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營“五小工”的發光舞&-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9/25 14:17:25
來源:解放軍報

軍營“五小工”的發光舞&

字體:

  專業雖小,也是必需的崗位

  武警石家莊支隊某中隊戰士進行刺殺訓練。趙新祥 攝

  為革命事業節省每一個銅板,是我黨我軍在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優良傳統,是我們的傳家寶。在全軍每座軍營,有一支支特殊的“五小工”隊伍——水工、電工、木工、泥瓦工、油漆工,他們利用課餘和休息時間,活躍在營産營具維修保障一線,做到了“小修小補不出營,故障問題不過夜”,為單位節省不少維修經費。

  在武警石家莊支隊某中隊營區,“五小工”戰士李華正和一把鎖“較勁”——鑰匙斷在鎖裏,有些變形,很難拔出來。只見李華用大頭針把鉛末戳進鎖芯,填滿鑰匙和鎖芯的空隙,又從工具箱裏拿出一把細尖的小鉗子,小心翼翼地夾住鑰匙的斷茬,借助鉛末的潤滑把鑰匙拽了出來。

  “選準工具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李華一邊把小鉗子放進工具箱,一邊向記者展示另外4把鉗子。它們形態各異、大小不一,但使用痕跡明顯——鉗子握柄處的膠皮或多或少脫落,裸露出的金屬被磨得锃亮。

  提起“五小工”的5類工種,李華指了指工具箱裏各式各樣的工具,一時説不好自己該歸於哪一類。

  “我是部隊裏的一塊磚,哪需要哪搬。”回憶起這些年的工作經歷,李華掰着手指説,“‘五小工’的活兒我都幹過,水管漏了、燈泡壞了、門軸松了、墻皮掉了……這些活兒幹久了自然熟能生巧。漸漸地,大家遇到這類問題會第一時間想到我。”

  由於常年與營區修理工作打交道,手頭的工具陪着李華“鑽”到犄角旮旯,一次次擰、銼,一遍遍砸、撬,磨得發亮並不稀奇。支隊很多“五小工”也大都有這樣幾把“發亮”的工具——

  中士謝宇傑是一名電工,“解剖”電線的剝線鉗是他的常用工具,這把剝線鉗陪着他上崗樓、進電井,檢修電路、排除故障,維護營區設備電路平穩運轉;

  水工郝興明手裏的工具是一把大扳手,郝興明常常帶着它與營區裏的水管、閥門“角力”,確保營區裏的管路暢通。雖然經常沾水,但扳手沒有銹跡,反而因經常抓握變得锃亮;

  泥瓦工劉銘的“老夥計”是一把瓦刀,他常用這把瓦刀從桶中鏟起一坨坨膩子、砂漿,堆砌起堅固的磚墻、修補好破損的墻面;

  木工焦驍常用的是幾把錘子,錘子分為鐵錘和膠錘,小到釘釘子、修門窗,大到改造營房,都要用到它們。這些錘子握柄的膠皮已脫落,為了防止打滑脫手,焦驍用膠帶把握柄纏了一圈又一圈;

  油漆工陳力挺有一把握柄被“盤”得有些包漿的排刷。採訪時,陳力挺正蹲在略有褪色的營門警戒線旁,用排刷小心翼翼地蘸取油漆,沿着勾勒好的線條小心涂刷。作為油漆工,他的工作是確保圍墻、標語牌等區域的漆面光亮醒目……

  工作範圍涉及廣、內容雜,每個工種各司其職,卻又“不分你我”,一專多能、一工多用,是“五小工”的工作特點;平時正常參與操課訓練,有需要時拎起工具進行維修保障,是“五小工”戰鬥員與維修工的特殊“交集”。

  前不久,該支隊組織“新時代奮鬥觀”大討論,李華作為“五小工”代表走上講&,他提着從入伍後就伴隨自己的工具箱,舉起一個個锃亮的工具,講述着“五小工”平凡崗位的奮鬥故事。拎着工具箱一趟趟圍着門鎖、水管、電線、井蓋等不起眼的地方“轉圈圈”,這些不起眼的活兒,正是絕大多數“五小工”在課餘和休息時間的日常工作內容。

