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南,向深藍,更加廣闊的海域等着這艘萬噸“大驅”去劈波斬浪……-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9/30 10:54:24
來源:解放軍報

向南,向深藍,更加廣闊的海域等着這艘萬噸“大驅”去劈波斬浪……

字體:

  策劃人語

  禮讚新中國,奮鬥新時代。“大驅”深藍加速,“遠火”沙場突擊,殲-20亮劍空天,直-20飛越高原……舉國喜迎國慶75周年之際,人們的目光也更多聚焦於“大國重器”的壯美身影和執掌這些“大國重器”的“強軍一代”。

  “大國重器”,國之利刃;強國一代,強軍有我。廣大青年官兵在偉大時代的潮流中成長奮進,與“中國製造”的“大國重器”相遇相伴。“強軍一代”生逢其時,重任在肩。

  新時代,新征程。駕馭“大國重器”,需要“勇敢的心”“強有力的手”和“智慧的腦”。唯如此,方能人劍合一、人機合一、人艦合一,加速打造新質戰鬥力增長極,推動新裝備新力量加快形成實戰能力,朝着實現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加速前進。

  在祖國母親期待的目光裏,廣大青年官兵沙場建功、勇毅前行。強國有我,強軍有我,請祖國放心!

  “軍營觀察”版從即日起推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特別策劃·當‘強軍一代’遇上‘大國重器’”,敬請關注。

1cc73ee8b7faf30fe9052c929a09f6bc.jpg

  海軍大連艦破浪遠航。楊雲翔攝

  萬噸“大驅”的重與責

  沿着軍港碼頭的一側,車輛緩緩前行。隨着距離拉近,一個銀灰色的龐然大物,逐漸從地平線上“升起”。前側,白色的舷號105宣告了它的身份——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大連艦。

  大連艦,是我國自主研發的055型導彈驅逐艦2號艦,也是南部戰區海軍第一艘萬噸“大驅”。

  10000噸,意味着什麼?

  100多年前,北洋水師從德國定制了旗艦定遠號,排水量7000余噸,一度被譽為“亞洲第一巨艦”。誰又能想到,這一噸位紀錄,直到1999年人民海軍杭州艦入列,才被打破。彼時,萬噸“大驅”,還只存在於海軍官兵的熱切盼望中。

  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第一批驅逐艦來自蘇聯即將退役的軍艦,排水量約2000噸。

  1971年,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艘051型導彈驅逐艦濟南艦服役,排水量約3600噸,填補了我國海軍中型水面艦艇的空白。

  2020年,我國自主研製的055型驅逐艦入列,中國首次擁有排水量超過萬噸的大型水面作戰艦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一部人民海軍驅逐艦發展史,亦是人民軍隊不斷發展壯大的縮影,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年來偉大成就的寫照。

  對於這個重量,南部戰區海軍某支隊大連艦官兵則有更深刻的體會。

  2021年4月23日,是大連艦官兵難忘的日子。那一天,海軍三型主戰艦艇在海南三亞某軍港集中交接入列。習主席出席交接入列活動,並向大連艦艦長授予八一軍旗、命名證書。

  每當回想起那場盛大的入列儀式,艦上軍官張亞峰依然會有一種激情澎湃的感覺。

  萬噸“大驅”有多重?“我覺得,它承載着更多的關注、更大的責任和更艱巨的任務。”作為大連艦航海部門幹部,張亞峰感覺自己手上的舵,重若千鈞。

  作為南部戰區海軍首艘入列的“大驅”,大連艦承擔了“探路”的任務,不斷填補着新裝備作戰運用中的空白。

  作為海軍新域新質作戰力量的代表之一,大連艦是海軍體系作戰的重要組成部分。錨定建設世界一流海軍的目標,全艦官兵奮勇爭先。

  入列以來,大連艦承擔的大項任務日益增多,航跡不斷延伸,總航程已經超過10萬海裏。

  一次遠海訓練,大連艦中途遇上外國軍艦。張亞峰站在萬噸“大驅”上,俯瞰外軍艦艇,不禁意氣風發。

  憑欄臨風,這名年輕的海軍軍官突然意識到:此刻,人民海軍以威武雄壯之姿走向深藍;而就在若干年前,他國也曾如此俯視我們。

  歷史的警鐘,再次激蕩在張亞峰腦海中:不努力奮鬥和發展就會落後,落後就會挨打。

  萬噸“大驅”有多重?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重量問題,它是歷史的重任、是時代的重托、是使命的重責。置身大連艦駕駛室裏,張亞峰感到無比自豪——有多少人能坐進中國最先進的導彈驅逐艦,去感受萬噸大驅犁浪前行的速度與激情?

