鬥體能教程。其作為新《大綱》中構建軍體“1+1+X”體系中關鍵的“X”部分,針對火箭軍部隊官兵操控任務重、坑道連續作業要求高等實際情況和體能要求,區分三類不同崗位人員,分別構設連貫考核課目,推動部隊由以往抓基礎體能、健康體能為主,向抓戰鬥體能和軍體技能為主轉變。
一開始聽取上級組織的戰鬥體能訓練闡釋宣講時,有些官兵不以為意,覺得“只是多增設幾門考核課目而已”。
“我們常説‘以戰領訓、向戰而訓’,基礎訓練轉型升級,最首要的就是從思想上轉變。”警衛連汪指導員告訴筆者,實施訓練前,連隊以官兵當時體能水平為參考係,開展了一場戰鬥體能摸底測試。作為連隊訓練尖子,下士段志繼曾以為自己通過測試“手拿把掐”,但在摸底測試中,他拼盡全力僅是剛達到及格線。
走下考場,這位訓練尖子面色凝重地告訴戰友,在實戰背景下,考核沒有想象中那樣簡單。
“仗怎麼打,兵就怎麼練。”經過測試,許多官兵很快理解了這句話背後的涵義,“戰鬥體能的考核標準,就是為了倒逼我們在訓練中加壓升級,真正按照實戰需要提升體能素質。”
全新的訓練課目,需要更科學、更適配的組訓方法。在引導官兵思想轉型的基礎上,該旅以“請進來”“走出去”的教練員培養思路,在鞏固集約化組訓成果的同時,遴選各營連優秀軍體教練員赴院校參加“戰鬥體能培訓班”,研究更適用於不同體能水平的施教方式;梳理摸底測試中出現的問題堵點,同步邀請參與教程編寫的專家教員到訓練一線幫帶指導,將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法推廣到全體官兵,提高訓練層次水平。
訓練場上,某營官兵正區分多個批次開展戰鬥體能分解項目強訓。“間歇性遞進強化、先分解再連貫,區分不同體能層次,分類進行站點循環訓練,是營隊試訓以來提升單兵耐力、爆發力和心肺功能的有效方式。”該營李營長感慨,這套“站點循環訓練法”,正是前期赴院校參加戰鬥體能培訓的下士牛浩宇帶領戰友探索總結的。
“階梯高頻訓練法”“小重量耐力強化法”……隨着戰鬥體能訓練在該旅深入開展,各類專長專訓的組訓方法不斷得到實戰淬煉。
剛組織訓練時,排長姜勝凱的第一感受就是“難”。之前,他和戰友在大山深處值班,戰位空間窄而長,有些基礎訓練課目無法展開。為適應戰位體能要求,中士王胤淵着眼戰位實際提出“階梯高頻訓練法”,帶領大家在有限空間內,對身體肌群進行針對性訓練。
“平時並沒有直觀感到戰鬥體能訓練的用途,直到一次執行新任務。”姜排長説,那次任務中,他們負責在發射架下牽引沉重的線纜。操作過程中,他驚喜地發現,以往來回搬運幾趟線纜便開始手腳酸脹,但經過一段時間戰鬥體能專項訓練,一上午不間斷執行高強度任務後,他感覺仍有餘力。
以戰領訓,向戰發力。戰鬥體能強化訓練,讓官兵在實戰背景下持續淬火加鋼,在日常點滴訓練中拉近訓練場與戰場的距離。採訪中,戰士們坦言:“這樣的軍體訓練更有戰味,也更有趣味,能讓我們向更高、更快、更強目標不斷邁進。”
筆者了解到,目前,該旅全體官兵的戰鬥體能考核數據信息已整合上報,成為進一步完善細化戰鬥體能訓練的有益參考。“考核中也暴露出一些薄弱環節,我們將在接下來的訓練中有針對性地進行補短強能,推動部隊戰鬥力建設邁上新&階。”該旅領導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