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空軍尋求“集體敏捷性”作戰編隊 -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9/10 17:27:12
來源:中國航空報

美空軍尋求“集體敏捷性”作戰編隊

字體:

  據美國空軍將領透漏,美空軍武器研發人員正在為人工智能驅動的戰爭時代,以及建立一種新興的多領域“集體”連接需求做著緊張的準備。美空軍參謀長戴維·阿爾文(David Allvin)解釋説,這一概念既適用於作戰計劃,也適用於武器研發,因為人工智能、計算機自動化和更安全的跨編隊傳輸層數據網絡形式正在迅速崛起。

  阿爾文在倫敦皇家航空學會發表演講時強調,美空軍應對新的、快速變化的威脅環境,越來越需要發展新的作戰編隊和能力,這需要“集體敏捷性”。

  他在發言中明確指出,在作戰方面,部隊需要根據新的威脅信息迅速調整並相互協調,實現網絡化“編隊”。顯然,“集體敏捷性”將通過協同的作戰機群、成功的數據共享、利用人工智能驅動的分析和計算機自動化在前沿收集和分析數據的能力來提高作戰效率,進而在整個部隊間傳輸數據,並在需要時根據新信息進行自主調整。在這方面,“集體敏捷性”將使各種規模的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群能夠在廣泛、分散的作戰範圍內協調行動。從概念上講,這與美空軍長期開發並取得成功的“先進作戰管理系統”(ABMS)的實施直接相關。ABMS通過將快速出現的目標細節與跨域的作戰&&或武器相協調,在測試中顯示出巨大威力,可以理解為美空軍對國防部聯合全域指揮與控制努力的貢獻。例如,近年來,美空軍成功實現了ABMS的上線,其中空中&&能夠給地面火力提供目標指示,實現對巡航導彈的攔截等。

  阿爾文強調,這種作戰協調必須從武器研發階段開始,以便新技術的構建採用通用數據標準,並具備“以編碼速度升級”的能力。這意味着在&&建立之初就應具備進行快速、持續升級的能力,並建立相關技術基礎設施,以盡快適應軟體進步和其他性能提升。

  阿爾文&&,當下的作戰系統工具包並不是按照“快速變化、快速適應”設計的,因此需要調整工業界和用戶的舊有模式,以適應新的變化。目前各方正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將工具包“嵌入”而不是“拴在”系統&&上,從而實現“集體敏捷”,系統之間能相互對話。

  這非常有意義,因為跟上技術變革的步伐將使應用程序能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整合新算法並增強軟體功能。面對能夠快速提高性能的新算法“來勢洶洶”,阿爾文強調將“編碼”和“標準”工程納入新&&,這與實現高速改進和現代化的需求是一致的。

  這種想法似乎與快速整合“集體人工智能”不謀而合。“集體人工智能”是指在收集數據時,在單個系統內執行分析,並同時整合原本互不關聯的收集點。例如,網絡化、多領域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可以執行一種“集體人工智能”,讓各個收集點在一個位置上執行人工智能。單個&&可使用人工智能算法,在龐大的數據庫中比對傳入的情報、偵察、監視(ISR)數據和傳感器信息,在幾毫秒內確定作戰相關性。在戰鬥邊緣的單個或其他孤立的前沿點進行的高效處理、目標識別和問題解決所産生的結果或成果,可在一大組節點上進行收集和分析,以便對一組原本互不關聯的人工智能分析單點進行必要的多節點人工智能分析。這將使大型編隊具備阿爾文所設想的那種一體化集體作戰能力。

  與各軍種的ABMS 一樣,阿爾文的“集體敏捷性”概念與美國國防部名為JADC2的多軍種網絡計劃密切相關,該計劃目前正在國防部副部長凱瑟琳·希克斯(Kathleen Hicks)的指導下實施。阿爾文對美空軍“集體敏捷性”的呼籲還與美海軍由來已久且不斷發展的“幽靈艦隊”(Ghost Fleet)計劃緊密同步,美海軍旨在利用自主性和人工智能節點來協調無人系統的操作和數據流。例如,海軍設想並正在運行的“幽靈艦隊”可使一組水面無人潛航器在相互協調的情況下自主調整航向,並在同一時間對一系列節點共享的新信息做出響應。“幽靈艦隊”的概念就是要實現阿爾文所描述的那種“集體敏捷性”,在一組能夠調整航向並對新信息做出反應的無人系統之間,建立起時間敏感的作戰相關數據網絡。根據這種“集體敏捷性”的思想,JADC2的構想是在各軍種內部的群體層面上進行這種信息處理、高效數據分析和響應,並將其擴展到所有軍種,形成一個聯合、集體的多領域戰區。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