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前段時間,火箭軍某旅迎來了兩批青年官兵——一批是結束新訓下到連隊不久的春季新兵,另一批是走出校門來到基層的新排長。兩批青年官兵在同一個連隊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本期“特別關注”,讓我們走近他們,了解他們共同成長的故事。
以“新”帶“新”的實踐探索
訓練中,新排長向新兵講解專業知識。向修紅攝
雖已入秋,高溫依舊。火箭軍某旅訓練場上,一場新兵戰術訓練正在緊張進行。
“一分隊,向前方躍進”“展開搜索”……障礙物後,幾支戰術小組迅速行動。其中有個小組引起了筆者注意——這個小組官兵領章上,有的是“一根杠”,有的是“一道拐”,相互配合十分默契。
“讓新排長帶着新兵共度‘第二適應期’,這樣的集訓方法我們也是首次嘗試。”一旁督訓的警衛連汪指導員告訴筆者,當前,新兵和新排長結束上級組織的集訓後下到連隊,開展崗前適應性訓練。與往年抽調基層連隊軍士骨幹分別帶訓不同,今年下半年,連隊要備戰上級組織的一次重要比武,且日常執勤任務加重,無法同時抽骨幹成立兩支集訓隊。一開始,他也為此焦慮不已。
此時,新排長王瑞平第一個前來報到。3年前,還是一班班長的他憑藉優異成績從該連保送軍校學習,如今以新身份重回老連隊。“目前咱連重要任務是啥……”一放下背囊,他就主動與班裏新兵聊了起來。新兵們聽説有個提幹歸來的新排長,紛紛湊上來詢問。
這一幕讓汪指導員眼前一亮:有的新排長是班長提幹,此前就有一定的帶兵經驗,有的新排長是軍校下連,有想法幹勁足,但缺少帶兵機會,在帶兵實踐上,他們都需要慢慢摸索適應;而新兵普遍思維活躍,學習熱情較高,但初入軍營,也需要調整適應。讓這兩批同處“適應期”的青年官兵一同進行訓練,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按照相關規定,新兵下到連隊後,各連可根據實際情況自行組織相關培訓。警衛連黨支部研究後,決定進行一次探索嘗試。集訓前,他們按照專業特長,對新兵和新排長進行了分組搭配。
開訓不久,新兵李浩就和新排長曾洪結成了對子。曾洪是警衛兵提幹,軍事素質過硬,多次參與執行重要任務。李浩了解他的經歷後很佩服,訓練場上常跟在他後頭學習。
“你最近有啥困難?”一次訓練後,曾洪主動找李浩聊天。原來,李浩想報名參加上級組織的警衛比武,但在訓練中遇到了瓶頸。“從今天開始,我帶你加練。”曾洪爽快地説。
接下來幾天,曾洪沒有貿然“上強度”,而是與小李一起研究分析他的特點,從核心力量、技巧運用等多個方面分步進行針對性指導。在他的幫助下,李浩進步很快,被連隊預選為比武選手。
“當兵期間,我們最歡迎有耐心有辦法的幹部骨幹,我希望自己也能成為這樣的帶兵人。”曾洪感言,他與李浩同歲,很多話題能聊到一塊,通過這段時間的相處,他對開展思想工作也有了新的感悟。
汪指導員觀察發現,相比於戰士提幹排長,軍校下連的新排長也有自己的優勢。
在一次偽裝課目訓練中,幾名新兵由於操作不得法,出現不同程度訓練傷。此前在軍校學過醫療衞生相關知識的新排長譚寧主動站出來,為大家講解防治方法,並逐個解答新兵提問。後來,譚寧還從親身訓練實踐出發,將相關專業知識和訓練要求結合起來,整理了一本關於理療與訓練傷防治的便攜手冊,供戰友們參考借鑒。
當然,以“新”帶“新”過程中也有一些問題。一次模擬訓練,新排長小都帶領幾名新兵組成戰術小組前出偵“敵”。快抵近目標時,新兵小陳突然衝上前將“敵”擒拿。任務雖然成功,但小陳因為沒按計劃行動被都排長批評。“我覺得自己沒啥錯,不都是為了打勝仗嘛。”小陳當時有些想不通,小組的訓練氛圍一度有所下降。
新排長指揮經驗不足,新兵戰術配合意識較差,這一切都被汪指導員看在眼裏。他找到都排長,建議他先開一場談心交流會,讓大家隨意聊聊經歷和想法。
“那天大家聊了很多,我發現小陳和很多新兵一樣,很有主見和想法,渴望建功軍營,只不過沒找對方式。”交流中,小都意識到,對新兵不能生硬説教、以勢壓人,而是要注重循循善誘、因勢利導。
為了增強小陳的團隊意識,都排長開始安排他帶隊出公差、組織球賽、晚點名時發言……經歷這些後,小陳成長了很多:“集體取得成功,個人的成功才更有意義,之前我的確有些冒進,容易出問題。”
既有帶兵實踐,也有場外指導。這段時間以來,新排長髮揮各自組訓經驗和理論知識專長,幫助新兵提升訓練水平,對帶兵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其實,我們並沒有做什麼特別的培養方案,更多是放手讓年輕官兵自主發揮,這種看似‘無心插柳’的安排反而帶來了不少驚喜。”看著集訓場上的生動景象,該營彭教導員欣喜地説,接下來,他們會梳理總結以“新”帶“新”的經驗方法,尋求青年官兵互促共進的最大效能,為今後開展相關工作提供參考。
采寫手記
“放手”引發的新思考
若非在訓練場見證這群青年官兵共同奮進衝鋒的勁頭,筆者最初也對這個連隊的培養方式有些疑慮。“00後”“新兵”“新排長”“適應期”……當這麼多關鍵詞同時出現在一個集體中,這群青年官兵狀態卻十分“在線”,焦慮、不適應、壓力大、不願進取等狀況,在他們的身上體現得並不明顯。
難能可貴的是,連隊在培養新兵和新排長的過程中,沒有一味“當保姆”或“扶着走”,而是敢於放手壓擔子,並在他們遇到困難迷茫時及時給予幫助,引導新同志更充分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板,更好挖掘和發揮戰鬥潛能。
近年來,兵員素質不斷提高,新時代青年官兵具備更高學歷、更活躍的思想以及更獨特的個性。但個別帶兵人習慣於用老套思維去看待他們,因為有“個性”而抱怨新兵不好帶、新排長成長慢等。這個連隊的嘗試並不是説有多好,而是給了我們一種嶄新的思路和視角,讓我們認識到,“放手”並不代表不管不問,要看到新時代青年官兵的潛力,提供適宜的成長“試驗田”,不斷探索更適合他們的成長方式。
當然,青年官兵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迷茫和困惑。這個時候,各級帶兵人應及時給予適當的引導和助力, 啟發引導他們撥開迷霧找到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持續激發基層年輕官兵幹事創業活力。(李映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