  這樣的崗位,這樣的日常,似乎沒什麼耀眼時刻。但講完“五小工”的故事,聽到戰友們的熱烈掌聲,李華覺得自己完成了當初進部隊當一名好兵的心願。

  專業雖小,也是必需的崗位。這些“五小工”如同一顆顆螺絲釘,看似微小,卻是部隊正常運轉不可或缺的力量。他們的“匠心微光”,贏得了戰友們的衷心點讚。(王一婷 劉敏)

  軍營“五小工”的發光舞&

  “五小工”戰士李華(左一)為戰友們講解室外音響設備維修方法。趙新祥 攝

  “把小事當作大事幹,總有一天會發光”

  剝線鉗、測電筆、卷尺、萬用錶……中秋節剛過,電工謝宇傑一大早就揣上幾件工具,來到巡邏通道例行巡檢。

  在武警石家莊支隊執勤十二中隊營區,中士謝宇傑認真仔細地逐段排查線路。在他看來,一條條線路關係着營區正常運轉,每次認真排查並確認完好後,才會覺得放心。

  “我是中隊的網絡維護員,幹電工算是‘本職工作’。”談起當“五小工”的經歷,謝宇傑覺得自己和其他戰友一樣,並沒有什麼與眾不同。可在班長崔銀磊眼裏,“這小子,有一手絕活”。

  一天傍晚,中隊突然斷電,當時還是新兵的謝宇傑站出來説:“我來試試!”

  戴上絕緣手套、斷開電源、閉鎖開關……只見謝宇傑熟練地完成排查前的準備工作。不一會兒,謝宇傑便鎖定故障點,原來是一截電線老化導致短路,他嫻熟地更換電線後,房間裏瞬間恢復明亮。

  目睹全程的崔銀磊讚不絕口:“我們班的兵,真厲害!”細聊後崔銀磊才知道,上學時謝宇傑曾學過電路修理知識,也參與過家電維修的實踐工作。

  憑着這次亮相,謝宇傑的“小能手”名號不脛而走,戰友推薦他做了中隊網絡維護員,還被吸納進“五小工”隊伍。

  然而,沒過多久,這位“小能手”便暴露出能力短板——遇到一些複雜電路和網絡調試問題,謝宇傑也感到束手無策。

  不懂就問,不會就鑽。白天,謝宇傑時常出現在中隊的用電用網區域,仔細研究電器部件的功能構造和工作原理,遇到棘手難題,他就上網查、打電話向兄弟單位老兵請教;晚上,他學習電工和計算機網絡專業書籍,彌補理論知識短板。通過日復一日的刻苦學習,謝宇傑的專業技能明顯提升。

  “小小崗位,責任重大。”謝宇傑常説,用心對待每根電線,才能“把脈”電流,確保營區用電安全。

  去年,正值上級正規化建設驗收的關鍵階段,從整修中隊營房設施,到改造作戰勤務值班室,需要對整個電路進行全面測試檢查,排除可能存在的問題隱患,謝宇傑擔起這一重任。

  連續半個多月,他每天穿梭在設備之間,查找不易察覺的故障點,不斷調整電路參數、排查並更換損壞元器件、修復線路破損,確保電路在使用中能夠保持穩定。最終,中隊順利通過驗收。

  那段時間有多累,謝宇傑不願過多提及。在他看來,這關係到集體榮譽,更關係着中隊安全,這是他作為一名軍人對崗位的堅守。

  謝宇傑的默默付出,戰友們看得真切。每當夜幕降臨,正是謝宇傑忙碌的時候。他蹲在值班室的墻角,理線路、調系統,一遍遍調試,不知不覺,時鐘的分針轉了好幾圈。

  這個忙碌的身影,也定格在戰友們的心中。電工沒有固定的工作時間和場地,無論白天還是夜晚,只要電路和網絡出現問題故障,大家都會呼喚謝宇傑,謝宇傑也會立刻拎起工具箱趕到現場,拿出工具開始工作。這個過程需要高度的專注和耐心,因為任何一個小疏忽,都可能帶來嚴重後果。

