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小精靈”項目使用的X-61A無人機。
美軍“小精靈”項目中載機投放無人機蜂群示意圖。
俄羅斯計劃改裝米-38中型運輸直升機,作為無人機蜂群的指揮控制&&。
近年來,無人機蜂群作戰作為軍事領域的一項前沿技術,受到世界主要軍事強國的高度重視。理論上講,無人機蜂群作戰將以獨特的戰場優勢重新定義戰爭形態,顛覆未來作戰方式。然而,自2000年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啟動無人機蜂群作戰研究以來,其真正意義上的作戰效能並未得到實戰驗證。俄烏衝突中,雙方投入大量無人機,但戰場上並未出現蜂群作戰樣式。相反,由於電子系統、控制軟體、導航和氣象等原因,無人機滿天亂撞的報道接連出現。事實上,無人機蜂群作戰在付諸實踐過程中還存在諸多難題,無人機個體技術特點成為作戰使用難點。無人機蜂群的軟肋在技術和戰術層面兼而有之,也使得蜂群作戰難以付諸實踐。
技術門檻較高
作為一項前沿技術,無人機蜂群作戰存在較高的技術門檻。其一是飛行控制問題,包括對多架無人機的控制和對飛行中的無人機蜂群的間距控制。目前,對單一無人機的控制仍存在一定技術難度,對多架無人機的控制難度更大。無人機蜂群在空中飛行時,相當於人為製造了一種複雜的天空環境。在攻擊目標時,每架小型無人機之間還需要互相規避,使得控制算法的難度加大。另外,無人機蜂群執行的作戰任務具有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導致蜂群決策的難度增大,決策過程放慢,進而影響到蜂群實時協同等關鍵行動。
其二是信息交互問題。蜂群內部通過信息交互方式,使所有無人機能及時共享戰場態勢,並對其他無人機提出請求或做出回應,這對無人機蜂群的信息交換能力提出較高要求。一是通信速率要快,二是要抗電磁干擾。目前,無人機蜂群雖然可實現成百上千架無人機編隊飛行,但這種編隊飛行總體抗干擾能力較弱,經不住導航/通信鏈路被干擾破壞。一旦通信鏈路或關鍵節點被摧毀,無人機之間的協作將很快“崩塌”,戰鬥力將消失殆盡。在俄烏衝突中,雙方均有大量無人機折損於電子戰。
其三是人工智能問題。蜂群作戰要求無人機具有較高的自主化與智能化水平,但在現階段乃至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無人機飛行仍需控制站的遠程輔助,不僅帶來信號傳輸處理的延遲,而且對無人機的飛行控制、編隊控制、機站間通信、控制站人員指揮控制能力等都提出較高要求。另外,各無人機之間必須實時互交信息,確保有序飛行,以及任務分配、目標選擇等實現,這些功能都需要人工智能系統運作。而人工智能水平越高,對機載計算機的能力要求越高,所需能耗也越高,這對於無人機蜂群而言又是一大挑戰。
其四是能源問題。能源直接影響無人機蜂群的機動能力,進而關係到作戰效能。受無人機蜂群低成本、輕量化和小型化等要求限制,無人機的機動性、續航能力和承載能力相對較差,從而限制了單架無人機性能。最理想的情況是無人機配備低能耗機載設備和大容量的儲能電池,但目前距離這一目標為時尚遠。
其五是載荷問題。受無人機蜂群的成本限制,單架無人機的體積、重量和功耗有限,攜帶的載荷有限,導致機載通信、計算和存儲能力相對較低。而載荷性能較低,必然影響到無人機蜂群的毀傷能力。單一的無人機很難對目標構成致命毀傷,因此需要依靠無人機蜂群實施飽和打擊,以達到擊毀或重創敵方目標的目的。
戰術劣勢明顯
在以上技術短板影響下,當前蜂群作戰主要存在以下戰術劣勢。
