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決勝 曙光初現——遼沈戰役革命文物背後的故事 -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9/12 17:30:52
來源:中國國防報

決戰決勝 曙光初現——遼沈戰役革命文物背後的故事

字體:

  位於遼寧省錦州市的遼沈戰役紀念館

  1948年9月12日,震驚中外的遼沈戰役在廣闊的東北大地上打響。這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解放戰爭的首場戰略決戰,更是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戰”。遼沈戰役的勝利,不僅完成了黨的七大時提出的“爭取東北”的戰略構想,使我黨我軍擁有了強大的戰略後方,更是為之後的淮海和平津戰役創造了有利條件,加速了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升起了新中國的第一縷曙光。

  7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透過遼沈戰役紀念館珍藏的革命文物,重溫遼沈戰役勝利的輝煌歷程,深刻感悟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和英明決策,感悟共産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戰爭的硝煙已隱退到歷史的深處,革命先輩們英勇無畏、奮勇向前的革命精神、決戰決勝的豪邁氣概,將永遠激勵我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踔厲奮發、勇毅前行。

  “中央軍委關於遼沈戰役的作戰方針”電報

  一封電報成為制勝關鍵

  步入遼沈戰役紀念館戰史館第二部分展廳,第一面展墻就展示了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對遼沈戰役的決策過程。其中,有幾頁電報手稿正是1948年9月7日毛澤東同志代表中央軍委起草的“中央軍委關於遼沈戰役的作戰方針”。

  1948年秋,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年,全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形勢都發生了更加有利於人民解放軍的重要變化。人民解放軍由戰爭開始的127萬人增長到280萬人,裝備得到很大改善,經過實戰鍛煉、新式整軍運動和大練兵,攻堅能力也顯著提高,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有了明顯的優勢。國民黨軍則恰恰相反,總兵力由最初的430萬人下降到365萬人,其中用於一線作戰的兵力只有174萬人,且被分散在東北、華北、華東、中原、西北五大戰場,可以説處處受制,士氣低落,已經到達了崩潰邊緣。

  此時,中央軍委審時度勢,指出人民解放軍在東北同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的條件已基本成熟,要拿下錦州,形成“關門打狗”的態勢,關閉東北大門,從而達到封閉蔣軍在東北的戰略構想。1948年2月7日,在東北冬季攻勢尚在進行時,毛澤東同志就曾致電東北野戰軍指揮機關,指出:“對我軍戰略利益來説,是以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為有力”。同時,毛澤東同志也在這封電報中分析了戰局走勢的兩種可能性:一種是國民黨軍撤離東北,另一種則是固守東北。基於對東北國民黨軍動向的科學分析,也為東北我軍作戰指明了兩個方向:一是切斷瀋陽、長春之間的&&,使長春陷入孤立的境地,為全殲長春的國民黨軍創造條件,另一方向則是孤立錦州的國民黨軍,為“關門打狗”創造條件。東野指揮機關也明確表態,&&今後部隊一切作戰行動均將以此構想為基準。但在2月10日的電報中,東野指揮機關提出了抓住吉林、長春之敵迫使蔣介石無法下定決心在東北撤退的想法。4月18日,東野指揮機關在上報中央軍委的報告中,又分析了南下作戰的困難並提出打長春的方針。毛澤東同志充分發揚軍事民主,同意了先打長春的意見,但仍告誡“不應強調南下作戰之困難,以免你們自己及幹部在精神上處於被動地位”。可見毛澤東同志在南下作戰問題上的決心。經過一系列戰前準備,5月下旬,東北野戰軍試攻長春。由於試攻未達預期目的,東北野戰軍最終確定了對長春實行“長圍久困”的方針。

  9月7日,經過對戰局的反復研判,毛澤東同志代表中央軍委起草電報,正式確定了遼沈戰役的作戰方針。電報中不僅提出要用5年左右時間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的戰略目標,並明確了東北野戰軍要為實現戰略目標進行三次大戰役的具體步驟,同時還提出3點戰略要求,即確立攻佔錦州至唐山一線的決心、確立打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的決心及為適應上述兩項決心重新考慮作戰計劃並籌辦全軍軍需和處理俘虜事宜。

  歷史證明,遼沈戰役的作戰方針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對於遼沈戰役的勝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遼沈戰役作戰方針形成、確立及實施過程中,毛澤東等黨中央和中央軍委領導從全國戰場角度出發進行正確領導,東北野戰軍指揮機關準確領會中央決策意圖並創造性地貫徹落實,成為制勝之關鍵。

  遼沈戰役紀念館收藏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6軍司令部政治部獎給407團“白老虎連”的戰旗(複製品)。注:該戰旗頒發時,東北野戰軍第9縱隊已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6軍。

