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目光始終望著蒼穹”
伴着海風,記者坐上吉普車,前往本次採訪的目的地。翠綠叢林中,一個黃色的房頂格外引人注目。
這裡,是海軍航空兵某場站導航連某&站。
&站很小,小到只有3個人吃住也顯得有些擁擠。&站很“大”,電波源源不斷從這裡發向廣袤海空,指引着戰機歸航。
“認真保障每一場飛行,為戰鷹歸航引路。”這是郭建軍成為導航兵那天就牢記在心裏的一句話。談起如何看待導航兵這個崗位時,郭建軍挺直了胸膛,為我們講起以前的故事。
第一次保障跨晝夜飛行訓練,忙碌了一整天的郭建軍守在機器前困得厲害。當時的班長看到郭建軍犯困,趕緊給他用風油精提神,並提醒他説:“天上飛的都是你的戰友,千萬不要讓自己的一時疏忽成為戰友生命安全的威脅。”郭建軍聽後立刻清醒過來,並向班長保證,一定不再松懈。
多年之後,面對&站新來的戰友們,郭建軍也常常提起這句話。
“老郭總是很嚴肅,剛來的時候,我看見他都想繞着走,奈何我們的‘地盤’就這麼大,繞不過去。”一名戰士笑着説。
&站雖然小,但在郭建軍眼裏,這裡是陣地,更是戰場。戰機呼嘯而過,留給他們的觀測時間很短。這就要求導航兵必須全神貫注,盯緊戰機。當新戰友偶爾走神時,郭建軍總是面色鐵青:“咱們是飛行保障的最後一道防線,不能出一點兒差錯!”
在肉眼看不見的電磁空間,導航&發出的每一個信號,都關係到戰機的安全。“我們只是平凡戰位中的一員,為戰機導航,是我們的使命、更是我們的幸福!”郭建軍望向遠方説道。
在導航連,有很多像這個&站一樣的小點。他們之間或許相隔甚遠,卻有一個共性:小且寂靜。許多個小而散的&站連接成一張密密的網,共同守護戰鷹起落平安。
與海島為伴,同鐵塔為伍,這群&站裏的戰士雖無法飛向天空,心卻一直陪伴戰鷹飛翔。看著戰機安全返航,郭建軍自豪地説:“我們導航兵是戰機的另一雙‘眼睛’,我們的目光始終望著蒼穹。”(解放軍報記者 范恩達)
導航兵:雖無翅膀,我心飛翔
海軍航空兵某場站導航連某&站官兵的工作場景。吳雙江、陳鵬偉、張 通攝
椰風陣陣、熱浪翻滾。海軍航空兵某旅正在進行一場晝間飛行訓練。指揮塔&內,對講機裏不斷傳來各種指令。塔&實時評估系統顯示,戰機正按照指令,沿着指定航線展開訓練。
“塔&指揮員是如何在塔&裏就能精準指引戰機的?”帶着疑問,飛行訓練間隙,記者走向了指揮席位。
“關鍵在他們。”值班參謀用手指着一個點位告訴記者,每當戰機出航,總有導航兵在那裏守望著。
對於營區裏的許多戰友來説,導航兵是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存在。
營區內,見不到他們的身影,可一旦有飛行任務,他們的聲音總能第一時間傳到外場、傳到戰位;雖然不清楚他們的容顏,但是他們堅定有力的聲音親切而熟悉。
“着陸”“可以着陸”……在導航兵的指引下,最後一架戰機順利着陸。
帶着對導航兵的好奇,當日飛行訓練結束後,記者和某場站導航連郭連長坐上進場的車輛,跟隨他一同了解這群“神秘”的導航兵。
扎根下去,立足方寸之地,守望長空之上
路旁雜草叢生,茂密的灌木飛快向後掠過。遠看矮小的山,隨着車子前行變得越來越龐大。
這條盤山路寂靜得出奇,除了汽車發動機的聲音,只有不時的蟲鳴鳥叫。悄然不覺中,記者一行已經抵達了某&站。
“扎根&站、建設&站、獻身&站”,展板上12個紅色大字格外耀眼,見證着常年駐守&站的官兵們的熱血與擔當。“這是我們導航連的連訓。”郭連長説。
站在高處,記者只需一眼便可以將整個&站盡收眼底。而像這樣小散遠的&站,全連還有許多個。工作單一、生活單一、環境單一,是大部分人對導航連&站的印象。
“為戰機導航,多麼光榮的戰位呀!”帶着一身的朝氣,郭建軍自告奮勇來到該&站。然而,郭建軍沒想到的是,一切遠沒有自己想象中那麼簡單。
