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中國革命戰爭轉折之年-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0/10 17:30:53
來源:中國國防報

1947:中國革命戰爭轉折之年

字體:

  《勝利到達大別山》(1947年9月,裴植攝)。

  1947年4月,突擊連戰士強渡微水。

  1947年,是解放戰爭的第二年,也是中國革命重要的轉折之年。這一年元旦,毛澤東同志在《解放日報》發表新年祝詞,他總結過去的一年中國人民為爭取和平、民主、自由的運動和鬥爭是勝利的。毫無疑問,這勝利源自全國各地日見高漲的群眾運動,源自解放區各階層人民粉碎反動派進攻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奮鬥,也源自人民解放軍各戰略區的積極抗擊。2月1日,毛澤東同志進一步指出,中國時局將要發展到一個新階段,我黨的任務是為爭取這一高潮的到來及其勝利而鬥爭。

  撤出延安,轉戰陜北。在解放戰爭頭8個月,人民解放軍經過160余次重要戰役戰鬥,殲滅國民黨正規軍66個旅,加上非正規軍共71萬人,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全面進攻。從1947年3月起,國民黨軍開始轉入重點進攻,將矛頭指向陜北和山東(即“雙矛攻勢”)。

  1947年2月28日,蔣介石一通急電把胡宗南召到南京,面授進攻陜北的作戰計劃。實際上,早在1946年5月16日,國共和談尚未完全破裂時,胡宗南就曾向蔣介石建議通過“犁庭掃穴”的閃擊行動直搗延安、蕩平陜北。1946年10月中旬,胡宗南再次提出突襲延安、攻佔陜北。隨着國民黨軍全面進攻戰略被挫敗,攻陜北、佔延安的陰謀又被蔣介石提上議程,令胡宗南以3個月為期奪取延安、殲滅陜北我軍主力。

  為實施這次進攻行動,僅胡宗南部投入正面攻擊的精銳部隊就有14萬餘人,另有榆林鄧寶珊及青、寧馬家軍等配合的部隊共24萬餘人。蔣介石為胡宗南調遣作戰飛機近100架,從偵察機、戰鬥機到重型轟炸機等,國民黨空軍幾乎所有最先進的飛機都投入了陜北戰場。

  1947年3月13日,國民黨軍聲勢浩大地對延安發起進攻,企圖“三天佔領延安”,結果自損5000餘人,且只得到一座空城。中央機關和陜甘寧邊區部隊早已撤出延安,開始轉戰陜北。3月29日,在陜北清澗縣棗林則溝村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上,中共中央作出兩大重要的決策。一是將中央領導機構一分為二,由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共中央和軍委機關組成中央前委,留在陜北,指揮全國解放戰爭;由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轉至河北平山縣進行中央委託的工作。二是決定西北野戰軍在陜北依靠優越的群眾條件和有利地形,與胡宗南主力周旋,尋機殲敵。

  轉戰陜北,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重要轉折點。在國民黨重兵深入陜北解放區腹地的嚴峻時刻,毛澤東同志不顧個人安危,以堅韌的毅力和驚人的魄力率領中央機關在陜北轉戰,以微弱的兵力牽制拖垮了胡宗南的20余萬精兵,使其精疲力竭,不能投入其他戰場,減輕了其他戰場的壓力,對解放區軍民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指揮若定,運籌帷幄。轉戰於陜北的山巒與溝壑之間,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從容若定,在小小的窯洞裏指揮各戰區部隊作戰,取得節節勝利。

  在西北,西北人民解放軍根據毛澤東指示之方針,充分利用陜北群眾基礎好、地形險要、迴旋餘地大等有利條件,針對胡宗南急於決戰的心理,採取蘑菇戰術與其周旋。3月24日至5月4日,我軍連續取得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鎮三戰三捷,共殲滅胡宗南部1.4萬餘人,有力地挫敗了胡宗南的囂張氣焰,穩定了陜北戰局。5月下旬至7月上旬,我軍又取得了隴東、三邊戰役的勝利,殲敵馬鴻逵所部4700餘人。8月18日至20日,我軍在沙家店戰役中全殲國民黨整編第36師,一舉扭轉了陜北戰局,陜北戰場從此開始由內線防禦轉向內線反攻。

