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山東省濟南市的解放閣。
《攻克濟南》(1948年9月,陸文駿攝)
在濟南古城的東南角,坐落着莊嚴巍峨的城市地標——解放閣,閣址選在人民解放軍攻克濟南的攻城突破口處,以紀念濟南戰役和濟南解放。從地理角度來看,濟南位於津浦、膠濟兩條鐵路交會點,南依岱岳、北瀕黃河,北上可直達平津,南下則面對寧滬,陸路連接華東和華北,通過海路可抵達東北和華南,是全國戰局中“一子落滿盤活”的鎖鑰之地。
軍事備戰劍指濟南。隨着全國形勢進一步向勝利發展,中共中央、中央軍委要求人民解放軍各戰區在戰爭第三年裏除繼續貫徹外線作戰、於運動中殲敵有生力量之外,還應盡可能奪取敵人中等堅固設防的城市和戰略要點。
1948年上半年,山東戰場捷報頻傳,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先後發起膠濟路西段戰役、膠濟路中段戰役、津浦路中段戰役,先後解放周村、張店、濰縣、泰安、兗州等城鎮,從根本上改變山東戰場形勢,使濟南完全處在解放區四麵包圍之中。拔掉濟南這顆位於華北與華東解放區之間的“釘子”,已如箭在弦上勢在必行。
7月14日豫東、兗州戰役剛結束時,中央軍委就提出攻佔濟南的初步設想:“兗州已克,守敵全殲,許、譚正準備殲滅援敵八十四師。此戰如勝利,擬令許、譚攻濟南,如能在八、九兩月攻克濟南,則許、譚軍全軍(七縱、九縱、十三縱、渤縱、魯縱)可於十月間南下配合粟陳、韋吉打幾個大仗,爭取於冬春奪取徐州。”此後一個多月裏,中央軍委與華東野戰軍前委頻繁電報往來,逐步形成完整而周密的“攻城打援分工協作”作戰方針。8月下旬,根據中央軍委指示,華東野戰軍前委召開縱隊以上首長,並有華東局、華東軍區、冀魯豫軍區代表參加的擴大會議。會議傳達中央軍委關於進行濟南戰役的指示,在研究敵我雙方情況的基礎上,對進行濟南戰役的指導思想、組織指揮、兵力部署、攻擊時間、政治工作、後勤保障等進行討論,研究制訂“攻濟打援”作戰方案,確定以華東野戰軍總兵力的44%、約14萬人組成攻城集團,由山東兵團許世友、譚震林、王建安負責統一指揮;以總兵力的56%、約18萬人組成阻援打援集團,由華東野戰軍前委直接指揮。
濟南對於國民黨軍亦是不可放棄。國民黨將這一山東省會和華東戰略要地扼控在手,用來阻斷華東及華北我軍連成一片。況且蔣介石認為,國民黨掌握着空中優勢,依靠空運必不使濟南孤立,沒有後方也可以作戰。為確保不丟失濟南,蔣介石命第2綏靖區司令王耀武所部11萬餘人固守濟南,並將華東地區的主力編成3個重兵集團約17萬人隨時準備援濟作戰,南北夾擊人民解放軍。
從敵我備戰情況看,為爭奪濟南這一戰略要地,雙方均進行了積極準備和佈置。人民解放軍一方面利用戰前雨季充分進行休整和攻堅訓練,另一方面廣泛偵察蒐集濟南軍事、政治、社會情報。國民黨守軍一方面加緊加固工事,增兵屯彈,鼓舞士氣,另一方面則謀劃敗退時破壞城市的手段。
敵軍工作同時並舉。敵軍工作的主要任務是瓦解敵人。解放戰爭中,我黨我軍將敵軍工作擺到戰略性位置來抓,主要採取3種方法瓦解敵人:一是釋放派遣俘虜,二是派幹部打入或前往談判,三是開展政治攻勢。1948年1月7日至28日,中共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開有各大戰略區政治部主任、“國軍”工作部部長參加的全軍第一次敵軍工作會議。劉少奇在會上強調開展敵軍工作是打倒蔣介石的全部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工作,要大力加強。