  前不久,謝宇傑參加支隊網絡維護員比武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績。戰友們稱讚謝宇傑的手仿佛有魔力,能夠在紛繁複雜的線路中找到問題癥結,他卻把這種魔力總結為一句話:“把小事當作大事幹,總有一天會發光。”

  “我們的工作默默無聞,但從來都不可或缺”

  該支隊執勤二十一中隊駐地在山裏低窪處,一旦暴雨來襲,水常常會倒灌到營區。這給中隊水工兼泥瓦工的郝興明帶來不小挑戰。

  去年8月,駐地連降暴雨,雨水沖刷來的垃圾、泥土、樹葉等雜物堵住了下水道入水口,營區積水嚴重。郝興明捲起褲腿下水,摸索到排水管道旁,徒手一點點把堵塞物清理乾淨。

  這樣的經歷並不少見。地處深山,氣候特殊,這裡的天説變就變,前一刻晴空萬里,下一刻就大雨傾盆。兼任“五小工”12年來,郝興明經常與雨水打交道。

  “經驗從實踐中來,又運用到實踐中去。”郝興明向記者分享經驗,“遇到雨季,要將抹布疊放在戶外窗&上,整整齊齊地擺放一排用來吸水,防止水滲進來;陰雨天氣,墻皮很容易受潮脫落,等到天晴墻幹透了才能刮膩子,否則墻皮就會更濕、更容易脫落;刮膩子前要先確保墻面的平整度,再抹上厚薄均勻的膩子,不然墻面會出現空心的鼓包……”

  “中隊營房有幾十年的歷史,營房墻體老化嚴重,哪的墻皮滲水了、掉落了,大夥一眼就看出來了。”郝興明説,修補墻皮工作,每一處問題都不能放過,每一個步驟都要一絲不茍,要做到第一時間發現,立刻修補。這些年,郝興明始終把中隊當作自己的家,將墻體和地面維護得潔凈明亮。年輕戰友討教經驗,他總是毫無保留地傾囊相授。

  採訪時,郝興明向記者講述了一段經歷。那天,大家收操歸來發現路面積水了,原來是下水道堵塞。班長王樹發毫不猶豫地掀開井蓋,徒手疏通管道,堵了1米多深的管道竟被王樹發給疏通了。

  現場,戰友們連連稱讚,向王班長投去敬佩的目光。也正是從那一刻起,郝興明決心向班長學習,扎根平凡崗位,幹好本職工作。

  如今,郝興明也成為班長。這些年,他帶領戰友們經歷了一次次挑戰考驗,又一次次化險為夷。看到營區建設井井有條,郝興明欣慰地説:“我們的工作默默無聞,但從來都不可或缺。”

  “曾經從營區到訓練場的道路,雜草叢生,路面坑洼。”翻開一張老照片,郝興明對記者説,訓練場修建不久後,中隊“五小工”肩負起道路建設任務,鋪上碎石砂礫,澆築水泥砂漿,耗時半個月,他們成功修建好一條水泥馬路。

  後來,戰友們在道路旁的一塊石頭上,用紅漆寫下“強軍之路”的字樣。清晨或午後,官兵們常常會經過這條水泥馬路,奔赴訓練場。

  今年,中隊計劃搬遷,想到即將離開這座營區,郝興明開心之餘也有些不捨——營區處處都有故事,處處都灑下過艱辛付出的汗水,他們將這裡視作“家”。當然,面對即將搬遷的“新家”,作為“五小工”的他們還要面對更多挑戰,還有更多任務等待他們去完成。

  “當‘五小工’看似簡單,想幹好並不容易”

  木工李華有一雙粗糲的手——骨節粗大,一攥就咔咔響,指節間的繭子像盔甲般堅硬。

  但戰友們説,這是一雙巧手。2022年,李華所在中隊營區搬遷,幾組笨重的木傢具“卡”在門口運不出去。李華拿起木工工具,把這些櫃子、桌子拆分成板子、條塊,一件件化整為零。