  一面戰旗彰顯英雄虎膽

  遼沈戰役紀念館珍藏着一面戰旗,旗面上“死打硬拼”4個大字歷經時間的沖刷依然熠熠生輝。

  1948年9月12日,遼沈戰役打響後,東北野戰軍集中主力向錦州城外圍守敵據點發起進攻。9月24日,東北野戰軍第9縱隊第25師奉命插入錦州北部,切斷錦州國民黨守軍的內外&&,配合友鄰部隊殲滅錦州外圍國民黨軍。當晚,第25師第74團1營1連擔任“滲透戰”尖刀連,穿過敵軍防禦縱深,於天亮前插到錦州與薛家屯之間的白老虎屯。白老虎屯地處錦北的中心,距錦州僅兩公里,屯西是交通要道。拿下白老虎屯,既能阻止敵軍向錦州城內增援,又能切斷城內敵軍逃跑的退路。

  25日天剛亮,國民黨守軍為保住錦北陣地,調集了1個多團的兵力,向堅守白老虎屯的1連陣地發起攻擊。在敵軍猛烈攻勢下,1連連長陳學良、指導員田廣文帶領戰士們打退了敵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

  敵我雙方在白老虎屯這個僅百餘戶的村莊,激戰近7個小時。1連連續打退敵人在坦克、飛機掩護下的10多次衝鋒。全連180多名官兵,只剩下不到40人。按照上級命令,1連堅守到中午12時,就已經完成任務。然而,1連聽到錦州城外葛文碑方向的槍炮聲還未結束,遂決定繼續堅守白老虎屯。

  為避免被敵各個擊破,1連主動收縮至白老虎屯西北角的一座大院裏,在這兒仍可以控制敵軍的增援通道。敵火力猛烈,院內兩間正房先後被打塌,官兵撤到靠西的房間進行最後的堅守。戰至黃昏,1連僅剩37人,每人只剩幾發子彈。面對再次逼近的敵人,指導員下令銷毀連裏通信聯絡符號和連隊花名冊,決定與敵人拼盡最後一滴血。就在這緊要關頭,院外再次響起激烈的槍炮聲,原來是我軍增援部隊趕到了。全連勝利突圍,敵軍倉皇撤走。為表彰1連在戰鬥中的突出表現,東北野戰軍第9縱隊命名該連為“白老虎連”,授予“死打硬拼”戰旗一面。

  遼沈戰役取得共殲滅國民黨軍47萬多人的輝煌勝利,經歷長期戰火洗禮的東北野戰軍表現出了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還涌現出許多同“白老虎連”一樣的英模集體。一面戰旗就是一座豐碑, 將人民軍隊勇於亮劍、敢打必勝的革命精神永遠銘刻。

  趙炳南使用的糧袋

  一條糧袋見證軍民同心

  塔山阻擊戰是遼沈戰役中最激烈、最殘酷的一次陣地防禦戰,是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進行的一次關鍵性戰役。此戰中,塔山人民全力支援前線,用甘於奉獻、不畏犧牲譜寫了一曲軍民魚水情深的動人篇章。在遼沈戰役紀念館支前館,一條帶有9個彈洞的糧袋便是最好的歷史見證。

  1948年10月10日,塔山阻擊戰正式打響。為保證戰鬥取得勝利,當地群眾自覺擔負起為部隊供應糧食的任務,他們晝夜不停地搗米磨面,保證了前線戰士們吃飽吃好。10月13日,是塔山阻擊戰最激烈的一天。國民黨軍獨立第95師組成“敢死隊”,向我軍塔山東側的鐵路橋陣地實施了集團衝鋒,猛烈的炮火切斷了我運糧通道。堅守陣地的第4縱隊打退了國民黨軍的一次次衝鋒,拼殺了一日還未吃上飯。家住陣地附近的群眾見狀都十分焦急。

  天色漸漸暗下來,陣地上的槍炮聲逐漸稀疏,塔山村村民趙炳南果斷拿起一條早已準備好的糧袋,灌了一口袋高粱米扛上肩,趁着夜色飛快地向前沿陣地跑去。眼見離伙房不遠,趙炳南卻被敵人發現了,一連串子彈隨即朝他飛了過來。趙炳南趕緊把糧袋當作掩體,臥倒在地。此時,我軍陣地上的戰士立刻予以還擊。不一會兒,敵軍火力被壓制住了。趙炳南瞅準機會,縱身跳起,把糧袋扛上肩頭跑進伙房。正在為無米下鍋而發愁的炊事員,看到趙炳南扛着一袋糧食又驚又喜,一把接過他肩上的糧袋,這才發現糧袋上竟有9個彈洞,一袋高粱米只剩下小半袋。剛剛經歷生死考驗的趙炳南連忙安慰炊事員,笑着説道:“你別着急,不夠吃我再去給你們扛。”話音剛落,趙炳南便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小小糧食袋,裝下的不僅是半袋高粱米,更是軍民團結一心、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勇氣。“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東北野戰軍嚴明的紀律建設所帶來的良好形象和人民軍隊展現出的崇高品質、優良作風,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據不完全統計,在3年的東北解放戰爭中,東北廣大人民群眾共出動民工313萬多人,擔架20多萬副,籌集糧食450萬噸,160萬優秀子弟參軍參戰,做到了解放軍打到哪、人民就支援到哪,繪就了人民戰爭的宏偉畫卷。(李夢璐)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