  站在碼頭,記者望向大連艦,甲板上忙碌的官兵們相對於這艘萬噸“大驅”來説,顯得格外渺小,但通過不懈努力,每名戰友都不斷為戰艦添加着勝戰的砝碼。所有這些聚合起來,足夠形成巨大的推力,驅動戰艦破浪前行。

  戰艦有多大,官兵們的舞&就有多大,承擔的責任就有多大;大洋有多廣,戰艦的航跡就有多遠,創造的業績就會有多大。

dd53101e0126cb01cb138cae9506bfd8.jpg

  大連艦副炮射擊瞬間。楊雲翔攝

  加速,在新時代的浪潮裏

  萬頃碧波,戰艦破浪。

  作戰指揮室內,燈光將空間分成兩個部分——

  燈光下,指揮&位,指揮員們緊盯態勢大屏,不時翻動着手中的作戰方案。

  燈光暗處,操作&前,雷達操作手不斷調整搜索方式,在複雜的回波中,搜索對比各種目標。

  戰鬥警報驟然響起,作戰指揮室的白熾燈全部熄滅,微弱的作戰燈亮起,全艦人員進入戰鬥狀態。

  這樣的情形,海軍大連艦官兵再熟悉不過。時代大潮,浪奔浪涌。全艦每個戰位上的官兵,合力奮進,匯聚成驅動戰艦駛向深藍的澎湃動力。

f56b6237b1546e3e968763e5fe7662b7.jpg

大連艦遠海聯合訓練出征誓師大會。楊雲翔攝

  “我們的裝備已經跟上時代浪潮,我們的理念更要勇立潮頭”

  站在大連艦高高的駕駛室裏,航海部門幹部張亞峰舉起望遠鏡,透過舷窗觀察着艦艇前方的開闊海域。收到指示,他指揮操舵手開始加速。

  戰艦加足馬力,劈開層層浪花,在原本平靜的海面上留下一道深深的印記。

  耕波犁浪。成為一名水兵之前,張亞峰還體會不到這個詞的形象貼切。

  張亞峰至今記得,那一年,他剛剛從軍校畢業,在某型艦艇上當兵鍛煉。一次任務中,他所在艦艇跑出了最高航速。

  站在駕駛室裏,張亞峰仿佛能感受到發動機隔着層層船艙傳上來的熱浪。戰艦晃得他幾乎要吐出來。然而,這個速度卻比編隊中最快的一艘艦艇慢了6節。

  “6節的差距,看起來不大,卻怎麼也追不上。”張亞峰説,“時間就是戰鬥力。你比別人慢幾節,任務就可能失敗。”

  如今,站在中國最新一代導彈驅逐艦的駕駛室裏,感受着國産發動機帶來的強勁動力,張亞峰格外自信:一旦接到任務,大連艦就能跑出最高航速,以最快速度到達任務地點。

  大連艦跑出最高航速的同時,全艦官兵也在以自己的“最快速度”奮力奔跑。

  今年,是三級軍士長宋葉根與艦炮結緣的第19年。

  “這麼多年,您有沒有統計過一共打了多少發炮彈?”聽到記者這個問題,宋葉根擺擺手笑着説:“年輕時,每一次實彈射擊都很緊張、很激動,還真記過數目,但近幾年打得多了,就沒記了。”

  聊起大連艦的戰鬥力建設,宋葉根提到一個詞:毀傷率。這名老兵認為,艦炮毀傷率的提高,並不意味着官兵已經完全掌握了新式武器裝備。

  “艦炮打得準,並不代表我們業務學得通,武器系統有時也會騙人。”宋葉根告訴記者,最近這些年,任務越來越飽滿,專業越來越難“啃”,自己和身旁戰友們晚上加班的時間普遍比以前更長了,特別是去年以來,大家趕考的心態越來越急切。

