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M-54“口徑”巡航導彈
“風暴陰影”巡航導彈
“金牛座”巡航導彈
NCM巡航導彈
BGM-109“戰斧”巡航導彈。資料圖片
今年以來,與巡航導彈有關的新聞頻頻見諸媒體。
3月,俄羅斯太平洋艦隊沃爾霍夫號潛艇在日本海演習期間,從水下發射了一枚3M-54“口徑”巡航導彈,成功擊中目標。俄羅斯方面稱,該導彈的射程超過1000千米。與此同時,俄還在研製射程更遠的“口徑”-M巡航導彈。
5月,法國在“杜蘭德爾聖劍”演習期間進行了ASMPA-R巡航導彈的訓練發射。據稱,該型巡航導彈能夠投送核彈頭,射程達500千米。
9月,美AGM-158聯合空對地防區外打擊導彈的最新改型AGM-158XR,在“2024年航空航天和網絡”會議上現身。和以前的AGM-158系列導彈相比,AGM-158XR的體形更大,射程也更遠。
自海灣戰爭以來,巡航導彈在現代戰爭中一再扮演重要角色,其發展動向備受關注。隨着當前國際安全形勢愈發複雜,戰爭樣式和形態不斷演變,巡航導彈除了提高射程之外,還有哪些新的變化?今後會朝什麼方向發展?請看解讀。
任務牽引形成巡航導彈的基本構型
前不久,韓國空軍在一次演習中,用戰機發射了一枚“金牛座”空地導彈,命中400千米外的目標。
“金牛座”是一種較為典型的巡航導彈,能在發射後以0.8馬赫至0.9馬赫的速度較長時間地勻速飛行。它超低空飛行時,離地高度最低可達30米,因而較難被探測到並加以攔截。
能以亞音速巡航來增加射程,能超低空飛行以提高突防成功率,這兩者一度成為巡航導彈的顯著特徵,但縱觀巡航導彈的發展歷程,人們就會發現巡航導彈的飛行特徵並非一直如此。
和其他導彈一樣,巡航導彈的問世與發展也是任務牽引的結果。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獲得打擊敵縱深重要目標的能力,一些國家開始嘗試在飛機上裝上炸藥,通過設定好航線然後飛行員跳傘,讓飛機自行在目標地點爆炸,進而達到摧毀目標的目的。這種不尋常的飛機使用方法,為此後巡航導彈的研發提供了思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基於類似想法,納粹德國研發出V-1導彈。雖然外形上仍像小型飛機,但V-1已是名副其實的導彈。5.3米的翼展,脈衝噴氣發動機推進,由磁性羅盤、陀螺儀等構成的簡單導航系統,使它獲得超過240千米的射程。由於彈翼和脈衝噴氣發動機賦予其一定巡航能力,V-1導彈被認為是現代巡航導彈的發端。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各國研發的巡航導彈,基本上仍可以看作裝上炸藥的噴氣式無人駕駛小飛機。這一時期,巡航導彈走的仍是高空高速突防的路子,而非“金牛座”巡航導彈那樣通過超低空飛行來突防。這一時期,彈道導彈興起,巡航導彈的發展一度受到冷落。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各國對導彈遠程突防能力的要求提高。超低空飛行與小型渦扇發動機等技術的成熟,使研發新一代巡航導彈成為可能。這一時期,美、蘇先後交付使用了一批高性能巡航導彈,如美國的AGM-86B、BGM-109“戰斧”巡航導彈,蘇聯的Kh-55、RK-55巡航導彈等。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戰斧”巡航導彈。
圓柱狀彈體、折疊式彈翼、地形匹配圖像制導、能在100米以下的超低空飛行、亞音速巡航……可以説,這一時期巡航導彈的先後問世,標誌着巡航導彈基本構型的形成。
20世紀90年代,巡航導彈在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等幾次規模較大的戰爭中投入使用,威力得到極大彰顯。各國紛紛展開對這種“戰場踹門利器”的研發,比如德國和瑞典聯合研製的“金牛座”巡航導彈、印度和俄羅斯合作研發的“布拉莫斯”巡航導彈等。
值得關注的是,此時的巡航導彈,有的並沒有延續“戰斧”那樣的亞音速超低空突防發展路徑。比如,“布拉莫斯”巡航導彈,就重新回到了高空高速突防之路。
變化正在巡航導彈身上發生
俄羅斯20世紀90年代研製的3M-54“口徑”巡航導彈,基本上可反映當時正處於高速發展期的巡航導彈的攻擊模式和研發水平。
以3M-54E“口徑”巡航導彈為例。發射後,固體燃料火箭助推器會將其推送到彈道最高點,然後渦噴發動機點火,推動已拋開火箭助推器的彈體飛行,使其保持在距地面較近的巡航高度。在飛行至目標70千米左右時,導彈會爬升到一定高度,使用雷達尋的頭進行探測並鎖定目標,然後再次降到離地面較近的高度飛行。距離目標20千米時,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點燃,推動導彈超音速突防。
如今,巡航導彈已經成為現代戰爭中不可或缺的空中利劍。隨着時間推移和戰場環境的變化,尤其是無人化裝備的大量應用,這把空中利劍也在發生一些新的變化。
一是射程不斷增加。對巡航導彈來説,達到更遠的射程是其巡航的意義所在。為了在對手防區外實施對其重要目標的打擊,各國在這方面對巡航導彈的挖潛從來沒有停止過,使用的方法包括換用新型發動機、啟用新型燃料、優化彈體結構、使用複合材料減輕彈重等。一些最新研發的巡航導彈,如美國的AGM-158XR、俄羅斯的“口徑”-M等,都把增加射程作為重要改進。
