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精兵”的新考卷
陽光炙烤,空氣中氤氳着海風的鹹澀。金秋時節,記者來到陸軍某旅某營駐訓地採訪,第一次目睹威名赫赫的陸軍“撒手锏”——某新型遠程箱式火箭炮。
這是一次尋常的戰備訓練。炮長俞強端坐席位,眼前是一尺見方的數字化終端和簡明排布的操作按鍵。指令下達,他與操作手密切配合,在終端上迅捷輸入目標數值。
伴隨着屏幕背後數據的高速流轉,射擊諸元被精準地解算記錄。官兵只要坐在席位上“動動手指”,後方的炮管立即自動起豎、瞄準目標,做好發射準備。
在俞強和戰友背後,根根炮管整齊排列,表面覆以棕綠相間的迷彩涂裝,內裏包裹着萬鈞雷霆。火炮,這一機械化戰爭時代的“戰爭之神”,已然蛻變成全新模樣,重新定義着陸戰場的規則。
2019年12月17日,我國第一艘國産航母山東艦,作為人民海軍轉型建設的排頭兵,正式交付海軍。
這則重磅新聞刷屏的同一天,該營首批列裝某新型遠程箱式火箭炮,迎來了進階版的“遠火”。陸軍新質作戰力量建設持續推進,遠程火箭炮兵成為新一代“火力精兵”。
採訪中,官兵不約而同為新式裝備點讚。某連陳排長告訴記者:“以裝填彈藥為例,由於裝備高度集成,整個過程用時不超過之前的十分之一。”
俞強還記得接新裝時的激動與欣喜。全新的信息化裝備顛覆了他關於火箭炮的經驗認知:集成化模塊化的設計,改變了維護修理裝備的固有模式;基礎運算全部由系統“代勞”,操作手不需要再花大把時間來練習計算;新裝備駕駛起來格外輕便,駕駛員不用再咬緊牙關拼命轉動方向盤……
然而,這一切並不意味着官兵面臨的挑戰變少了。
裝備的進階,呼喚能力的進階。“操作越簡單,要理解的內容就越難。”該營劉營長感嘆,要想真正用好裝備、維護好裝備,必須通盤掌握整個裝備系統,從發射按鈕關聯的熱電池和點火發動機,到千斤頂涉及的傳感器和液壓系統,環環相扣。
作為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的“新質鐵拳”,遠程火箭炮對駕馭者的綜合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全營官兵前所未有地意識到,裝備操作變得簡便,能力生成卻變得更加困難。
作為炮長,俞強愈發感到,近年來訓練任務越來越多、越來越難,自己和戰友們的腳步也越來越匆忙。
加速迭代的裝備,賦予官兵更快的速度、更廣的視野、更精準的射擊能力,也賦予他們更頻繁的任務考驗。
不斷延伸的陸軍“長劍”,正在培塑新一代“火力精兵”。“我們不僅需要以更快的速度生成戰鬥力,還要以更快的速度完成戰鬥力的轉型跨越。只有不斷學習提高、升級本領、擴容能力,緊跟時代加速衝鋒,才能在未來信息化戰場上真正發揮出陸軍‘撒手锏’的作用。”劉營長對記者説。
走進該營指揮所,一塊黑底紅字的電子倒計時牌映入記者眼簾。倒計時的數字精確到秒,每一次跳動,如催征戰鼓,不禁令人心跳加速。
科技之變、戰爭之變、對手之變,始終在布設更新更難的考題。抗美援朝戰場上,該營“模範火箭炮兵連”的前身部隊,曾運用首批列裝的蘇制“喀秋莎”火箭炮,為金城戰役奠定勝局。如今,駕馭新一代裝備,劉營長感慨:“時代不同,裝備升級,我們面前已經是一張截然不同的新考卷。裝備帶來變革,變革帶來挑戰。”
如何從勝利走向勝利——這張考卷,不僅屬於這群駕馭大國重器的官兵,更屬於全體新時代革命軍人。“今天,我們依然隨時拉得出、打得贏。”劉營長知道,唯有只爭朝夕、加速拼搏,才能在強軍新征程上寫下合格答卷。
進階,向着未來戰場亮劍
“遠火”出擊。莊浩寧、李浩程攝
速度
時間就是軍隊,時間就是勝利
陸軍某新型遠程箱式火箭炮,第一次公開亮相,是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
戰車昂首駛過天安門廣場,剛勁威武的外形、更加智能的內核,讓世人耳目一新,備受震撼。
令陸軍某旅某營官兵沒有想到的是,新裝備這麼快就從閱兵場“開”到了自己眼前。
新型遠程箱式火箭炮列裝那天,面對嶄新的儀表盤、高度集成的信息化裝備,一位連長語重心長地對戰友們説:“大家日盼夜盼的新裝備,現在就擺在我們身後。它開過來,不是給我們看看摸摸的,能不能馴服它,要看我們了!”
當時,新裝備來了,配套的培訓和教材還沒到,官兵們不等不靠,自己摸索。
對該營技術室邱主任來説,剛上任的他面臨着保障新裝備的巨大挑戰。那天,一名戰士匆匆跑來,焦急地報告:“裝備怎麼都吊不動,您快去看看吧!”
