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9月17日刊發一篇文章,題為《烏克蘭的庫爾斯克攻勢:勝利、重大勝利還是失策?》,作者是美國南佛羅裏達大學全球和國家安全研究所研究員阿爾曼·馬哈茂迪安。文章摘編如下:
任何沒有帶來決定性勝利或失敗的軍事行動都可能需要評估。烏克蘭2024年8月發動的庫爾斯克攻勢也不例外。
烏克蘭出動了6個戰鬥旅,在2個獨立營的支援下,集結了大約1.5萬名軍人發動攻勢。這讓庫爾斯克自1943年被德國人進攻以來首次成為重要戰場。為了確定烏克蘭的進攻到底是勝利、重大勝利還是災難,必須評估其目的是否實現。
烏克蘭官員提出了進攻的各種目的。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稱進攻是為了贏得談判籌碼,迫使俄羅斯接受協議撤出烏克蘭領土。其他人則認為進攻會給俄羅斯施加足夠的壓力,按照烏克蘭的條件進行談判。
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司令瑟爾斯基提出了不同説法。他説俄羅斯正準備發動大規模攻勢,從庫爾斯克進入烏克蘭領土,可能開啟新的戰線,烏克蘭需要採取先發制人的行動應對這一威脅。
雖然目前沒有確鑿證據顯示俄羅斯準備從庫爾斯克攻打烏克蘭,但可以根據政治和軍事結果對烏克蘭的戰役成果進行評估。
如果目標是對俄羅斯領導層施壓或削弱俄羅斯民眾和軍隊的士氣,烏克蘭也許取得了一定成功。此次進攻標誌着自1941年以來俄羅斯本土第二次成為外國進攻的目標,這或許可以被視為對俄羅斯總統普京聲望的打擊。
不過,很難判定此次進攻會大幅削弱俄羅斯的士氣。從歷史角度來看,俄羅斯人會在祖國受到威脅時表現出韌性,經常在戰鬥中變得更加堅決。現在就預測這一點是否會保持不變還為時過早。
與此同時,如果另一個政治目標是迫使俄羅斯談判或確保按照烏克蘭的條件停火,那麼這個目標尚未實現。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秘書謝爾蓋·紹伊古説,在烏克蘭發動庫爾斯克攻勢後,談判的可能被排除。目前,俄羅斯看起來不願意進行外交談判。這種不情願可以理解,因為如果在庫爾斯克被烏克蘭佔領的情況下談判很可能被俄羅斯民眾看成是軟弱的表現,影響克裏姆林宮的政治聲望。
在軍事目標方面,如果烏克蘭意在迫使俄羅斯過度分散資源,或是意在讓俄羅斯把注意力從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的重要戰場轉移開來,那麼這個目標還沒有完全實現。雖然一些俄羅斯軍隊被調動到庫爾斯克,但報道指出這些部隊大部分不是從烏克蘭東部前線的重要地區撤出來的。反而,它們似乎來自不那麼重要的地區,比如扎波羅熱、赫爾松甚至俄羅斯的部分地區,而不是主要戰場。
此外,俄羅斯更大範圍的軍事關注點看起來也沒有大幅轉移。俄羅斯軍隊繼續在烏克蘭的行動,一些部隊甚至逼近重要城市波克羅夫斯克(俄稱“紅軍城”)。這表明俄羅斯的戰略重點仍然是繼續在烏克蘭的戰役,而不是為烏克蘭的庫爾斯克攻勢分心。
然而,俄羅斯尚未把大量部隊或注意力從烏克蘭轉移到庫爾斯克並不意味着它今後不會這樣做。俄羅斯仍有可能改變戰略,但就目前而言,無法根據現有的結果判斷此次行動是一個明確的重大勝利還是一個災難。
隨着事態發展,人們必須等待和觀察任何重大戰略轉變。如果俄羅斯最終因為庫爾斯克進行談判或者從烏克蘭調走大量資源以應對進攻,那麼烏克蘭也許可以宣稱取得了戰略勝利。
但如果現有狀況繼續,特別是烏克蘭軍隊隨着冬季來臨被困在庫爾斯克,給後勤和補給鏈造成困難,那麼此次行動的收益也許就低於烏克蘭最初的希望。(編譯/楊新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