無休止的電波聲,枯燥乏味的場站生活,消磨着他的熱情。轉變,發生在一次看似尋常的飛行保障任務中。
急促的故障報警聲劃破長空,郭建軍的神經一下子緊繃了起來。眼看戰機只剩下半小時的時間到達本場,郭建軍急出一身冷汗。
“立即啟用備份設備!”聽到班長的命令,郭建軍緩過神來,立刻向備份設備跑去……巨大的轟鳴聲由遠及近,戰機順利返航,郭建軍胸口翻涌起一股熱浪。他從未如此感受到自己的站位是這樣重要。從此之後,郭建軍不再討厭耳邊的電波聲,腳下這十幾平方米似乎也變得寬廣。
各&站任務不同,分工明確,但都有着同一個目標:給戰鷹提供導航信號,確保戰機安全順利着陸。
郭建軍自豪地向記者介紹着導航兵的職責和使命。成熟的臉龐,眼神透着堅毅,當年那個跟在班長身後的90後大男孩,如今已經成長為這個&站的頂梁柱。他的身軀格外挺拔,正如&站旁的樹,歷經風雨,卻深深扎根在腳下的土地中。
“10年前,這裡只有一間破舊的房子,條件很差,但大家從不喊苦喊累,只為引導每一架戰機順利起降……”郭建軍驕傲地説,如今,&站的環境大大改善,大家更堅定地扎根&站、無私奉獻。
“郭班長,值班室通知戰鬥起飛!”採訪中,對講機傳來指令,郭建軍立即奔赴機房,熟練地按下按鈕啟動設備。屋頂上高高矗立的天線,跟隨着一束束電波發出的頻率旋轉着……
“扎根下去,於方寸之地守望長空之上。”郭建軍的筆記本扉頁上記了這樣一句話。&站雖小,責任重大。隨着該場站使命任務不斷拓展,多機種、跨區轉場、長航時保障已成常態。各&站官兵積極適應部隊轉型建設發展要求,甘居幕後,書寫着屬於自己的軍旅人生。
在細節中堅守,多看一眼、多聽一聲、多想一步
“我宣布,以下士兵退出現役……”
前不久,場站隆重舉行士兵選晉退命令宣布大會。人群中,一個人皮膚黝黑,眼角泛着淚花,格外引人注目。
他叫程志強,是導航連某&站&長。看著自己帶過的戰士即將離開軍營,程志強心中格外不捨。時光匆匆,看著徒弟的背影,程志強回憶起自己還是新兵的時候。
那一年,某&站老兵即將退伍,“誰去補充點位力量”成為連隊主官的一道難題。該&站雖然不是離連部最遠的,卻是最偏僻的,交通十分不便,還面臨着飲水困難。一番考察,踏實肯幹的新兵程志強進入了他們的視野。
初到該&站時,&站的樣子讓程志強一下子想起軍旅題材電視劇《士兵突擊》裏的草原五班。他沒想過,在物質條件豐富的今天,他還會過上電視劇裏的生活。
那一年,是&站改裝新機型的一年。對程志強而言,更是個新的開始。他需要在這裡學習全新的裝備,適應全新的環境。
同批新兵中,程志強第一個“放單”、第一個成長為&站&長。場站組織崗位練兵比武,程志強也成為第一個完成考核任務的士兵。然而,在最後的成績評定中,程志強倒數第一。
心有不甘的程志強找到仲裁組,要求重新裁定成績,細説失利原因。
“原因一:設備使用完畢,沒有斷掉電源;原因二:設備使用完畢,按鈕沒有及時歸位……”
“當時我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回憶起當年比武的情形,程志強依然臉有愧色,“換句話講,如果這次不是比武,而是在保障飛行任務時因為忘記斷掉電源而引起線路損壞,後果難以想象。”
那次之後,程志強專門準備了一本嶄新的筆記本,用以記錄每一天飛行訓練開始時和結束後所要做的事情。日復一日地記錄,逐漸讓他把工作標準深深地刻在腦海。在當年底的崗位練兵比武中,程志強一舉奪魁。
2011年至今,程志強一直在這個點位工作,一待就是4000多個日夜。這些年來,程志強在值班值勤時沒有出過任何問題。程志強的日記裏,寫着這麼一句話:“在細節中堅守,多看一眼、多聽一聲、多想一步。”
&站雖小,但是工作的內容卻很“大”,大到裏面蘊藏着數不清的細節。近年來,隨着多種機型在該場站駐訓,飛行保障任務越來越重,裝備設備的使用率提高,也大大增加了設備的故障率。