邱主任趕過去,只見新裝備旁圍了一群官兵,正七嘴八舌地討論着到底是哪出了問題。看見邱主任到來,官兵們像見到救星一般,投來期冀的目光。
一股壓力瞬間襲來。邱主任在裝備上來回搗鼓了幾輪,把能想到的地方都排查了一番,還是沒有找到癥結所在。
聽着身後戰友們的議論聲,他感到窘迫極了。最後,告訴戰友自己也無能為力時,他甚至覺得抬不起頭來。
“學習的進度,趕不上新裝備形成戰鬥力的需要。”這種落差,成為邱主任那段時間最大的心結。“問題出在哪?找誰能解決?”他想盡辦法&&裝備廠家和相關專家,進行線上請教。那段時間裏,他的電話簿裏新增了不少&&人。
除了向“外援”求助,邱主任還和戰友一同鑽研裝備原理,甚至自己畫圖紙,創新解決了部分零件問題。對新裝備而言,該營官兵不僅是使用者,更是探路者。要想讓新裝備更貼合戰場實際,必須通過他們的探索進行調整升級。
接裝不到百天,邱主任與戰友一同奔赴西北的戈壁深處,進行新裝備首次試射。夜闌人靜,他常常與營連主官和骨幹守在會議桌旁攻關研討;月上中天,他們又會回到裝備旁再次檢測。
戈壁星空,無比遼遠壯美,他們卻沒有心思抬頭看一看。
最終,這次試射任務圓滿完成,該營官兵探索出一批操作經驗與裝備改進建議。
恩格斯曾説,時間就是軍隊,時間就是勝利。戰場上,時間差可以決定一場戰鬥的勝利;戰場外,時間差或許影響着一個時代的棋局對弈。
對新型遠程箱式火箭炮而言,戰場上裝備的反應速度至關重要,操縱它的官兵本身能力升級的速度同樣不容忽視。
一次次磨合中,該營官兵將裝備不斷升級迭代的理念刻進骨子裏。炮長俞強告訴記者,他們總結出百餘條大大小小的意見建議,盡數反饋給廠家。
密林深處,一輛輛戰車蟄伏在偽裝網下,蓄勢待發。該營某連正在進行一場實戰化訓練。
“發現目標,立即組織火力打擊。”接到上級指令,該連姜連長一聲令下,火力打擊分隊迅速從隱蔽待機切換到開進出發狀態,官兵風馳電掣般奔赴陣位。
隨着一枚枚炮彈呼嘯而出,目標被精確摧毀,比大綱規定用時縮短了一大截。姜連長不禁感慨:“對標實戰加速能力生成,還要從偽裝網上的‘死結’變‘活扣’説起。”
原來,此前一次實戰化訓練中,上級命令該連打擊“敵”方目標。沒想到,還沒撤除裝備偽裝,導調組就潑來一盆冷水:“目標已轉移,打擊失敗。”
“我們明明是按照大綱規定的時限撤除偽裝的,為什麼會失敗?”面對官兵的不解,導調組&&:“該種目標暴露時間短,火力反應速度要求高。實戰要求不能簡單同大綱規定畫等號。”
為了尋找改進措施,復盤會上,姜連長帶領官兵逐個流程分析。他們發現,平時偽裝訓練時,為了方便偽裝網撤收存放,網與網之間採用了係死結紮緊的方式連接。這種捆紮方式雖然利於保持整齊,但無疑影響了撤收速度。
“戰場瞬息萬變,戰機稍縱即逝。如果把訓練場思維帶到戰場上,肯定要吃大虧。”他感慨道。
研討中,官兵們提出一項解決方案——將死結換成活扣,利用支撐桿的力量將偽裝網直接扯開。在上級指導下,他們進一步完善“三點活扣”偽裝快撤法,大幅縮短了裝備火力打擊的反應時間。
面對新域新質新裝的轉型“陣痛”,面對實戰化考驗的難度升級,最難的是“換腦”,最迫切的也是“換腦”。姜連長組織連隊骨幹進一步研討總結,精簡指揮口令、優化人員協同動作,研究探索出一系列新訓法新戰法。
前不久,一次模擬打擊訓練中,該連在火力打擊窗口內完成多波次打擊任務,成功驗證了裝備在實戰環境下的極限作戰效能。
陸軍某旅某營官兵參加演訓任務動員。莊浩寧、李浩程攝
廣度
寬廣,有時在視野,有時也在胸懷
指控班班長黃帆,是全營資歷最老的兵。他入伍時,第一代遠程火箭炮剛列裝不久。新兵下連那天,他和戰友輪流摸了一次裝備的輪胎,回來興奮得許久都睡不着。
剛開始,黃帆和戰友操控裝備格外小心,生怕哪個動作不當把裝備弄壞。他們需要通過大量機械計算,為火箭炮設置參數。外界稍有干擾,射擊過程就會産生偏差。那時,黃帆最大的夢想就是:為裝備裝上“眼睛”,讓火箭炮能夠“指哪打哪”。
如今,夢想照進現實。黃帆自豪地告訴記者:“現在只要找到點位,無論風往哪刮,炮彈都能命中目標。”