濟南戰役前夕,國民黨軍營壘中已經充滿失敗情緒,一些國民黨軍高級將領為謀出路,直接或間接與我方&&,這就為人民解放軍開展政治攻勢、爭取和瓦解敵軍提供了有利條件。濟南戰役中,國民黨軍整編第96軍軍長吳化文率所部3個旅約2萬人戰場起義,是戰略決戰階段首次大規模的起義。
在華東局周密策劃下,早在一年前,濟南市委就開始大力開展對吳化文的政治爭取工作,並在濟南戰役前成立了中共地下工作領導小組。戰役發起後,吳化文於9月19日晚率部起義,讓出了濟南西郊機場及周圍陣地,從而加速了濟南戰役的進程。朱德曾評價説:“吳化文的起義,我們不能過低估計,對我們打下濟南起了相當作用。今後的作戰,就是需要有這樣的起義。”
強攻速勝偉大勝利。9月16日夜,濟南戰役打響,攻城兵團分東、西集團同時向濟南國民黨守軍發起猛烈攻擊。攻城東集團以“助攻”的部署打“主攻”,第9縱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克濟南城東制高點茂嶺山和硯池山兩個堅固據點。首戰告捷,對敵造成東西夾擊的態勢,打亂了敵軍作戰部署,減輕了主攻方的壓力。攻城西集團於15日掃清肥城、平陰國民黨守軍,17日夜全殲長清守軍。18日,西集團攻佔濟南西郊的臥牛山、古城等地,殲滅國民黨軍一部。同時,以炮火控制西郊飛機場,切斷了國民黨軍的空運增援。19日,吳化文率部起義,撤離戰場。22日晚,攻城兵團各突擊部隊在炮火掩護下進行連續爆破,勇猛突擊,經1小時左右激戰分別突入外城,與敵展開激烈巷戰。至23日,除個別據點外,我軍攻佔濟南外城。24日凌晨,各路縱隊炮火齊鳴,第9縱隊第73團與第13縱隊第109團先後從東、西兩側突破城垣,隨後攻城集團全線發起總攻。至當日黃昏,我軍全殲濟南內城守敵,整個戰役勝利結束。
在濟南戰役進行過程中,從商丘北援的國民黨軍邱清泉兵團一部,遭到華東野戰軍打援、阻援部隊的痛擊,被抑留在山東省城武縣(今成武縣)定陶縣以南地區。準備沿津浦鐵路北援的李彌、黃百韜兵團尚未集結完畢,濟南城就已經被華東野戰軍佔領。
經過8晝夜的激戰,我軍共殲滅國民黨綏靖區司令部1個、省保安司令部1個、整編軍軍部1個、整編師師部2個、旅10個、團1個、保安旅4個及青年教導總隊1個,共斃傷俘敵8.4萬餘人,俘王耀武等高級將領23人。2萬餘人戰場起義。繳獲各型炮890余門,機槍5200余挺,各式槍支4.8萬餘支,坦克和裝甲車20輛,汽車238輛,還有大批彈藥和軍用物資。戰役規模之大、攻堅之強、用時之短、殲敵之多既出乎雙方預料,又震驚中外。陳毅在戰後專門作詩一首贈給許世友:“魯南大捷催戰鼓,許是英雄猛如虎。今日西進戰膠濟,泉城活捉王耀武。”
濟南戰役是戰略決戰階段的揭幕戰,也是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戰爭中第一次攻克有敵軍重兵守備和有堅固設防的大城市,是“兩年多革命戰爭發展中給予敵人最嚴重的打擊之一”。濟南戰役的勝利,把國民黨軍隊主力割裂在東北、華北和徐海(即徐州、海州)而無法呼應,極大地推動了解放戰爭的進程、鼓舞了我軍的士氣,同時也加速了國民黨軍的頹勢、打擊了敵軍的士氣,為我軍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依次展開、奪取全局勝利創造了重要條件。(王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