在一次跨晝夜飛行訓練中,中士高秀郝帶領一名調配員擔負保障任務。
戰機返航,還有半小時飛抵場站上空時,設備突然發出了“嘀”的一聲。高秀郝立即詢問離設備最近的調配員,剛才有沒有聽見異響,調配員猶豫地回答:“沒有聽見。”也正是因為調配員的猶豫,讓高秀郝高度警覺了起來。幾分鐘後,異響再次響起。“糟糕!設備出故障了。”高秀郝隨即衝到庫房拿出備用設備換上。飛行結束後檢查發現,某零件損壞導致設備出現異常。
“要在每一次的飛行中,用心聆聽設備發出的聲音。如果感覺不對勁,必須準確判斷設備是否處在正常狀態。”那天晚上,高秀郝仔細叮囑調配員。
近年來,該連認真梳理總結保障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風險點、重難點,編寫特情處置預案,常態組織特情訓練,並結合工作實際進一步細化處理突發事故流程,飛行訓練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只有每朵浪花充滿活力,才會有巨浪澎湃
某&站&長、三級軍士長黃約玉,在&站堅守了整整18年。當問及堅守這麼多年的緣由時,他只是輕描淡寫地説:“小院雖然是在大山裏,但早已成了我的‘家’。”
&站的小院裏,生長着黃約玉種下的各種蔬菜瓜果。如今,芒果樹早已枝繁葉茂、亭亭如蓋。
回憶起多年駐紮在&站的經歷,黃約玉説,最難忘的還是軍校畢業的那一年。
畢業那年盛夏,黃約玉正在宿舍午休,機房內的導航機突然發出急促的警報聲。“壞了!千萬不要是設備出了問題!”黃約玉一下子驚醒,以最快速度跑去機房檢查設備。
如果故障設備沒有得到及時維修,一旦有緊急任務,後果不堪設想。在進行了個把小時的故障排查後,黃約玉最終在10余米高的天線桿上找到了故障點。他立馬找來備用零件換上,及時修好了線路,確保&站可以正常保障飛行訓練。當時,室外溫度高達40℃,設備也變得格外燙手。如今,黃約玉的左手還留有當時被燙傷的痕跡。
“天空很大,院子很小,責任很重。”黃約玉告訴記者,這是每名導航兵剛來到&站工作時的共同感受。
每年有新兵分配到&站,他們向黃約玉傾訴最多的便是:作為一名海軍戰士,卻很少見到大海;作為一名海軍戰士,卻與軍艦無緣;作為一名海軍戰士,卻整天與大山為伍……
為了給小院的生活增添樂趣,幫助新兵盡快融入&站生活,黃約玉花了不少心思。空閒時,他帶領新兵定時整理小院,描繪石碑,組織棋類比賽;他耐心地給每一茬新兵講述&站發生過的故事,組織故事分享會……每一天,黃約玉好像都有新點子。他在小院裏絞盡腦汁地創造歡樂,使大家愛上這裡的生活。
黃約玉達成了預期目標,互相比拼在這個小院裏蔚然成風——拼誰的業務能力更強、拼誰的體能更好、拼誰的學習更深入。這座小院,煥發出新的活力。
這種活力也體現在&站官兵的工作中。去年5月的一個晚上,黃約玉入睡之前,在例行性檢查時發現導航機故障。他電話諮詢廠家後被告知,可能是線路問題。但在檢查線路時,他沒有檢查出故障點。
“這可能是新故障,現在不解決的話,可能下次再出現還是解決不了。”戰友們聽完他的話,和他一起重新檢查導航機配件和各處連接線,直到次日凌晨。
夜晚,繁星點點。抬頭望向天空,數不清的繁星一閃一閃,就像一架架戰機在夜幕下,對導航兵的堅守表達着感謝。
在這方寸之地,幾人一院守護滄海一方,一開一關指引戰機航向。導航兵就像黑夜裏的燈塔、迷霧中的路標,指引戰鷹高飛遠航。這,就是他們存在的意義。
夜間飛行訓練結束,黃約玉倚靠在芒果樹下。這一刻,耳畔傳來的蟋蟀叫聲令他心曠神怡。不遠處,兩名年輕的戰友在院子裏嬉笑着。這一幕,格外溫暖。黃約玉感嘆:“導航兵就像大海中的浪花,只有每朵浪花充滿活力,才會有巨浪澎湃!”(解放軍報記者 范恩達 謝 菲 特約通訊員 傅金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