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些熱點地區發生的軍事衝突,讓人們開始關注裝甲防護。為抵擋破甲彈的襲擊,不少國家的坦克上出現了格柵裝甲。同時,爆炸反應裝甲得到廣泛應用。如烏克蘭前不久發布的一組豹1A5主戰坦克訓練照片中,這些坦克的正面、側面和炮塔四週均裝有大量爆炸反應裝甲。
從外觀上看,爆炸反應裝甲有點像一排排放大版的巧克力塊,錯落有致地披覆在坦克主裝甲上。這些“巧克力塊”內的結構較為巧妙,主要由背板、拋板、填充在兩者之間的惰性炸藥、背板後面的彈性墊片等組成,俗稱“夾心餅乾”。被外來彈藥擊中時,惰性炸藥被引爆,斜置於“巧克力塊”裏面的拋板被反向拋出,背板被推向主裝甲後也會反向彈起,如此就可截斷破甲彈的金屬射流,通過“以爆制爆”,起到保護坦克的作用。
這一概念最早於1949年由蘇聯的拉伕列傑夫提出,但限於當時的技術,無法解決裝藥殉爆的問題,蘇聯停止了相關研究。1982年,爆炸反應裝甲在以色列坦克上出現並投入實戰,引發多國關注和效仿。1983年,蘇聯研發出“接觸”-1型爆炸反應裝甲,此後不久開始列裝部隊。美國也研發了類似爆炸反應裝甲,裝備在M60坦克和M2步兵戰車上。
這些爆炸反應裝甲在實戰中發揮了明顯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如無法有效應對穿甲彈,爆炸時産生的碎片會對近處協同的步兵造成傷害,會對主裝甲造成一定損傷等。
針對這些問題,各國開始從設計、材料和工藝多個方面下功夫,比如增加“巧克力塊”內“夾心餅乾”層數,優化拋板和背板厚度、分佈,改進非對稱藥室結構,尋找製造背板的新材料等,借此增強爆炸反應裝甲應對穿甲彈和破甲彈的能力,降低爆炸時産生的不利損傷。如俄羅斯的“化石”爆炸反應裝甲內部採用了雙層異向拋板設計,被引爆時會推動拋板飛向不同方向,從不同角度切割穿甲彈桿、衝擊減弱金屬射流,從而弱化其帶來的毀傷。“化石”爆炸反應裝甲還發展出軟布包式設計,通過外挂,給坦克又增加了一層防護。德國研製的“複合輕型通用反應裝甲”,則用玻璃纖維板充當拋板,爆炸後同樣能起到阻擋金屬射流的作用,但與金屬射流“短兵相接”後,産生的是已經解體的玻璃纖維和其他非致命性碎片,可有效降低對協同步兵的傷害。
這些改進使爆炸反應裝甲得以大量應用在坦克等裝甲車輛上。但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新的威脅也隨之到來,比如串聯裝藥的破甲彈等。這類反坦克彈藥能夠通過第一次爆炸,打掉爆炸反應裝甲這層“金鐘罩”,然後用第二次爆炸攻擊坦克的主裝甲。
這種情況下,爆炸反應裝甲開始再次變身,如將“夾心餅乾”的層數由兩層增加到三層或以上,以先後引爆的方式應對這種新的威脅。美國研發的爆炸反應裝甲就帶有這種性質,通過設置多種不同的拋板層和減少各層之間的裝藥量,這類裝甲不僅能借助多個斷層和不規則形狀阻擋來襲彈藥,弱化其毀傷威力,還可減少對相鄰戰車或隨行步兵的損傷。
在研製爆炸反應裝甲方面,烏克蘭的“利刃”爆炸反應裝甲運行機理有所不同。它採用類似於破甲戰鬥部的聚能裝藥,通過引爆這些聚能裝藥,對來襲射流或穿甲彈彈芯進行阻擋或干擾。體現在結構上,它更像是在重型背板上“澆築”了一層又一層炸藥模塊,因而顯得相對緊湊。
目前,爆炸反應裝甲還在不斷發展變化。未來,爆炸反應裝甲會朝哪個方向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今後戰場會提出什麼樣的需求。(曾麒麟 秦政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