  一方面,隨着武器裝備性能提升,大連艦的軟硬體與之前艦艇的底層原理雖然相通,但實際操作還需要官兵重新學習。

  另一方面,現代戰爭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不斷提高,戰爭制勝機理、制勝要素、制勝方式發生重大變化。現有的戰法訓法能否適應未來戰爭?未來的打擊目標有什麼新特徵?這些,都催逼着大連艦官兵加緊探索戰鬥力生成的新路徑。

  “加速”,已經成為宋葉根和戰友們的常態。“我們需要拋去許多舊的東西,去重新學習全新的專業。”宋葉根時常感嘆時間不夠用,他從繁忙的工作中擠出時間,飯後睡前,抓住所有機會鑽研專業。

  每名水兵心中,都有一張世界地圖。在接連不斷的任務中,大連艦“點亮”了一處又一處陌生的海域,新訓法、新戰法不斷得到印證。

  “我們以前常講,有什麼裝備打什麼仗;現在,我們更習慣説,打什麼仗造什麼裝備。”大連艦艦長告訴記者,“我們的裝備已經跟上時代浪潮,我們的理念更要勇立潮頭。”

  在這位艦長看來,與此前幾型艦艇相比,055型驅逐艦不只是裝備的更新換代,更是戰艦建造理念的重塑革新。“現在只是一個開端。未來,‘大驅’對戰鬥力的提升會更加明顯。”他自信地説。

  “艦員和戰艦都在不斷探索中前進,一次次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

  走進大連艦,記者發現,艦上的官兵有一套自己的“網絡”。

  “沙沙沙……”白噪聲充斥着狹窄的艙室,看不見的電磁波穿透戰艦,向各個角落蔓延。這裡,是通信兵的戰場,他們通過電磁波,搭建起戰艦的網絡。

  如果把大連艦比作一名勇士,那麼通信系統就是他的神經系統。如果通信突然中斷,戰艦會如人癱瘓一般無力。

  海軍上尉吳畏對一次“斷網”經歷記憶猶新——

  那是一次實戰化訓練。按照要求,大連艦進入無線電靜默狀態。茫茫大海中,戰艦仿佛化身一座孤島,與外界分隔開來。

  儘管靜默時間不長,負責通信的吳畏卻有些緊張。靜默結束後,能否最短時間內恢復通信?他心裏一時有些沒底。

  事後,他捫心自問:如果戰場上發生通信無法恢復的特情,自己能否冷靜下來,及時處置問題。針對自身存在的不足,他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查漏補缺。

  大連艦上,通信部門負責的眾多設備,指標各不相同。近年來,隨着戰艦活動的海域更加廣闊,執行的任務越發多樣,通聯對象更加多變。這些,都給通信部門帶來更大的挑戰。

  “大驅”加速,離不開每一名官兵直面風險的勇氣。挑戰面前,誰有勇氣迎難而上,誰就能收穫更多。

  因為名字與“無畏”諧音,兒時的吳畏被夥伴們取了一個外號叫“無畏級戰列艦”。後來,吳畏考上軍校,畢業後真的與“大國重器”有了交集。

  每一名海軍軍官,都曾有過這樣一個“艦長夢”:駕大艦,闖大洋。

  按照規定,只有全訓考核合格的艦長,才有資格指揮戰艦勇闖深海大洋。培養一名艦長,往往需要10年以上時間。

  大連艦首茬官兵,對第一次在船廠見到大連艦時的情形,記憶猶新——最開始,大連艦隻是一個鐵殼子。在艦長的帶領下,官兵用自己的雙手,與船廠的工作人員一起,一點點將這間“毛坯房”建成了如今這個樣子。

  面對一片未知的水域,船到底該怎麼開?是依靠經驗豐富的官兵平穩度過最初的建設期,還是另起爐灶、培養出獨屬於大連艦的一批新骨幹?