二是突防能力持續提升。除了利用亞音速超低空飛行實施突防的巡航導彈,今天已有超音速巡航導彈出現,如“布拉莫斯”巡航導彈航速接近3馬赫,法國ASMPA-R巡航導彈航速可達3馬赫,高速突防已在事實上成為這些巡航導彈的新選擇。有些巡航導彈則借助隱身能力來提高突防成功率。“戰斧”巡航導彈發展到Block V時,對彈體尤其是彈頭進行了隱身修形。“金牛座”巡航導彈、歐洲導彈集團公司研發的“風暴陰影”巡航導彈均採用隱身外形設計。此外,一些巡航導彈如JSM巡航導彈選擇了在末端進行大過載機動來突防,還有一些巡航導彈如俄羅斯的Kh-101巡航導彈,能通過在飛行中釋放紅外誘餌彈提高突防成功率。
三是打擊對象範圍有所拓展。在人們印象中,巡航導彈是“戰場踹門利器”,打擊對象都是處於敵戰役縱深的重要目標。但隨着無人化裝備的涌現,用傳統的巡航導彈來攻擊這類裝備如無人機等,效費比很低。因此,一些小型巡航導彈應運而生,也隨之拓展了巡航導彈的打擊對象範圍。如以色列航空航天工業公司研製的“風魔”空面巡航導彈,全重只有140千克,可由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搭載發射,打擊較多數量的目標。美國初創企業阿瑞斯工業公司針對各國海軍開始裝備無人艦艇的實際,研發出一款緊湊型、低成本反艦巡航導彈,尺寸和價格只有傳統型號的十分之一。
四是設計思路有所調整。各國現役的巡航導彈,有不少是由其他類型的導彈改進而來。同一系列的艦載、潛射、陸基、空基導彈之間有不少是“師徒”關係。如韓國“玄武-3”巡航導彈基於反艦導彈研發而來;以色列“黛利拉”巡航導彈由“黛利拉”-AR反輻射無人誘餌機改裝而成;歐洲導彈集團前不久推出的陸地巡航導彈LCM,其“範本”是法國海軍的NCM巡航導彈。如今這種隨機性較強的研發模式,正被新的整體化設計思路所替代。如今年9月美國安杜裏爾公司推出的新系列——“梭魚”可擴展自主飛行器,因為採用通用化、模塊化設計思路,該系列巡航導彈不僅能兼顧各種發射&&,而且所研發的多種導彈在射程上互相銜接,可提供“一攬子”的打擊方案。
但總的來看,這些變化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巡航導彈發展的主流路徑。從這個角度來講,巡航導彈的發展只是進入了一個“漸變期”。
提高打擊效能仍是“硬道理”
搭載&&多樣化、引導方式多樣化、戰鬥部功能多樣化,已成為現代巡航導彈的特徵。今後,巡航導彈會沿着這些方向繼續發展,或將呈現如下趨勢。
一是向智能化、網絡化發展。今後,戰場上的對抗將更加激烈。反導手段的增多及反導能力的提升,倒逼着巡航導彈必須變得更“聰明”,才能加以有效應對。一些國家的新型巡航導彈已部分擁有這種能力,如Kh-101巡航導彈能適時釋放紅外誘餌彈,就體現出一定的智能化和自適應水平。另外一些國家的新型巡航導彈,已將智能化列為後續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如“風暴陰影”巡航導彈,研發者就準備在下一步用人工智能來輔助它識別目標。除了自身要更加“聰明”外,今後的巡航導彈還要進一步融入體系網絡,以便更高效地獲取信息,靈活應對變化,提升打擊效能。
二是強化協同能力。近年來的一些地區武裝衝突中,屢次出現巡航導彈被成功攔截的戰例。原因之一,就是巡航導彈在空中飛行時,大多航速並不快,很多時候是在“走直線”,且沒有足夠的手段來“打掩護”。因此,巡航導彈今後的發展需要解決這一問題。除了增強巡航導彈的隱身性能及大過載機動能力之外,還有一個方法就是通過協同讓巡航導彈避開種種威脅。一方面,巡航導彈要與無人機、預警機等其他感知&&密切配合,通過信息共享甚至是形成完善的感知攻擊體系,及時調整打擊路徑和飛行姿態,在對手編織的防空網中找到“漏洞”,完成“踹門”之舉。另一方面,強化多類、多枚巡航導彈之間的自主協同,通過相互交換信息數據,自主確定最佳攻擊路線、方式,科學分配目標,實現對目標的高效打擊。
三是向多元化、低成本化方向發展。當前,巡航導彈的發展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單從“個頭”方面來看,有的巡航導彈個頭在變大,戰鬥部裝藥更多,飛得更遠;有的巡航導彈則在“瘦身”,以此增加在一些發射&&如隱身飛機中的搭載量;為應對大量出現的無人化裝備,各國還在紛紛推出各種小型巡航導彈。低成本化,也是巡航導彈今後發展方向。一方面巡航導彈的價格不菲,尤其是隨着更多高科技的運用,其價格還可能進一步攀升;另一方面,在近年來的一些武裝衝突中,已暴露出巡航導彈消耗量較大的問題。這種情況下,要讓巡航導彈用得起,必須想方設法降低價格。一些國家已開始這方面的探索,比如為一個系列的巡航導彈研發一套通用的核心子系統,讓其在生産環節盡可能多地利用當前生産設備,而非“另起爐灶”等。
説一千道一萬,巡航導彈發展能否迎來新的“黃金時代”,提高打擊效能是“硬道理”。而要提高打擊效能,唯有以變應變、變中求新。想來早期的巡航導彈也是經過長期的創新發展,才有了後來的“聲名鵲起”。(黃薇薇 蘇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