速度慢、航程短,增射程與保安全存在兩難。目前,絕大多數蜂群無人機採用小型機體+電驅螺旋槳設計,飛行速度慢,且航程較短。這意味着攜帶無人機群的發射載機必須盡可能地靠近前沿,才能讓無人機有足夠航程,而這勢必要求載機前出至對方火力威脅範圍內。例如,美軍“小精靈”項目使用的是X-61A無人機,作戰半徑550至900千米,載機為C-130、B-1B等大型&&,因此待投射區通常較遠。而“灰山鶉”“郊狼”等小型無人機航程偏短、飛行速度慢,需要發射&&抵近目標區域投放,發射區位置距離任務目標相對較近。目前國外普遍認為,蜂群無人機的核心優勢是“蜂群”,擅長以量取勝的“飽和式”作戰,通過數量規模的疊加效應,形成局部壓倒性優勢,達到提高突防概率和摧毀目標的目的。也有觀點認為,蜂群無人機較慢的飛行速度將為敵防空系統“創造”更多攔截機會,即使擁有明顯的數量優勢,其突防效率也將不可避免地下降。
運行中樞“神經網絡”複雜,作戰控制面臨重重難關。20世紀90年代末美軍提出無人作戰蜂群戰術,歷經20多年發展,直到2021年1月成功演示無人機蜂群突破伯克級驅逐艦的“宙斯盾”防空系統,才標誌着無人機蜂群戰術初步成熟。在未來無人機蜂群作戰中,成百上千的無人機協同作戰將對決策控制系統提出更高要求。每架無人機都要通過集群算法,完成數據收集、匯總,空中編隊切換與執行攻擊指令等一系列任務。另外,有些國家還在嘗試研製能夠直接使用強電磁攻擊的反無人機武器,在無人機蜂群所處空域實施磁暴,讓機載電子設備陷入癱瘓,進而使無人機喪失戰鬥力甚至墜毀。高度複雜的控制系統和日益強大的反制武器,將給無人機作戰控制帶來更大挑戰。
“空中大腦”突防能力弱,實戰運用約束多,戰場劣勢明顯。目前的無人機在航程超過一定距離後,受地形、磁場、信息傳輸等因素影響會更大,僅靠地面控制站很難完成任務。為此,科研人員提出空中指揮所模式,希望通過前移控制站強化對無人機的控制。
美軍曾嘗試將直升機作為空中指揮所的載機,跟隨無人機協同作戰,但這一設想遭到否決。因為直升機升限低、機動性差,在作戰行動中無異於“活靶子”。俄羅斯提出兩種方案,方案一是改裝伊爾-76MD-90A大型軍用運輸機,用於大中型察打一體無人機及無人戰鬥攻擊機的指揮控制,同時承擔空中作戰、遠程空地精確打擊、戰略偵察監視等任務。方案二是改裝米-38中型運輸直升機,負責中小型無人機的指揮控制,主要面向低空、超低空的空地作戰。這些方案的有效性有待驗證。
難關有待打通
目前來看,無人機蜂群作戰需要打通三道難關,才能完成作戰任務。
第一關,建立“控制中樞”。以母機作為“蜂窩”,投放一定規模數量的無人機蜂群,進行編隊飛行。母機的集成控制中樞要將控制指令實時、並行地傳輸給多架無人機,指揮無人機群完成作戰任務,對目標實施精確打擊。目前,這一技術仍面臨難題。例如,能夠大規模承載無人機的&&屈指可數,一架母機可攜帶的無人機數量有限,而無人機數量過少,則無法對敵方進行有效打擊。
第二關,打通“關鍵鏈路”。在瞬息萬變的戰場態勢下,無人機與控制中樞能否做到緊密聯通尤為重要。要完成作戰控制,必須及時準確地獲取有效目標信息,並通過數據鏈路傳輸到無人機上,令其作出及時應對。想要實時獲取信息,並通過控制中樞傳輸到每一架無人機上,需要數據鏈路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抗干擾能力。
第三關,實現“實時共享”。讓蜂群中每架無人機更快、更全面地掌握戰場態勢,相當於擁有更多的“耳目”,有利於在戰場上搶佔先機。然而,在作戰過程中,無人機絕大多數時間在進行快速移動,通信系統整體上處於實時動態、反復打破再重組的狀態,通信質量也會受到影響。同時,無人機之間的頻繁通信容易導致信息數據過載,超出系統處理極限,導致重要信息無法及時傳達乃至貽誤戰機。 (張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