  艦長選擇了後者。“大連艦經歷了一個轉型陣痛期。”他説,“大連艦組建初期,艦黨委大膽嘗試讓一些學習能力強、踏實肯幹的年輕官兵擔當重任。”

  這樣做,有利也有弊。年輕官兵沒有太多經驗,他們的成長需要經過大量任務來歷練。這個過程中,任務有可能完成得不好。這便需要艦領導始終把握任務的關鍵環節,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指導年輕戰友,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這樣選擇的優點也顯而易見:這些年輕人一旦度過成長期,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艦艇上的人才結構都能保持良性循環。

  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能否大膽進行改革調整,加速駛入未知海域,考驗着艦黨委一班人的勇氣。“破繭成蝶,從來都是個痛苦的過程。只有勇敢直面,才能收穫化蝶後的喜悅。”艦長説。

  如今,大連艦上,隨處可見年輕的軍官擔任部門負責人,不少初級軍士也已經成長為艦上的中堅力量。

  “艦員和戰艦都在不斷探索中前進,一次次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在艦長看來,艦艇戰鬥力建設的過程,其實也是個試錯的過程。是否有勇氣面對未知的海域,是否有勇氣承擔選擇的後果,考驗着大連艦每名官兵。

  面對挑戰,大連艦官兵沒有猶豫退縮,他們勇敢地戰風鬥浪。因為,他們的目標是更遠的深藍。

  “當戰鬥打響那一刻,我們要把戰艦的最佳狀態拿出來”

  巴黎奧運會,中國首枚金牌被中國射擊隊拿下。“10米氣步槍的靶心到底有多小?”這一話題在網絡上引起熱議。

  在大連艦一級上士李佳萌看來,奧運會氣步槍射擊,與艦艇主炮的射擊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次實彈射擊,主炮的目標是10千米以外一個直徑3米的球體。這個目標看似龐大,實則大部分浸在海水裏,只有極少一部分露出海面。萬米之外,擊中一個肉眼幾乎看不到目標,難度可想而知。

  最終,李佳萌和戰友們憑藉精妙的配合,完美命中目標,炮彈將球體擊穿打破。

  這,只是大連艦按實戰要求從嚴從難練兵的一個縮影。緊鑼密鼓的實戰化訓練,在大連艦上已經成為家常便飯。

  翻開2023年的訓練統計,記者發現,大連艦截至年底保持在航狀態的累計時間,是計劃指標的數倍。這意味着,大連艦幾乎不是在任務途中,就是在訓練路上。

  艦員們戰鬥力的不斷提升,給了這艘萬噸“大驅”更多加速航行的底氣和隨時能戰的能力。

  “在艦上工作,我們最關心‘磨損程度’。”李佳萌告訴記者,隨着訓練強度越來越大,主炮零部件的更換也越來越頻繁。工作中,他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細緻檢查主炮各個部位,消除可能影響射擊的隱患,因為任何一個不起眼的因素,都可能導致主炮無法射擊。

  這一點,一級軍士長喬德軍感受得更明顯。

  相較以前的戰艦,055型驅逐艦自動化、集成化、網絡化程度更高,這便需要每名艦員都具備體系思維。艦上任何一個要素,哪怕只是一個傳感器出了問題,就有可能影響整個作戰鏈路。

  作為艙段技師,喬德軍有個習慣,每頓飯後,都會在艦上轉一圈,確保各艙段設備始終處於正常狀態。他説:“當戰鬥打響那一刻,我們要把戰艦的最佳狀態拿出來。”

  面對接連而至的試驗驗證任務,大連艦副艦長提出一個關鍵詞:落地。

  實施某任務前一天晚上,這名副艦長牽頭組織各部門負責人以及院校、廠家代表,開了一個很長的會。

  新裝備要安置在艦艇哪個部位?試驗人員有哪些需求?艦上官兵該如何配合?針對一系列具體問題,他們在會上進行了詳細部署。

  “裝備的事、打仗的事,一定要落地,不落地一定會出問題。我時常思考一個問題,我們今天所演練的場景,是否就是明天的戰場態勢?”這名副艦長認為,隨着戰鬥力建設加速發展,關於新域新質作戰力量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如何讓這些成果在一線部隊應用落地,顯得尤為重要。

  每一次任務,既是大連艦官兵錘煉自身本領的一次機會,更是將創新成果轉化為切切實實戰鬥力的關鍵一步。

  “一艘戰艦,不僅要開得快,更要開得穩。”這名副艦長用一句意味深長的話,結束了這次採訪。

  走下大連艦,記者回眸望去,遠處,向南,向深藍,更加廣闊的海域等着這艘萬噸“大驅”去劈波斬浪……(賀逸舒)

    【糾錯】 【責任編輯:高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