對軍工領域的快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跨時代變革,這名老兵甚至感到有些不真實——以前實彈射擊,距離和射向等參數要自行計算完成;現在,他們只要在數字化地圖上選定區域、鎖定經緯度,就可以進行射擊。
一個更加寬廣和立體的戰場,呈現在黃帆和戰友們面前:新裝備既可以對作戰地域實施全縱深火力打擊,為地面作戰部隊提供精確的火力支援,也可以與海軍、空軍、火箭軍協同完成聯合火力打擊任務……
火力&&的升級,讓單炮成為獨立的作戰單元,也讓遠火力量融入聯合作戰體系織就的密網,化作戰場弈局中的制勝要素。
隨着時代發展與任務牽引,新一代官兵眼中的戰場廣度正在被重新定義。
新裝備首次實彈射擊時,車長劉瀚與班裏的戰友一起,用記號筆將自己的名字寫在炮彈上。這次具有重大意義的實彈射擊,也將他們的目光,帶到了更高更遠的地方。
對他們而言,寬廣,有時在視野,有時也在胸懷。
秋日,晨露未散,林木掩映的營地中,一場如火如荼的“戰鬥”即將展開。該營“模範火箭炮兵連”官兵腳步匆匆,他們即將面對一場上級組織的實戰考核。
裝填車駕駛員陳彬,正凝神觀察着前方的路況。作為駕駛員,他最熟悉的就是眼前那扇方方正正的前風窗。窗框中的風景,有時是黃沙漫漫,有時是風雨交加。
這片風景很窄,只有一方車窗;這片風景又很寬闊,囊括了四季晴雨、山高水長。
絕大多數時候,陳彬並沒有心思欣賞遠處的美景,他一心惦記着準時抵達、實彈裝填、任務協同等一連串事情。
又到金秋,陳彬不禁想起5年前那場盛大的閱兵式——作為自行火炮方陣的一員,他昂首挺胸端坐於戰車中,穿過天安門廣場,在鏡頭聚焦下接受了祖國和人民檢閱。
受閱方陣駛過天安門廣場時,陳彬一直保持目視前方的姿態。雖然沒能真真切切看到天安門,但那片繁華與神聖,已深深刻進他的腦海。
大漠戈壁,陳彬與戰友們頂着狂風架偽裝網,就着黃沙吃白米飯,只為新裝備早日形成戰鬥力。
風沙漫漫,“遠火”亮劍。陳彬時常會想起,長安街上那些揮舞着五星紅旗的真誠笑臉。“國泰民安、盛世安寧,這幅畫卷,不就是我們堅守的意義所在嗎?”他説。
精度
只有精細地操縱,才能精準地戰鬥
如果不是發射瞬間的雷霆之音,這群官兵往往極為沉默。若用一個詞概括,或許可以用“一默如雷”形容。
這種不張揚,體現在“遠火”發射前後的安靜出動、敏捷撤離,體現在官兵對專業極盡專精的修煉,也體現在他們對於打擊目標系統把握的冷靜思考。
“其實,我們平時的訓練非常單調。”黃帆感慨,“把簡單的事情練到極致,或許才是最難的。”
對火箭炮操作手而言,最好的評價是“又快又準”,最怕的就是誤操作。戰車上,數十個按鍵按鈕,必須牢牢記在心底。除了自己的崗位,操作手同樣要學習掌握其他崗位操作,以便戰鬥減員時仍能發揮作戰效能。
精密的信息化裝備,只有精細地操縱,才能精準地戰鬥。炮長席淵告訴記者,剛剛接裝時,吊裝過程中有個細微的環節,他們總把握不好。於是,他和戰友花了大量時間鑽研。
經過一次次試驗,席淵和戰友終於掌握了精準操作的關鍵細節。正是在反復磨礪的過程中,他們將手中的武器裝備鍛造得越來越鋒利。
對指揮員來説,精度的挑戰則更為艱巨。“模範火箭炮兵連”的連長和指導員介紹:“當遠程火箭炮變成一種精確打擊火力,該如何更快地運用裝備、展開奪控、保存自己、融入網鏈,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
今年7月9日,他們倆作為連隊代表,從習主席手中接過“模範火箭炮兵連”獎旗。返回連隊第二天,他們就組織全連官兵查找差距不足。“這個榮譽稱號很重。”指導員説,“它不只是我們頭頂的光環,更是我們前進的目標。”
作為陸軍“新質鐵拳”的一線指揮員,劉營長正在經受新的挑戰:“這是一個信息時代,我們駕馭着信息化裝備,要學會從紛雜的信息流中迅速梳理思路,在龐大的戰場體系中找準自己的戰位。”
新域新質,呼喚新作為。劉營長時常瀏覽最新的科技訊息,關注着新興技術領域的發展。
“這些變化,一定會對我們手中的武器裝備有影響。”劉營長堅定地對記者説,“在那天到來之前,我們必須做好準備,追趕上去,甚至跑在前面!” (解放軍報記者 楊悅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