  拆卸組裝傢具是一門“技術活”,考驗着木工的手上功夫——有的螺絲釘年久生銹“咬”在木頭裏,不能用扳手硬擰,只能用巧勁小心翼翼地進行拆卸;有的釘子拔出來容易,但要想原封不動地裝回去,需要把卸下來的各種釘子逐類標記清楚;有的傢具易磕碰受損,那就得用紙箱、泡沫、膠帶等包裹嚴實,才能把這些傢具完好無損地搬到新營區。

  那段時間,各種工具在李華的手上頻繁交替,他一會兒拿起螺絲刀,一會兒換個橡皮錘,像拼積木一樣,整整忙活了近一週,才在新址上還原了戰友們的“家”。

  “當‘五小工’看似簡單,想幹好並不容易。不是説這份工作需要什麼天賦,而是一定要把事情想得細緻、做到極致。”李華説。

  一次,李華在會議室裏無意間瞥見了幾個翻翹的椅背。會後,他將明顯壞掉的木椅清理出來,用鋸子修剪掉斷裂、松動的木條,在裂隙處涂上木膠,再用夾子輕輕固定,等待破損的地方重新“癒合”。對於那些因頻繁使用而磨損的榫卯結構,李華先用鑿子清理掉木屑和雜質,然後仔細測量、標記,再用新的木塊和釘子進行加固。

  佈滿老繭卻異常靈巧的雙手,仿佛是在進行一場微創手術,幾經修剪連接後,木椅煥然一新,又被賦予了新的生命。

  結束後,李華還不放心,將視線轉移到那些看上去沒問題的椅子,碰碰椅子腿,敲敲座板,一個個試坐找問題。直到把所有椅子全檢修了一遍,李華終於滿意地點了點頭。

  “也沒人要求我這樣做,但要是從地方請人來維修,耗時費力還花錢,我能做就多做一點。”李華説。

  “細微之處有標準,繡花活裏見功夫。”這是李華在中隊開展“新時代奮鬥觀”大討論時分享的一句話。對此,該支隊某中隊油漆工陳力挺感同身受。

  晨光初露,訓練場上“嚴格訓練、嚴格要求”的標語亮眼醒目。正對着“嚴”字,陳力挺踩上梯子,拿起刷子給它補上紅色的漆料。

  長時間風吹、日曬、雨淋,中隊圍墻、標語牌上的漆皮時常會褪色甚至掉落,陳力挺總是第一時間做好補漆工作。根據以往經驗,他通常會先觀察需要補漆的區域,用尺子或手指輕輕觸摸,確定好損壞的範圍和深度,再用砂紙打磨受損區域,清理舊漆、銹跡或不平整表面,為新漆料打一個平整乾淨的“底”。

  “簡單涂塗抹抹和用心幹好工作是兩碼事兒。”在陳力挺看來,刷漆補漆的場景是多彩的,“油漆工”不只是一份簡單工作,而是對美觀的極致追求。

  刷漆需要時刻注意細節質量,特別是要控制好油漆的用量,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時刻注意平整度和光澤度。為了確保翻新效果,每個部位至少刷兩次以上,每一筆都要力求均勻、流暢……刷漆過程的各個要點,陳力挺早已駕輕就熟,總結起來便是:“把每一個細微之處都做到精益求精。”

  剛入伍時,對於“軍營工匠”這個稱呼,陳力挺沒有太深感悟。來到中隊成為一名油漆工後,手持排刷勾勒軍營色彩,幹好了一件又一件小事,陳力挺在一筆一畫的塗抹中悟出了“大與小”的辯證法——任何一項事業取得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善於“小中見大”“以小帶大”“積小成大”,沉下心來從小事瑣事抓起,以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毅力,在持之以恒、穩紮穩打中積跬步以至千里,才能實現由小到大的積累、由量變到質變的躍升。

  不久前,中隊新開闢了一面漫畫墻,陳力挺拿起畫刷參與繪製,從一名“油漆工”升級成為“美工”。設計、勾線、上色……刷子在墻面上滑動,一片片色彩鋪展開來,看著空白墻面被一點點勾勒填充,變成生動多彩的營區一景,陳力挺感慨地説,“五小工”是啥?是榮譽,是責任,是成就感。(王中華 王一婷 劉敏)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