  在華東,華東野戰軍正與國民黨軍24個整編師60個旅約45萬人的兵力鏖戰。中共中央指示華東野戰軍:不性急不分兵,誘敵深入相機殲擊。4月中旬至5月初,華東野戰軍組織蒙(陰)泰(安)等戰役,殲敵2.8萬餘人。5月中旬,華東野戰軍以優勢兵力取得孟良崮戰役勝利,殲敵整編第74師及整編第83師1個團,共3.2萬餘人。7月,相繼進行了南麻、臨朐等戰役戰鬥,殲敵1.8萬餘人。國民黨軍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基本上被粉碎。

  在陜北、山東解放區軍民迎擊國民黨軍重點進攻的同時,晉冀魯豫、晉察冀軍區和東北民主聯軍,按照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不失時機地轉入戰略性反攻。晉冀魯豫野戰軍於3月下旬至5月上旬,發起豫北攻勢和晉南攻勢,殲敵5.5萬餘人,收復和解放了豫北和晉西南廣大地區。晉察冀軍區主力先後發起正太、青滄、保北戰役,殲敵5萬餘人,打通了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大解放區的&&。東北民主聯軍於5月13日至7月1日發起夏季攻勢,殲敵8萬餘人,收復城市42座。各個戰場的勝利,有力地策應了陜北和山東地區的作戰,推動了全國戰爭形勢向全面反攻轉變。

  全面進攻,星火燎原。經過1年的作戰,人民解放軍各戰區迅速打開局面,隊伍持續壯大,武器裝備極大改善,士氣日益高漲,這些都為轉入戰略進攻創造了條件。6月30日夜,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從張秋鎮至臨濮集段南渡黃河。一夜之間,4個縱隊共12萬餘人全部渡過黃河,晉冀魯豫野戰軍像一枚重磅炸彈一樣炸開了國民黨軍的黃河防線,隨即打響魯西南戰役,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7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陜北靖邊縣小河村召開擴大會議,深入討論人民解放戰爭轉入全國性戰略進攻後的有關任務,部署各戰略區的協同作戰問題。8月7日,劉鄧大軍主力部隊分左、中、右三路,從魯西南的巨野、鄆城地區出發,開始了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征程。從魯西南到大別山,先要越過國民黨軍嚴守的隴海鐵路,跋涉素有“死亡區”之稱的黃泛區,再渡過沙河、汝河、淮河三條大河。在國民黨軍20余個旅的圍追堵截下,劉鄧大軍只用了21天,勝利挺進大別山,隨後迅速完成戰略展開。繼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後,陳謝大軍於8月下旬渡過黃河,挺進豫西,陳粟大軍9月越過隴海鐵路南下,挺進豫皖蘇。至此,三路大軍呈“品”字形部署到外線,形成了“中央突破,兩翼牽制,三軍挺進,互為犄角”的戰略進攻態勢。

  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已發展到可以燎原的時候了。三路大軍近40萬人馬實施戰略展開,縱橫馳騁於江淮河漢之間,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的態勢已經形成。此後,我軍主力部隊在國民黨控制區腹地經過4個月作戰,解放縣城近百座,吸引和調動南線敵軍160個旅中的90個旅於自己周圍,殲敵近20萬人。

  10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發表宣言,號召全黨、全軍、全國人民團結起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12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陜北米脂縣楊家溝召開擴大會議,研究討論了徹底打敗蔣介石、奪取全國勝利的軍事、經濟、政治等方面的方針和政策。中國共産黨明確的政治主張,為人們指明了革命勝利發展的前途和希望。“中國人民的革命戰爭,現在已經達到了一個轉折點……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百多年以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個偉大的事變……這個事變一經發生,它就將必然地走向全國的勝利”,毛澤東同志擲地有聲地點評1947年。(王鳳春  張岱臣)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