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一輪巴以衝突看未來戰爭 -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0/10 14:12:15
來源:解放軍報

從新一輪巴以衝突看未來戰爭

字體:

  10月6日,在加沙地帶北部傑巴利耶,一名男子站在建築廢墟上

  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與以色列之間爆發新一輪衝突。時至今日,戰火持續已經一年。這一年,加沙地帶人道危機前所未有,戰爭慘劇駭人聽聞;衝突外溢效應持續蔓延,從黎巴嫩到敘利亞、從也門到伊朗,地區熱點交織共振。在這場衝突延宕一周年之際,回顧梳理戰事的發展脈絡,尤其是其中出現的新戰法、新技術,有助於洞悉未來戰爭的發展趨勢。

  先進情偵網絡也有盲區死角

  最近幾十年,隨着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世界各國尤其是軍事強國的態勢感知能力大幅增強,獲取情報信息的效率有了質的提升。然而,通過新一輪巴以衝突觀察,這依然無法徹底改變戰爭的不確定性。

  此輪巴以衝突爆發前,以色列在和加沙接壤的邊境地區修建了長65公里、高8米的高科技隔離墻,在太空部署了“地平線-8”“奧費克-13”等偵察衛星,在網絡空間使用“黑鷹眼”等黑客軟體實時監控可疑通信,可以説在巴以之間構築了一道道立體多域的“觀察哨”。

  為對抗以色列的高科技情偵監網絡、實現突然襲擊,哈馬斯採取了一系列反偵察反監視措施。一方面,哈馬斯對突襲行動嚴格保密,只有極少數核心成員掌握行動計劃;另一方面,哈馬斯將行動時間定在10月7日,既是為了紀念第四次中東戰爭,也因為這一天是猶太民族的安息日,以色列軍隊的戰備相對松弛。為進一步增強突然性,哈馬斯將襲擊發起時間選在凌晨,多個以軍崗哨來不及反應就已失守。哈馬斯成功實現奇襲表明,再先進的情偵網絡也有盲區死角,通過嚴格保密、戰場欺騙、戰法創新等方式,依然能夠發起令對手措手不及的戰爭。

  人工智能技術得到更多運用

  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後,以軍為提高作戰效能,大量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開啟了一種新的作戰模式。

  據媒體披露,以軍的這一作戰模式大致分為5個步驟:第一步,使用“薰衣草”等人工智能系統識別標記武裝組織成員;第二步,依託“爸爸在哪”系統追蹤被標記人員,鎖定其住所;第三步,由人工情報分析師對目標進行審核;第四步,由“火力工廠”軟體根據目標性質和特徵自動完成武器匹配和彈藥量計算,並對目標進行攻擊排序;第五步,作戰飛機根據“火力工廠”下發的指令實施打擊。

  分析人士指出,人工智能系統的識別能力並不絕對準確,會給平民帶來巨大傷害。以色列媒體報道説,以軍方人士稱他們有時在決定發起攻擊前只有20秒來“審核”人工智能“推薦”的襲擊目標,且軍方高層鼓勵“自動批准”人工智能系統提供的擊殺名單,“即便他們清楚該系統存在約10%的錯誤概率”。有專家指出,新一輪巴以衝突表明,新技術某種程度上正在支配人類,“自主戰爭已不再是未來的設想,它已經到來,並且後果令人恐懼”。

  城市作戰難以發揮裝備優勢

  城市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本輪巴以衝突中,由於交戰雙方實力相差懸殊,哈馬斯主要依託城鎮堅守,使得城市成為雙方的主戰場。

  哈馬斯對城市作戰預有準備,瞄準以軍弱點進行靈活機動作戰。在兵力編組上,以多人戰鬥小組為基本作戰單元,分散於不同街區獨立作戰,對以軍發動出其不意的攻擊。在武器使用上,優先使用RPG-7火箭彈、反坦克導彈等,攻擊以軍坦克和裝甲車輛薄弱部位。在戰術運用上,利用堅固建築物和地道網實施城市遊擊戰,採用伏擊、狙擊等戰法,且打了就跑,令以軍防不勝防。此外,哈馬斯還採取圍點打援、陷阱誘殺等方式,給以軍造成了較大傷亡。

  通過利用城市特有的環境,哈馬斯有效削弱了以軍的空中偵察優勢、精確火力優勢和裝甲防護優勢,在與以軍周旋過程中取得了不小的戰果。以軍王牌部隊戈蘭尼旅,就因對城市作戰“水土不服”,導致戰損過高被迫退出戰鬥。巴以雙方的拉鋸戰顯示,今時今日,城市仍是戰爭中進攻方難啃的硬骨頭、防禦方的鎧甲。

  認知對抗成為重要作戰手段

  2014年以軍實施“護刃行動”後,美國蘭德公司總結出3條經驗,其中2條與提升認知戰能力相關。此輪巴以衝突中,雙方均高度重視認知博弈,使用多種策略手段開展認知攻防。

  以色列利用其與西方媒體親近的優勢,第一時間向外界披露哈馬斯發動襲擊的消息,反復渲染以色列軍民被劫持的畫面,強化自身“受害者”形象,為實施報復行動製造“合法性”。發起報復行動後,以色列指責哈馬斯以平民為人盾發動襲擊,為轟炸行動提供“合理性”;利用社交媒體大量推送以軍行動報道,爭取國際社會支持;採取物理斷網、技術屏蔽、限制採訪等方式,對加沙地帶實施信息封鎖,阻止不利信息外流。

  哈馬斯作為弱勢方,將認知戰作為非對稱作戰的重要手段。突襲行動成功後,哈馬斯第一時間在“電報”等社交媒體上傳戰鬥視頻,此後定期發布伏擊、狙擊以軍的視頻畫面,展示作戰能力,提振反以反美力量士氣。同時,哈馬斯不斷重申突襲行動是“對以色列壓迫的反抗”,旨在“爭取巴勒斯坦民族真正獨立”,並專門發布《阿克薩洪水行動報告》,全面闡釋行動理由。此外,哈馬斯還通過半島電視台等阿拉伯媒體廣泛報道以軍行動造成的平民傷亡。

  如今,以軍行動在加沙地帶所導致的空前人道主義災難世人皆知,美國公開要求以色列保持克制,英國等歐洲國家暫停向以出售武器,玻利維亞等國與以色列斷交或撤回大使,聯合國大會高票通過決議要求以結束對巴領土非法佔領……這些事實凸顯了以色列在國際社會的被動、孤立。

  據巴勒斯坦加沙地帶衞生部門最新統計,過去一年,以軍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已造成巴方約4.2萬人死亡、近10萬人受傷。這就是説,衝突造成的巴方死傷人數佔加沙地帶總人口超過6%,其中巴方死亡人數特別是平民死亡數量超過歷次中東戰爭。

  一年來的衝突事實帶給世人的最大啟示是,武力不能帶來安全,更無法通往和平,實現真正的和平,必須徹底放下以武力解決爭端的執念。立即實現持久停火,是加沙民眾的迫切期盼,也是國際社會的壓倒性共識。落實“兩國方案”是終結中東“暴力循環”的唯一可行出路。戰爭考驗人類的良知與正義,和平需要各國的智慧與決心。所有熱愛和平、主張正義的國家應當加大勸和促談的努力,共同推動戰火早日平息。(陳航輝 張玨  作者單位:陸軍指揮學院)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